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缪小说《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与人性内涵探析

2014-08-18张茂军

文教资料 2014年1期
关键词:局外人加缪

张茂军

摘 要: 中篇小说《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代表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典范作品。本文对《局外人》这部作品中所表达的社会现实,以及通过对作品主人公形象的描写所折射的人性内涵进行了分析论述,为《局外人》的赏析和深刻理解加缪通过这部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做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 加缪 《局外人》 社会现状 人性内涵

加缪在《局外人》这部作品中,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刻画,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诞”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局外人》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开始,以“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看,对我发出仇恨的喊叫声”结束。以这种不动声色而又蕴含内在力量的平静语调塑造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荒谬的人”,对一切都漠然置之的默尔索。

一、加缪及其《局外人》的概况

1.加缪其人及其创作手法。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法国文学家,作家、剧作家。1913年加缪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小时候父亲去世,靠着奖学金完成了中学教育。坎坷的生活和境遇让加缪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为了谋生,他曾做过演员、写过剧本,后来法西斯主义在欧洲盛行,他参加了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并加入了法国共产党。加缪的文学创作有着极高的造诣,著名中篇小说《局外人》通过对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清晰地展现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现状,深刻诠释了对人性的理解,在欧洲乃至世界文学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2.加缪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加缪在文学创作中,擅长运用白描的写作手法,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刻画,形象地再现了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此外,在加缪的文学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他以简练的文笔、流畅自然的文风和朴实的语言勾画出他所理解的社会。在其细腻的文字内容里,能看到一个哲学家对社会的思考与反思。正是这样的创作风格,让加缪在世界文学中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加缪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3.《局外人》的内容及其影响。《局外人》酝酿于1938年至1939年,不久之后即开始动笔,完成时间基本上可确定是在1940年5月。这时的加缪刚过二十六岁的生日。小说于1942年出版,大获成功。对于一个青年作家来说,这似乎意味着一个创作与成功的黎明。事实上,《局外人》正是加缪文学黎明的第一道灿烂的光辉,在完成它之后,加缪才于1941年完成、1943年出版了隽永的哲理之作《西西弗斯的神话》,他的另一部代表作《鼠疫》完成于1946年,发表于1947年。因此,从加缪的整个文学创作来说,《局外人》是他一系列传世之作中名副其实的“领头羊”。

二、加缪《局外人》勾画的社会现实

《局外人》篇幅不大,仅有五六万字,却成了法国二十世纪一部极有分量,举足轻重的文学作品。简言之,加缪在其作品中赋予的文化内涵可从两个角度理解。

1.从内容上来看,《局外人》这部作品的内容算不上很多,其故事情节也不波澜壮阔,简单点讲,这部作品其实写的是一个小职员在平庸的生活中糊里糊涂犯下一条命案,被法庭判处死刑的故事。通观全书,不免感觉故事的主干单一,并无繁茂的枝叶,那么它为什么会成为当代世界文学中一部意蕴深厚的经典名著呢?笔者认为,一方面,它是以传统的现实主义风格写成的,其笔法简约精炼,内容含蓄内敛,另一方面,加缪在文学创作上赋予了这部作品人性的思考,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让这部作品赋予了特定时期的时代内涵和社会价值。

2.从题材上来讲,《局外人》这部小说就是法律题材、监狱题材,即是对刑事案件与监狱生活的描写。因为在这个方面所存在的状态与问题是广大社会层面上的人们都有所关注、有所认识、有所了解的,不像夏多布里盎的《阿拉贡》中的密西西比河,洛蒂的《洛蒂的婚姻》中的太平洋岛国上的生活,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而且,这方面的题材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与描写,也是早已有之,甚至屡见不鲜的。雨果的名篇《悲惨世界》中芳汀与冉阿让的故事与法朗士的中篇小说《克兰克比尔》都是有关司法问题的著名篇章,足以使读者对这样一个“公共场所”不会有陌生感。

三、加缪《局外人》阐述的人性内涵

1.从司法角度看人性的内涵。《局外人》着力表现的正是法律机器运转中对人性、对精神道德的残杀。每件司法不公正的案件都各有特定的内涵与特点,而《局外人》中的这一宗案件就是对人性与精神的迫害,小说最出色处就在于揭示了这种迫害性的运作。本来要对默尔索这宗过失杀人的命案进行司法调查,其真相与性质都是不难弄清楚的,但正如默尔索所感受到的,调查一开始就不是注意命案本身的实施过程,而是专门针对他本人。这样一个淡然超脱、与世无争、本分守己的小职员平庸普通的生活有什么可调查的呢?于是,他把母亲送进养老院,他为母亲守灵时吸了一支烟,喝过一杯牛奶,他说不上母亲确切的岁数,以及母亲葬后的第二天他会了女友,看了一场电影等这些个人行为小节,都成了严厉审查的对象,就此形成了一个可怕的司法怪圈。

