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恋西藏
2014-08-18赵富民
赵富民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青藏高原》是一首旋律优美的藏族歌曲。在西藏,所有援藏干部没有一个不会唱这首歌的。无论在欢迎宴会还是朋友相聚时,人们都满怀深情地把它唱起,表达心中对第二故乡的眷恋。
1998年,我作为天津第二批援藏干部同28名干部一道肩负市委、市政府和天津人民的重托,满怀支援西藏、建设西藏的信心和决心,从渤海之滨来到雪域高原——西藏昌都,到地区行署经贸体改委任职。三年的援藏生活,已成为我生命的必然历程,然而,想起在西藏的日子,对西藏的怀念和眷恋之情便油然而生。
难忘达玛拉山脚下那座城市,难忘奔流不息的昂曲河和扎曲河,难忘那夏日汹涌澎湃、冬天清澈如镜的澜沧江水,难忘那里的蓝天白云和连绵起伏的山川,难忘那洁白的哈达和甘醇的青稞酒,难忘藏族人民那份真挚的感情。
想起在西藏的每一次经历,阅读在高原的每一个季节,都会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生命里更富有激情与活力,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与真实。在西藏,这个人类乃至所有生命都显得脆弱的高原,因为缺氧,因为有泥石流,因为有雪崩,还有不可名状艰险难行的山路,随时都可能使人的生命在瞬间里消失。
那是我进藏第一年经历的一件难以回首的事情:9月9日,原定我带技术监督局和有关部门的同志去左贡、芒康县调研,但由于地委行署安排我和经贸委主任蔡海玲去北京国家体改委请示有关援藏项目问题,便改由罗松希绕带队去这两个县调研。因为我是第一次从西藏回内地,机关同志就帮着张罗买机票,参谋带什么东西。9月6日,技术监督局的罗松希绕局长,干部洛松麦郎等同志来到我的住所,帮助打点行李。罗松希绕因有腰疼病,在搬动行李时不慎扭了一下,动弹不得。我赶紧下楼到地区药店买来“奇正”药贴,帮他洗了腰部,并进行热敷,给他贴上。洛松麦郎是20多岁的小伙子,典型的康巴汉子,中专毕业后分配到技术监督局,刚刚从天津培训回来不久。因为我们是邻居,经常到我这里来,他们家对我的帮助照顾很多,就成了很好的朋友。他还告诉我,最近谈了女朋友,在地区卫生局工作,正在热恋中。因为他的名字叫起来不方便,有时叫他“洛松”,有时叫他“麦郎”。9月7日晚上,委领导和技术监督局的全体同志为我们饯行,罗松希绕同志向我敬酒时,唱起了《青藏高原》《康巴汉子》等藏族歌曲。饭后,他又约我和杨小明(天津技术监督局援藏干部)去他们家吃酸奶,喝酥油茶。9月9日,我刚回天津,从西藏传来噩耗,我委技术监督局局长罗松希绕同志带队5人乘坐吉普车前往左贡、芒康县开展工作,当晚10时许,因躲避泥石流滚落的石块,不幸坠入澜沧江。车上6人,除驾驶员被甩出车外,其余5人全部遇难。在打捞中找到已报废的车辆和技术监督局干部次仁央宗、房改办干部刘光华、体改科副科长尼玛扎西、技术监督局干部洛松麦郎的遗体。至今罗松希绕同志的遗体没有找到(注:次仁央宗、尼玛扎西是一对恋人)。听到这个消息,我和同志们都十分震惊,天津援藏干部杨小明同志禁不住失声痛哭。当时,这5位遇难的同志最大年龄39岁,最小的22岁。一下子,机关失去了几位好干部,我失去了几位藏族好同志、好朋友,而他们失去了应该拥有的美好人生,实在令人痛惜。这一年,昌都地区技术监督局荣获“全国技术监督先进单位”称号。虽然他们已离我远去,但他们将永远活在我心中。
在西藏,每个援藏干部都面临着许许多多的考验,其中最直接和需要面对的是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考验。因为要生存,你要面对的是缺氧给身体造成的各种不适与痛苦;因为要工作,你面对的是复杂和艰苦的工作环境。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你都必须接受这个现实。在西藏都有“出国容易进藏难”的感受。道险如虎,死人的事经常发生。据统计,1995年至1998年昌都境内发生交通事故157起,死亡141人,伤120人。其中因公出差的干部占四分之一。不能因为危险就不工作,援藏干部代表的是天津人民的形象,必须坦然面对,每个人都要有勇气直视死亡。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在雪域高原,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发扬“老西藏”精神,构成了雪域高原的英雄群体,矗立起超越历史的座座丰碑。有位哲人说过,你无法超越生命,那么就去热爱它吧,爱恋着蔚蓝的天空,座座高山,奔流不息的江河,用你那身体去穷尽精神争取你想要的一切,去爱,去恨,去创造。张扬生命,享受生活。在援藏干部这个特有的群体中,每个人都经历了苦与乐、名与利、生与死的考验,接受了别人不曾有过的生命历程,受到“老西藏”精神的教育和洗礼,层出不穷的孔繁森式的英雄人物,使“老西藏”精神在雪域高原发扬光大。
我觉得:对一个人来说,多一种经历,就多一种收获;多一种磨难,就多一份幸福,都是对人格和意志的锻炼。不论是你失去的,还是你已经得到的,都是你生命的必然过程,都是你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都值得你百倍珍惜。在这里,什么个人的名与利、升与迁都变得苍白无力。因为援藏不是个人事业,容不得你夹带任何私心杂念。这些援藏人因为爱自己的事业,才选择了西藏;因为喜欢这个地方,才义无反顾地奔向那里。如果把援藏作为自己升官发财、向组织讨价还价的资本,也就失去了做人做事的意义。名与利这些东西与那些“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老西藏”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我相信所有的援藏干部对自己的选择都无怨无悔。在西藏,广阔的天地,创造性的事业,都给人生命注入活力。使浮躁变得宁静,使空虚变得充实,贫乏变得富有,使冷淡富有激情,使心灵得到净化,生命意义得到升华。在西藏,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亲人的关照,远离组织的监督,任何的意志软弱和自我松懈都会使自己一事无成或前功尽弃。在这里,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战胜自己就战胜了一切。在西藏我经历过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缺氧,第一次到马查拉煤矿,第一次喝青稞酒、酥油茶,第一次骑马下乡,第一次“耍坝子”等,每一个第一次都让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如今离开西藏十多年了,但每当想起在西藏的日子,都让我魂牵梦绕,激动不已。我感谢西藏,期盼着能再回西藏。正如作家马丽华说的那样:“对于未来者,西藏是一个令人神往的佛界净土;对于在此者,西藏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离去者,西藏,你这曾经的家园让多少人魂牵梦绕。——西藏,就其实在意义来说,更是一个让人怀想的地方。”“是谁日夜遥望着蓝天,是谁渴望永久的梦幻,难道说还有赞美的歌,还是那仿佛不能改变的庄严……”这首优美动听的旋律,将永远在我心中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