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伦理的建设
2014-08-18雷欢
雷欢
(湖南城市学院 图书馆,湖南 益阳 413000)
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伦理的建设
雷欢
(湖南城市学院 图书馆,湖南 益阳 413000)
互联网时代,在校学生的网络信息伦理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本文试从高校图书馆信息伦理建设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信息伦理建设对在校学生的网络信息伦理起到引导和影响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 信息伦理 在校大学生
据工业部和信息化部统计,2010年互联网基础资源规模持续扩大;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正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影响。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4.2亿。在信息获取类应用方面,我国有3.3亿人通过网络浏览信息,3.2亿人使用搜索引擎查询各类工业、娱乐和生活信息;在商务交易方面,网络用户规模达1.42亿,旅游预订用户规模达到3612万亿;在交流、沟通利用方面,有3.04亿人使用电子通信进行沟通,2.3亿人通过博客发布各类信息和照片,2.96亿人玩过网络游戏,2.65亿人观看网络视频。CNNIC发布,中国1700万在校大学生中,95%以上都是网民。大学生作为中国网民中最具活力的群体,其在网络时代生活方式质量的高低,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水平的状况,将对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必须构筑健康的网络伦理环境。通过维护、教育、引导,使大学生所面对的网络环境得到净化,具有积极、健康、向上的伦理氛围,为大学生网络伦理意识的养成提供良好的条件,在这方面,高校图书馆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关于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研究,社会各界包括图书馆界已经有诸多专家作了详细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在校学生信息伦理结构的构建,从高校图书馆信息伦理建设角度研究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从而对大学生的网络信息伦理起到引导和影响的作用。
1.信息伦理结构的内容
信息伦理,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伦理关系。信息伦理又称信息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1]。信息伦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它的形成是从对信息技术的社会影响研究开始的,最早源于计算机伦理研究。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授W·曼纳首先发明并使用了“计算机伦理学”这个术语,1971年G·M·温伯格在《计算机程序编写心理学》一书中,首先对信息技术对社会伦理问题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从8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信息伦理论文和专著的涌现,使信息伦理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1986年,美国管理信息科学专家R·O·梅森提出信息时代有4个主要的伦理议题:信息隐私权,信息准确性、信息产权及信息资源存取权。90年代,信息伦理学的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冲破了计算机伦理学的束缚,将研究的对象更加明确地确定为信息领域的伦理问题,在概念和名称的使用上也更为直白,直接使用了“信息伦理”这个术语。
1999年,拉斐尔·卡普罗教授发表论文“数字图书馆的伦理学方面”,该文对信息时代发生巨大变化的图书馆方面产生的伦理问题加以分析和论述。2000年,拉斐尔·卡普罗教授发表论文“数字时代的伦理与信息”,这篇论文的主题还是论述数字时代图书馆的伦理问题,但他又指出:“作为一种描述性的理论,信息伦理学揭示了一种权利结构,这种权利结构对不同文化和不同时代的信息观念和传统观念的态度产生影响,作为一种不受约束的理论,信息伦理开创了对道德态度和道德传统的批判。”随后拉斐尔·卡普罗教授发表了题为“21世纪信息社会的伦理挑战”的论文,文中专门论述了信息社会的伦理问题,特别讨论了网络环境下提出的信息伦理问题。他将信息伦理学从计算机伦理学中区分出来,强调的是信息伦理学。他认为,新的信息技术提出了对伦理学的挑战,在虚拟现实中存在着对传统的伦理关系的威胁。拉斐尔·卡普罗教授的信息伦理学观点的变化,反映出信息伦理学理论的发展和变化[2]。
2.高校图书馆信息伦理建设
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世界各地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杰出人物的成长,都离不开图书馆。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要素的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改变了图书馆的面貌,改变了图书馆的工作模式和服务理念,改变了用户对图书馆的认知,赋予了图书馆新的职能和历史使命,从信息伦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到,信息伦理学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关系密不可分。
2.1 信息安全性。
信息系统自身存在的漏洞,给黑客的非法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从而使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极端脆弱,严重的安全失范行为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们目前采取的各种防范措施,还无法从根本上保证信息的安全,正如美国计算机软件专家科思所说:“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绝对可靠的防范措施可能永远也找不到。”如何保证信息安全,成为我们面临的新的信息伦理难题[3]。数字图书馆为满足读者“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多样化要求,通过对个人数据信息的分析与控制,找出读者的信息行为习惯和行为需求特点,从而改进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但是如何保证在网络环境中高校图书馆广大师生所需某些信息不泄漏、不外传,所以应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对读者隐私权的保护的行为规范。
