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启真构建中职散文教学有效课堂

2014-08-18周冠祥

文教资料 2014年1期
关键词:北国意境散文

周冠祥

(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江苏 扬州 225002)

以美启真构建中职散文教学有效课堂

周冠祥

(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江苏 扬州 225002)

中职生的已有知识积累非常单薄,对文本的内容缺乏敏感度。在散文教学中,如果一味按照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课文朗读、分析结构这样一套老路走下去,学生必会产生学习疲劳,更少有在阅读过程中精神愉悦的体验,大大降低散文教学的有效性。作者在散文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力求跳出教学的一般模式,从散文的“最美”处切入,首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意境美”与“语言美”,进而顺理成章地领悟文章的韵味和主旨,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探寻一条以美启真的中职散文教学有效课堂之路。

中职散文教学 以美启真 有效课堂

一、问题缘起

鉴于散文的审美特质与散文教学的审美需求,为了有效提高和培养中职生对散文类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更好地提升中职生的审美素养,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归属,我在散文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力求跳出教学的一般模式,从散文的“最美”处切入,首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意境美”与“语言美”,进而顺理成章地领悟文章的韵味和主旨,力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如果教学环节一味地按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课文朗读、分析结构这样一套老路下去,那么学生势必会产生学习疲劳,这样会大大降低散文教学的有效性。散文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怡情,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中职语文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跳出程式,走进“最美”,在散文教学过程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二、过程描述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那“清、静、悲凉”的优美意境,是贯穿全文的。作者选取了一系列北国秋天富有特色的景物,如“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槐树的落蕊、“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秋雨声、“显出淡绿微黄”的枣子树等,并用简练而富于感情的笔墨加以描绘,多么逼真,多么清晰。再经过作家的感情过滤,故都之秋的深沉与淡泊就更令人动容了。讲授这样一篇美文,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把学生引导到“故都的秋”的美的意境中,让学生好好欣赏那一副副“特别”的北国之秋图,细细品味那一丝丝撩拨人心的北国的秋意,从而充分感知北国之秋的美,充分感知先生散文的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地调动思维,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然后经教师对作家、背景等相关知识的介绍,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三、教学实践

(一)导入

引用古语“女伤春,士悲秋”和杜甫、白居易、马致远等的诗句说明中国文人有悲秋情结。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情感有别,“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二)整体感知

1.齐读首段,抓住文眼句——通过学生比较阅读,把握句子的重音位置该在“特别”,所以故都秋的主要特点是“特别的清、静、悲凉”,而非“清、静、悲凉”。

2.选一学生读第2与第13段,总结南国秋的主要特点。

(三)局部研读(3—11)

1.同学们,文中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有哪些?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1)注意观其色、闻其声,品其味。

(2)从声音、色彩描写看,你认为哪幅图最出色?

3.故都秋景图: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4.从声色描写角度出发赏景。

⑴秋雨话凉图(6-10):

①找出文中作者评价北国秋雨整体特点的句子。

②北国秋雨“奇、有味、更像样”在何处?

③品“话凉”。

④想象整个画面,体会作者在画面中传达出的情绪。

⑵小院清晨图(3):

①作者认为牵牛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

②冷色调给人什么样的感觉?(联系生活感受,体会色彩所蕴含的感情)

(四)延伸联想

同学们可选取书中五幅画里的景物,也可联想故都秋天里别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句。看谁找得新,看谁找得多,看谁说得快。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浓浓的香茶里,

它在……

它在……

(五)深入探讨

1.在与南国秋的比较中,作者侧重表现北国的秋程度深。作者详写平常之景而不是风景名胜,意在说明北国的秋范围广,这正是故都秋的特别之处。

2.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能体会到郁达夫此时的心境吗?

3.作者为什么这么“寂寞、孤独、忧伤”啊?

4.总结“情景交融”在本文的体现。

(六)课堂小结

从这些描写看,这故都的秋景已融入郁达夫先生的生活,融入他的血液,融入他的生命,我们一起来品读文章最后一段。要读出那浓浓的秋味,读出那绵绵的愁思,读出那深深的眷恋。

四、课后反思

就散文而言,其“意境美”是学生最易感知的。教师教学时可以此为切入点。泰戈尔说:“散文是以意境取胜的文学题材,诗像一条小河被两岸的桃花夹住,流得曲折,流得很美;散文就像涨大水时的沼泽地,不见边沿,一片散漫。”

我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并没有从介绍作者生平境遇、写作背景入手,甚至没有借助任何课本以外的资料,而是直入堂庑,引导学生从“荷塘月色”那梦境般美丽缥缈的意境切入,通过对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脉脉的荷香,淡淡的月色的感知、欣赏与再创造,让学生充分置身于恬静美妙的画图之中,感悟一种宁静、清幽与朦胧的氛围,产生一种超脱之感。然后诱导学生寻找朱自清在荷塘与月色之景中的那轻松中夹着哀愁、恬淡中和着苦痛的独特感受,探求作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当时腥风血雨的黑暗现实,正确地理解当时的知识分子,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有的散文作品则是以“语言美”取胜的。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彩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散文的语言简洁而又洒脱、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轻盈中隐含着沉稳……比小说多了几分精致与轻巧,比诗歌多了几分清淡与自然。

如学习余秋雨的散文《废墟》时,学生很容易钟情其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我在教学时便从这一“最美”点切入,引领学生通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进而品味、领会文章的深刻内涵。“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如此语言,如行云流水,一句连着一句,一节跟着一节;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又在历史叙述中透着生命哲理,怎不令人叹服。“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这里,作者妙用比喻修辞格,把历史比作秋天,把废墟比作黄叶,把大地比作母亲,形象生动,引发阅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废墟,因为它的自然,因为它曾有过的历史,因为它最后的皈依,形成了一种形式美。“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忿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多少记忆,多少企盼,多少悔恨,多少感悟,就这样被作者一一点出,短语的整齐排列,回旋往复,语势强劲,富有张力,像一串珠玑,流动着韵律美和节奏美,使我们不能不为如此美的语言动容。

“美”的内涵是丰富而宽泛的,“最美”的切入点会因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而存在差异,所以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最美”,是指在充分结合中职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的前提下,学生眼中、心中的“最美”。

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我认为,在教学时,尤其是在散文教学时,我们必须讲究方法,从散文的“最美”处切入,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散文教学实践做了反思,目的是探究一条路径,那就是:让我们的散文教学,从作品本身的特点出发,从审美的需求出发,从“最美”处切入,结合“意境美”和“语言美”,结合中职生的认知规律,使散文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欣赏和美的再创造活动,更有效地提高散文阅读教学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构建中职散文教学有效课堂,最终达成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归属。

[1]中职语文课程标准.

[2]张中原,徐林祥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改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7.第4次版.

猜你喜欢

北国意境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江南如今到北国
北国红豆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