由于这些生活细节是发生在一个日后犯下命案的人身上,自然就被司法当局大大地加以妖魔化。被妖魔化的个人生活小节又在法律上成了“毫无人性”与“叛离社会”等判语的根据,而这些结论与判语导致对这个小职员进行了“罪不可恕”的严厉惩罚,不仅判处他死刑,而且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处他死刑。这样一个司法逻辑与推理的怪圈就像一大堆软软的绳索把可怜的默尔索困得无法动弹、听任宰割,成了完善的法律制度与开明的司法程序的祭品。

2.从默尔索的性格分析人性内涵。默尔索的性格与生活态度显然是不足取的。说得好一点,是随和温顺,好说话,不计较,说得不好一点,是冷淡、不通人情。总而言之,是现代社会中没有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的人。实际上,加缪几乎是以肯定的态度描写这个人物的,塞莱斯特在法庭上作证时把默尔索称为“男子汉”、“不说废话的人”,这个情节就反映出了加缪的态度。后来,加缪在《局外人》英译本的序言中,对这个人物写下一连串溢美之词:“他不耍花招,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里的局外人。”“他拒绝矫饰自己的感情,于是社会就感到受到了威胁。”“他是穷人,是坦诚的人,喜爱光明正大。”“一个无任何英雄行为而自愿为真理而死的人。”

加缪对这个人物可谓是爱护备至,他还针对批评家称这个人物为“无动于衷”一事这样说:“说他‘无动于衷,这措词不当,说他‘善良宽和则更为确切。”在加缪自己对这个人物作了这些肯定之后,我们再论证这个人物的积极的一面,就纯系多余了。

四、《局外人》的人性思考

《局外人》是一篇中篇小说,是一篇优秀的小说。这篇小说有着厚重的分量。因为小说在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反思的时候,有着独特的切入角度和简洁有力的笔调。这篇小说用独特的精神情调、沉郁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透析将人性较全面地展现出来,并且最大限度地将默尔索这个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出来。默尔索是一个平凡的人,老实本分、温顺善良,对当时的社会和其他人没有一点攻击性,也没有一点危害性。他只是一个过失犯罪的人,但是司法当局通过一大篇极度夸张、严厉的语言将他刻画成了一个十足的坏蛋。将默尔索的品行同司法当局的言论对比,就能够看出司法当局将这个人当做人类的敌人,其实是在法律公正之外的一种司法专政,同时也暴露出司法当局的精神暴虐。假如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对精神暴虐这一“硬件”的揭示,那么默尔索在被执行死刑前被忏悔神父反复劝慰就是对精神暴虐的“软件”的揭示。在默尔索即将被执行死刑的时候,神父对他基本上是一种强行的逼迫,让默尔索对上帝进行忏悔。神父同样是将默尔索当做人类的敌人进行劝慰的,是将他作为一只羔羊摆在了祭坛上。

如果说从司法程序来看,默尔索是死于他作为当事人却被置于局外的这样一个法律荒诞的话,那么从量罪定刑的法律基本准则来看,他是死于意识形态、世俗观念的荒诞。默尔索发现,在整个审讯过程中,人们对他所犯命案的事实细节、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并不感兴趣,也并未作深入的调查与分析,而是对他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感兴趣。他的命运并不取决于那件命案的客观事实本身,而是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他这个人,取决于人们对他那些生活、对他的生活方式、甚至对他的生活趣味的看法,实际上也就是取决于某种观念与意识形态。

由此可以看出,意识形态渗入了法律领域,决定了司法人员的态度与立场,从而控制了法律机器的运作。加缪的这种揭示无疑是深刻有力的,并且至今仍有形而上的普遍的意义,意识观念的因素对法律机制本身的侵入、钳制与干扰,何止是在默尔索案件中存在呢?笔者认为,这部作品唤起了人们对人性弱点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森.从“局外”到“局内”的反抗——加缪“局外人”、“ 鼠疫”阅读笔记[J].花城,2003(04).

[2]王冰冰.浅析加缪“局外人”之含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5).

[3]杜渐.解读“局外人”中的荒诞意识[J].青年文学家,2010(16).

[4]丘上松.莫尔索是局外人,还是局内人?[J].外国文学研究,1992(03).

基金项目:阿坝师专校级重点课题(ASA14-06)“加缪文学思想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局外人加缪
琴(外一首)
石头记(外一首)
旁观者
加缪,一个道德主义者
局外人
漫画
历史证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