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血管造影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2014-08-18吕晓勇宣浩波郑屹峰吴晓
吕晓勇+宣浩波+郑屹峰+吴晓
[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后随访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患者16例的CTA影像资料,并与其中(14例)该患者术前颈动脉CTA对比。结果32支颈动脉及其重要分支清晰显示且血管壁均存在不同程度钙化斑,支架植入处狭窄程度与术前(14例)相比改善分别为35%~92%,同时发现另侧管腔新发生狭窄1例。结论CTA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中是一种既无创、方便快捷又经济、还能360°观察的有效手段,是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随访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术;血管造影术: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
中图分类号:R5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_816X(2014)03_0220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3.16颈动脉狭窄是脑缺血以及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几年,颈动脉支架植入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X线血管数字减影(DSA)作为判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但其作为创伤性检查,不仅费用高,而且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尤其在随访过程中,患者不易接受。近年来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发展迅速,扫描速度快,较直观地显示动脉斑块及管腔内径,已逐步应用于颈动脉病变的诊断,尤其是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随访。本文回顾性分析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CT血管造影(CTA)的影像资料,进行研究,旨在探讨CTA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后随访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2008年8月至2012年7月期间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行颈动脉CTA患者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43~72(62.12±10.45)岁,其中14例有支架术前颈动脉CTA。
1.2方法:颈动脉狭窄患者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及术后随访中均进行16层CT(TOSHIBA Aquilion 16)横断位平扫,使用高压注射器,以4ml/s的速率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300mg·I/ml)100ml,进行头颈部CTA的检查,范围自主动脉弓水平到外耳廓上缘,应用跟踪预扫描方法,注药后7s开始监测,当造影剂达到高峰时开始扫描,扫描参数为140kV、570mA,层厚1mm,总扫描时间为4.2s。在工作站进行颈动脉曲面重建(CPR),可进行360度旋转观察,并显示狭窄最佳角度图像。血管重组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容积再现(VR)等方法[1]。最后由2名有经验放射科医生进行测量。
2结果
本组16例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单侧支架植入者13例、双侧3例,检查并重建共32支颈动脉,结果32支颈动脉及颈内动脉全长及其重要分支清晰显示,其中14例支架植入处狭窄程度与术前相比均有改善,狭窄处管腔扩大程度分别为35.00%~92.00%,同时发现另侧管腔新发生狭窄1例,32支血管壁均存在不同程度钙化斑。
本文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者采用的螺旋CT增强扫描,通过后处理显示颈动脉、颈内动脉的方法,通常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一般需要观察支架置入后状况及狭窄处扩张状态,以及颈动脉通畅程度。CTA不但能达到所有目的,还能通过一次性扫描及注射造影剂显示双侧颈动脉、椎动脉及Willis环;且能360°进行观察,以及了解血管壁状况;且无创,费用相对较低。不但观测术前病变术后状况,还能观测双侧颈动脉其它部位有无新的斑块及狭窄。目前DSA被公认为评估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可是这种方法有创,价格相对昂贵,且导管造影二维图像观测角度受狭窄血管横截面形态的影响比较大,可能会低估或高估颈动脉狭窄的程度,而且还不能观测血管壁的情况[4]。MR血管造影(MRA)、多普勒超声、CTA等作为无创技术应用于临床ICA狭窄支架植入术后随访日渐增多,MRA与CTA可以多角度观测,尤其是CTA的CPR重组技术能旋转360°,可以任意角度无死角观测病变血管以及血管腔内的情况,完全排除血管重叠的干扰影响,结合应用VR、MIP等多种后处理技术,不但可以得到清晰的血管支架置入状况,还能获得血管壁有无钙化及周围组织精确和有效的诊断信息,同时还能通过一次性注射造影剂和一次性CT扫描来获得对侧动脉情况。本组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共19支,临床确认CTA检查可靠,不需要再进行有创的DSA检查。
综上所述,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对于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随访不但无创、经济,还有快捷、方便、准确、360°全方位无干扰观测以及全面观测双侧颈动脉有无新的狭窄发生等优点,所以螺旋CT头颈部CTA可作为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随访的首选检查手段[5]。
参考文献
[1]唐立钧,王德杭,徐怡,等.颈部CTA图像后处理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8):701-703.
[2]马欢欢,王雁,孙涛,等.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效果[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2,48(1):33-35.
[3]万杰清,潘耀华,孙亚蒙,等.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疗效评估[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4):12-14.
[4]阎钟钰,王振常,刘中林,等.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的初步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7,(6):413-418.
[5]高燕,李坤成,杜祥颖,等.64层CT血管造影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及内膜切除术或支架置人术后随访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9):948-952.