2.2 信息准确性。
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信息的准确性或正确性是指读者享有正确且无害的信息的权利。为读者提供正确、可靠和无害的信息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责,网络时代的图书馆要做优质资源的建设者。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包括各种网络内容提供商提供的各种阅读内容,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引导人们阅读,都提出了一些急迫的、需要回答的问题。网络对于大学生而言已经成了学习知识、透视社会、了解世界的十分重要的媒介。互联网的优势就是互联互通,劣势是不可控。因此,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如何用优秀的、科学的、健康的内容来占领新兴媒体阵地,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3 信息侵权。
提供文化信息资源为社会服务是网络的一个主要功能,然而由于网络传播的不可控性,信息侵权现象时有发生。所谓的信息侵权指的是未经版权所有者允许而擅自转载、复制其信息内容。可以说网络上的版权纠纷成为时下纠缠最多的问题之一。据国家版权局发布的消息:近两年来,国家各级版权机关共受理版权案件2824件,有关著作权、技术专利权和软件盗版等所涉及的金额已达数亿元人民币。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个人隐私被采集和公开的可能性大大增强,互联网为某些居心不良的人获取和传播他人隐私提供了便利,使个人的自由和尊严受到了潜在的威胁。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其尤其需要注意保护知识产权。21世纪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目标,不再是积累大量的传统文献,而是要逐步实现馆藏文献资源数字化和特色化[4]。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数字化和通过网络传播信息的过程中,给原有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到目前为止,关于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尚未健全,有关侵权案件不断发生。因此,解决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将直接关系、影响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2.4 “非人性化”问题。
网络只是一个技术平台,只能充当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媒介,隔着计算机屏幕,人们感受不到对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反应,忽略了对方的感情需要。在网络社会,人们终日跟计算机打交道,在家办公、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新事物的出现,使具有可视性、亲切感的人际交往活动越来越少。人们在这种“非人性化”的世界中,产生的孤独感、紧张情绪、对周围事物的冷漠,都给社会带来不和谐的因素。在校大学生正式性格形成,精神丰富的时代,网络的“非人性化”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必须关注的伦理建设中不可回避的话题。
3.高校图书馆信息伦理与大学生信息伦理重构
计算机革命不仅仅是一场技术或金融的革命,从根本上说,它是一场社会和道德的革命。据笔者调查发现,现在大学学生上网主要用于聊天者占34%,主要用于玩游戏者占28%,主要用于查资料者占30%,其他占8%。如此看来,62%的大学生在网上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可见,缺乏网络伦理意识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大学生是最大的网络用户,构成了网络人群的主体。大学生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知识,是未来的知识创新主体,影响着网络发展的趋势,同时他们即将进入社会,正处于个体伦理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大学生的网络伦理教育成为全社会网络伦理教育的核心。网络伦理意识的形成是大学生网络伦理自觉的前提条件,是建构网络伦理精神的基础。网络伦理行为的规范是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信息化社会,我们提倡和鼓励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获取信息、了解时事、促进学业、扩大交往、休闲娱乐等进行正当使用,但沉溺网络、浏览有害信息(虚假、色情、迷信、消极甚至反动)、交往不当、“游戏人生”、滥用资源等信息伦理所不容的事情时有发生,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损害高等教育声誉的不良网络行为。大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成长和发展,还影响到校园文化信息的建设。
高校图书馆应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素养和鉴别能力,加强数字图书馆自身信息伦理建设,怎样营造良好的信息伦理环境和氛围,以至影响、教育和促进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重构,笔者从以下方面简单地阐述自己的看法。
3.1 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教育,加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许多新生在进入大学前从未接触过图书馆,图书馆对他们而言就是一座迷宫,图书馆有哪些资源、如何快速准确地查找并利用这些资源,是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对他们进行怎样利用图书馆的教育,使之能尽快地熟悉图书馆,了解图书馆,掌握基本的信息查找和获取方法。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每年都组织专门的教师面向新生举办“怎样利用图书馆”的讲座,介绍图书馆的基本情况、各类文献的分布状况、服务内容、所拥有数据库的查检方法等,使新生尽快了解图书馆的功能和作用。
