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萨珊玻璃系的典型代表
2014-08-16刘红英
刘红英
凸钉装饰玻璃碗(见图1):北周天和四年(569年),1983年出土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中,现藏宁夏固原博物馆。该碗是通过丝绸之路流传到中国的萨珊玻璃系典型代表作,造型精美,晶莹剔透,器形完整。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其为“国宝”。
玻璃碗高8厘米,直径9.5厘米,直口、矮圈足,圈足是一个直径3.1厘米的突起凹球面(见图2)。玻璃为淡黄绿色,内含直径不超过0.5毫米、分布均匀的小气泡。碗腹深6.8厘米,腹下部最大径9.8厘米,内壁光洁、透明。外壁有金黄色的分化层,并上下错位排列两周凸起的圆形装饰,圆形很不规则,呈扁椭圆形,上层为8个,下层为6个,饰面为凹球面,形成一个小凹透镜,通过一个凹球面可以透视对面的三个凹球面。
玻璃碗成分经科学检测为钠钙玻璃,属伊朗高原上萨珊玻璃系,是典型的萨珊朝制品,其上凸起的凹球面装饰在帕提亚、萨珊时期的伊朗高原上一度很流行。类似的玻璃器在伊朗高原,中国的楼兰、巴楚、鄂城、北京、固原,朝鲜半岛的庆州,日本的橿原、福冈冲之岛、大板安闲陵均有发现,但是该玻璃碗具有典型意义,纪年明确,对确定同类制品的年代具有标尺作用。
就玻璃的生产技术而言,中国和西方的技术是不同的,构成成分也不同。一般认为,高铅玻璃创始于中国,是中国制造,从河北满城汉墓、广州汉墓中出土的实物看,秦汉时期已经制造出来。当时生产的玻璃主要有两类:即铅玻璃(以氧化铅助熔)和钾玻璃(以氧化钾助熔)。生产发展脉络大致是,从西周发明釉砂、玻砂开始,历经春秋战国的钾钙玻璃、秦汉时期的铅钡玻璃和钾玻璃,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的高铅玻璃、钾铅玻璃、钾钙玻璃。而在古代西方,地中海及西亚沿海的一些地区最早发明了钠玻璃(以氧化钠助熔),因为该地区多砂(主要成分二氧化硅),且富含苏打矿,而苏打矿不丰富的地区,富含氧化钾的材料(如草木灰或土硝)则作为玻璃的助熔剂使用。大量研究认为,公元前l500年古埃及就已开始生产钙钠玻璃,罗马帝国和萨珊王朝时期均继承和发展钙钠玻璃体系,代表西方玻璃的典型特征,一直延续至两河流域的伊斯兰帝国时期,伊斯兰玻璃器闻名世界。
萨珊王朝(226-651年)是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国之后的首次统一,疆域覆盖中亚地区、伊拉克和伊朗北部,实力强大。萨珊玻璃主要以植物灰作为助熔剂,杂质含量一般高于l.5%,透明性稍差。而这件凸钉装饰玻璃碗以天然矿物碱为助熔剂,杂质含量少,质地纯净,晶莹透明,不啻为萨珊玻璃器的精品。出土该件玻璃碗的墓主人李贤是当时掌管丝路要道的权臣,要拥有并随葬这件宝物,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今天我们才能得以见到如此精美的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