(收稿日期:2013_11_22)
[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后随访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患者16例的CTA影像资料,并与其中(14例)该患者术前颈动脉CTA对比。结果32支颈动脉及其重要分支清晰显示且血管壁均存在不同程度钙化斑,支架植入处狭窄程度与术前(14例)相比改善分别为35%~92%,同时发现另侧管腔新发生狭窄1例。结论CTA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中是一种既无创、方便快捷又经济、还能360°观察的有效手段,是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随访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术;血管造影术: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
中图分类号:R5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_816X(2014)03_0220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3.16颈动脉狭窄是脑缺血以及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几年,颈动脉支架植入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X线血管数字减影(DSA)作为判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但其作为创伤性检查,不仅费用高,而且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尤其在随访过程中,患者不易接受。近年来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发展迅速,扫描速度快,较直观地显示动脉斑块及管腔内径,已逐步应用于颈动脉病变的诊断,尤其是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随访。本文回顾性分析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CT血管造影(CTA)的影像资料,进行研究,旨在探讨CTA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后随访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2008年8月至2012年7月期间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行颈动脉CTA患者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43~72(62.12±10.45)岁,其中14例有支架术前颈动脉CTA。
1.2方法:颈动脉狭窄患者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及术后随访中均进行16层CT(TOSHIBA Aquilion 16)横断位平扫,使用高压注射器,以4ml/s的速率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300mg·I/ml)100ml,进行头颈部CTA的检查,范围自主动脉弓水平到外耳廓上缘,应用跟踪预扫描方法,注药后7s开始监测,当造影剂达到高峰时开始扫描,扫描参数为140kV、570mA,层厚1mm,总扫描时间为4.2s。在工作站进行颈动脉曲面重建(CPR),可进行360度旋转观察,并显示狭窄最佳角度图像。血管重组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容积再现(VR)等方法[1]。最后由2名有经验放射科医生进行测量。
2结果
本组16例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单侧支架植入者13例、双侧3例,检查并重建共32支颈动脉,结果32支颈动脉及颈内动脉全长及其重要分支清晰显示,其中14例支架植入处狭窄程度与术前相比均有改善,狭窄处管腔扩大程度分别为35.00%~92.00%,同时发现另侧管腔新发生狭窄1例,32支血管壁均存在不同程度钙化斑。
本文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者采用的螺旋CT增强扫描,通过后处理显示颈动脉、颈内动脉的方法,通常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一般需要观察支架置入后状况及狭窄处扩张状态,以及颈动脉通畅程度。CTA不但能达到所有目的,还能通过一次性扫描及注射造影剂显示双侧颈动脉、椎动脉及Willis环;且能360°进行观察,以及了解血管壁状况;且无创,费用相对较低。不但观测术前病变术后状况,还能观测双侧颈动脉其它部位有无新的斑块及狭窄。目前DSA被公认为评估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可是这种方法有创,价格相对昂贵,且导管造影二维图像观测角度受狭窄血管横截面形态的影响比较大,可能会低估或高估颈动脉狭窄的程度,而且还不能观测血管壁的情况[4]。MR血管造影(MRA)、多普勒超声、CTA等作为无创技术应用于临床ICA狭窄支架植入术后随访日渐增多,MRA与CTA可以多角度观测,尤其是CTA的CPR重组技术能旋转360°,可以任意角度无死角观测病变血管以及血管腔内的情况,完全排除血管重叠的干扰影响,结合应用VR、MIP等多种后处理技术,不但可以得到清晰的血管支架置入状况,还能获得血管壁有无钙化及周围组织精确和有效的诊断信息,同时还能通过一次性注射造影剂和一次性CT扫描来获得对侧动脉情况。本组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共19支,临床确认CTA检查可靠,不需要再进行有创的DSA检查。
综上所述,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对于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随访不但无创、经济,还有快捷、方便、准确、360°全方位无干扰观测以及全面观测双侧颈动脉有无新的狭窄发生等优点,所以螺旋CT头颈部CTA可作为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随访的首选检查手段[5]。
参考文献
[1]唐立钧,王德杭,徐怡,等.颈部CTA图像后处理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8):701-703.
[2]马欢欢,王雁,孙涛,等.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效果[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2,48(1):33-35.
[3]万杰清,潘耀华,孙亚蒙,等.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疗效评估[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4):12-14.
[4]阎钟钰,王振常,刘中林,等.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的初步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7,(6):413-418.
[5]高燕,李坤成,杜祥颖,等.64层CT血管造影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及内膜切除术或支架置人术后随访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9):948-952.