在信息化社会,信息道德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如遵守信息传播和使用的法律法规、抵制信息犯罪行为、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等。图书馆可以举办系列讲座,列举各种形式的信息犯罪,还可以通过宣传栏和网站,向学生进行信息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法律和信息伦理意识。
图书馆应开展各种形式的信息伦理教育活动,注重利用自身的宣传阵地,如图书馆的宣传栏和主页的公告栏、读者留言,经常发布有关信息伦理方面的知识,图书馆还应经常邀请专家、学者到馆进行信息伦理专题讲座或举办报告会,营建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的氛围。
3.2 注重图书馆人职业伦理建设,营造良好的伦理氛围和环境。
图书馆职业伦理与图书馆员的伦理规范没有本质的区别,它是图书馆职业组织为圆满完成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基于图书馆员的自觉意识,向社会展示自身的职业伦理、专业素养与行业的规范。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一个文化载体,其文化氛围、思想在不自觉中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文化和氛围不仅来自于寓意深厚的图书馆建筑和内容丰富的馆藏资源,更来自于图书馆人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我国2003年颁布的 《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本),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我国的图书馆职业伦理规范,其核心内容是读者第一,真诚服务,维护读者权益。从国外已颁布的图书馆员职业伦理规范来看,较为趋同的价值取向是突出强调图书馆员通过提供公正、平等、高质量的图书馆服务,维护知识、信息的接受和传播自由。千方百计满足读者需求,平等对待所有读者,成了现行的图书馆员职业伦理规范共同的基本内容。在现实世界中如此,在网络世界中同样如此。要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必须构筑健康的网络伦理环境。
3.3 加强人文关怀,促进人文和技术有机结合。
人文关怀不仅蕴含于图书馆学科精神中,还贯穿于图书馆职业精神之中,是图书馆职业的一个基本伦理原则。人文价值观念是图书馆职业的核心。图书馆馆员的耐心、细致、周到、谦恭、有礼、平等的对待读者,使人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重视、被善待,以及落实到每个细节的人性化管理服务,读者与管理者水乳交融般地默契配合,这才是图书馆人职业伦理的最好体现,同时也是图书馆营造的适合大学生成长的良好的信息伦理环境[5]。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当代图书馆日益走向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显著地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但对技术的强调不应以抛弃图书馆的人文传统为代价,可取之道是将技术和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
3.4 优化图书馆网络文化环境,促进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重构。
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网站对大学图书馆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高校图书馆网站是图书馆资源保障、服务能力、沟通读者等综合能力在网络上的全面体现和展示,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伦理教育的虚拟课堂。高校图书馆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性、互动性的文化,在当今信息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普遍而又深刻,因此必须将其纳入校园文化的整体范畴之内。加强图书馆网络文化建设,必须利用网络的吸引效应,围绕大学生这个年轻群体,针对他们身心特点开展一系列健康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努力将学生的聪明才智引导到科技创新中,在科技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增强辨别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让学生以管理者的身份对待网络问题。亲身的参与不仅能强化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和道德观念,而且能提高网络的自我教育功能。此外,还需要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净化网络环境,从源头上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及时填补网络漏洞,增强防火墙功能,严密监控互联网入口,最大限度地剔除和限制、犯罪等不健康的内容和信息,努力创造积极向上的、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总之,在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要生活工具的今天,高校图书馆应将提高信息服务与图书馆职业伦理建设,以及当代大学生的信息伦理素养相结合,借助人类道德自觉性来弥补某些技术与现有制度上的不足,使图书馆服务步入良性循环。
[1]冯昊青.网络虚拟社会道德构建的理论探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2):23-25.
[2]杨绍兰.信息伦理学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4,22(4):390-394.
[3]张久珍.国外信息伦理学研究现状[J].情报科学,2001,19(9):992-996.
[4]龙梅英,谭立洲.新形势下图书馆信息伦理教育研究[J].图书馆,2009(5):91-93.
[5]张政宝,朱美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伦理探析[J].图书馆论坛,2007(2):52-53.
湖南省高校图工委科研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11L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