(收稿日期:2013_11_22)
[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后随访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患者16例的CTA影像资料,并与其中(14例)该患者术前颈动脉CTA对比。结果32支颈动脉及其重要分支清晰显示且血管壁均存在不同程度钙化斑,支架植入处狭窄程度与术前(14例)相比改善分别为35%~92%,同时发现另侧管腔新发生狭窄1例。结论CTA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中是一种既无创、方便快捷又经济、还能360°观察的有效手段,是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随访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术;血管造影术: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
中图分类号:R5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_816X(2014)03_0220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3.16颈动脉狭窄是脑缺血以及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几年,颈动脉支架植入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X线血管数字减影(DSA)作为判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但其作为创伤性检查,不仅费用高,而且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尤其在随访过程中,患者不易接受。近年来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发展迅速,扫描速度快,较直观地显示动脉斑块及管腔内径,已逐步应用于颈动脉病变的诊断,尤其是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随访。本文回顾性分析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CT血管造影(CTA)的影像资料,进行研究,旨在探讨CTA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后随访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2008年8月至2012年7月期间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行颈动脉CTA患者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43~72(62.12±10.45)岁,其中14例有支架术前颈动脉CTA。
1.2方法:颈动脉狭窄患者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及术后随访中均进行16层CT(TOSHIBA Aquilion 16)横断位平扫,使用高压注射器,以4ml/s的速率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300mg·I/ml)100ml,进行头颈部CTA的检查,范围自主动脉弓水平到外耳廓上缘,应用跟踪预扫描方法,注药后7s开始监测,当造影剂达到高峰时开始扫描,扫描参数为140kV、570mA,层厚1mm,总扫描时间为4.2s。在工作站进行颈动脉曲面重建(CPR),可进行360度旋转观察,并显示狭窄最佳角度图像。血管重组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容积再现(VR)等方法[1]。最后由2名有经验放射科医生进行测量。
2结果
本组16例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单侧支架植入者13例、双侧3例,检查并重建共32支颈动脉,结果32支颈动脉及颈内动脉全长及其重要分支清晰显示,其中14例支架植入处狭窄程度与术前相比均有改善,狭窄处管腔扩大程度分别为35.00%~92.00%,同时发现另侧管腔新发生狭窄1例,32支血管壁均存在不同程度钙化斑。
本文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者采用的螺旋CT增强扫描,通过后处理显示颈动脉、颈内动脉的方法,通常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一般需要观察支架置入后状况及狭窄处扩张状态,以及颈动脉通畅程度。CTA不但能达到所有目的,还能通过一次性扫描及注射造影剂显示双侧颈动脉、椎动脉及Willis环;且能360°进行观察,以及了解血管壁状况;且无创,费用相对较低。不但观测术前病变术后状况,还能观测双侧颈动脉其它部位有无新的斑块及狭窄。目前DSA被公认为评估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可是这种方法有创,价格相对昂贵,且导管造影二维图像观测角度受狭窄血管横截面形态的影响比较大,可能会低估或高估颈动脉狭窄的程度,而且还不能观测血管壁的情况[4]。MR血管造影(MRA)、多普勒超声、CTA等作为无创技术应用于临床ICA狭窄支架植入术后随访日渐增多,MRA与CTA可以多角度观测,尤其是CTA的CPR重组技术能旋转360°,可以任意角度无死角观测病变血管以及血管腔内的情况,完全排除血管重叠的干扰影响,结合应用VR、MIP等多种后处理技术,不但可以得到清晰的血管支架置入状况,还能获得血管壁有无钙化及周围组织精确和有效的诊断信息,同时还能通过一次性注射造影剂和一次性CT扫描来获得对侧动脉情况。本组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共19支,临床确认CTA检查可靠,不需要再进行有创的DSA检查。
综上所述,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对于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随访不但无创、经济,还有快捷、方便、准确、360°全方位无干扰观测以及全面观测双侧颈动脉有无新的狭窄发生等优点,所以螺旋CT头颈部CTA可作为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随访的首选检查手段[5]。
参考文献
[1]唐立钧,王德杭,徐怡,等.颈部CTA图像后处理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8):701-703.
[2]马欢欢,王雁,孙涛,等.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效果[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2,48(1):33-35.
[3]万杰清,潘耀华,孙亚蒙,等.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疗效评估[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4):12-14.
[4]阎钟钰,王振常,刘中林,等.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的初步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7,(6):413-418.
[5]高燕,李坤成,杜祥颖,等.64层CT血管造影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及内膜切除术或支架置人术后随访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9):948-952.
(收稿日期:2013_11_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