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唐代直官制度
2014-08-16杨亚琼
摘要:根据现有史料分析可知,唐代直官制度主要包括诸司定额直官和额外直官。定额直官主要是以伎术官为主,为唐代科技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额外直官的发展演变对唐代及后世官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唐代;直官;演变;影响
K24
见于史籍中的唐代直官有两种,一为宿直之官,即午后或晚上宿直官衙的官。(“内外百僚,日出而视事,即午而退,有事则直官省之”[1]13)另一种是指一种官制,即本文要谈的“直官制度”。
一、直官的制度规定
《唐六典》卷2吏部郎中职掌条云:“凡诸司置直,皆有定制。(原注:诸司诸色有品直:吏部二人,兵部三人,考功、职方、库部、户部、度支、驾部、比部各一人,门下省明法一人、能书二人、装潢一人,刑部明法一人,弘文馆学直四人、造供奉笔二人、造写御书笔二人、装书一人、拓书一人,修史馆装书一人、中书省明法一人、能书四人、装制敕一人、翻书译语十人、乘驿二十人,集贤院能书六人、装书十四人、造笔四人,大理寺明法一人,太常寺三十人,光禄寺十人,鸿胪寺译语并计二十人,金银作一人,漆作一人,太府、太仆、卫尉、司农寺各三人,沙苑监一人,少府监十四人,将作监五十人,殿中省尚食局尚药局各十人、尚乘局二十人、尚辇局三人、尚舍局四人、尚衣局一人,秘书省图画一人、丹青五人、造笔一人,太史监五人,国子监明五经一人、文章兼明史一人,崇文馆拓书一人,内侍省一百人,内坊四人,仆寺十人,家令寺七人,教坊二十人,总监十四人,军器监四人,陇右六史孶课一十二人,太原府监牧役使孶课二人。外官直考者,选同京官。其前官及常选人,每年任选。若散官、三卫、勋官直诸司者,每年与折一番。)”[1]35
这是关于唐代直官制度记述最为全面的一条史料。从中可知,唐代的直官遍布于中央各个机构之中,并且诸司置直,是有员额定数的,而不是像临时差遣官员那样随意。又《旧唐书》卷43载:“天下官吏,各有常员。凡诸司置直,皆有定额。(诸司诸色有品直官。)”[2]1820因而,更能进一步证明各个部门的直官员额固定、分工明确、有固定的职务。
1.诸司直官的服饰规定
《唐会要》卷31舆服上杂录门略云:“九品以上,服色用青,饰以鈺石。应服绿及青人,谓经职事官成及食禄者。其用勋官及爵,直司依出身品。”[3]573
从材料可知,直官的服饰是依据充直之前的官品来定,是有独特的官服制度的。
2.直官的俸禄规定
《唐六典》卷21国子监“大成十人”下注云:“俸禄,赐会同直官例。”[1]561
可见,直官是有特定的俸禄供给制度的。那么直官的俸禄是如何供给的呢?可参见下条史料:“(贞元)八年二月户部奏,内外官应直京内百司及禁中军并国亲勒留人等,户部侍郎卢征奏,伏以前件直司诸勒留官等,若敕出日便带职事及勒留京官,即合以敕出为上日,外官比敕到为上日,如本司未经奏闻,即合同赴任官例。……直诸司者,待附甲后签符道州为上日,支给课料,冀塞幸求,庶绝论诉。”[3]1372
这段史料讲的是如何确定直官“俸料”的供给时间及标准等问题。就供给时间而言,是为上日;就供给标准而言,依直官所带官职的品级同京官例给。直官的这种供给俸禄的方法被称为借品给,即由于直官本身无品级,要借用充直者原来身份的官品给。
3.直官的选拔方法
《唐六典》卷9载:“书直及写御书一百人(原注:开元五年十二月,敕于秘书省、昭文馆兼广招诸色能书者充,皆亲经御筒。后又取前资、常选、三卫、散官五品以上子、孙各有年限,依资甄叙。)”[1]280同书卷6都官郎中员外郎条:“其余杂伎则择诸司之户教充。(男年十三已上,在外州者十五已上,容貌端正,送太乐;十六已上,送鼓吹及少府教习。)”[1]193
“兼广招诸色能书者充,皆亲经御筒”即皇帝亲自招直,如李淳风“贞观初,以驳傅仁均历议,多所折衷,授将仕郎,直太史局。……置其仪于宁辉阁,加授承务郎。十五年,处太常博士。寻转太史丞,……二十二年,迁太史令。”[2]2717;“取前资、常选、三卫、散官五品以上子、孙各有年限,依资甄叙”则是靠“资荫”充直。第二条史料是讲对身份低贱的音声人及官奴婢的选拔方法,除了有一技之长外还要受到年龄的限制。此外,充直的途径还包括自荐和他荐(《新唐书》卷170吕才传 “太宗招侍臣举擅音者,中书令温彦博白才天悟绝人。闻见一接,辄究其妙。侍中王珪、魏征盛称。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长短不同,与律谐契。招才直弘文馆,参论乐事。”[4]4062)但是,无论是用哪种方式充直,以才入直的标准是相同的,都必须经过各种考试,合格后方可入直。①
4.直官的考核与升迁
《大唐诏令集》卷2中宗即位敕云:“诸司有品直司,宜加一介,无品直司,赐勋一转。”[5]7由此可见,直官可分为有品直官和无品直官,划分的标准是任职者在充直之前有无官品,即是否入流。
“流内官”是隋代对九品至一品官的通称,唐沿袭这一制度。与流内官相对而言,唐代还有流外官系统。凡是处于九品以外的职官就是流外官,“以其在九流之外,故曰流外”[6]600。
对流外直官即无品直官的考核有两种:任内考和任考。所谓“任内考”是指流外官所在官署对其任职期间进行的定期考课。任内考分上、中、下、下下四个等级。其主要目的在于督促诸司杂色胥吏勤恳劳作。
《唐六典》卷22少府监丞职掌条云:“凡教诸杂作,计其功之众寡与其难易而均平之,功多而难者限四年、三年成,其次二年,最少四十日,作为等差,而均其劳逸焉。”[1]572由此可知,无品直官多年劳作之后,地位会逐步提高甚至可以获得散官称号,方便其入流。
“任考”是流外官在迁转时必须经过的由吏部主持的考核。如果不合格,还是在原来的工作职位上,得不到迁转。
《唐六典》卷10太史局条云:“历生三十六人。(隋氏置。皇朝因之,同流外,八考入流。)装书历生五人。(皇朝置,同历生。)”[1]303
由无品直官晋升为有品直官,须要入流。要想入流,首先要在任考中取得“门户官”的资格。《唐六典》卷1尚书都省云:(掌故)与亭长皆为番上下,通谓之番官,转入府史,从府史转入令史,选转皆试判。”[1]12其中,掌故、亭长、府、史、令史均为门户官。《唐六典》卷2吏部郎中员外郎条云:“凡择流外职有三……每经三考,听转选,量其才能而进之,不则从旧任。”[1]36又,“每府,史三考,令史两考,得转选,续前劳也。”[1]12就是说,在掌故、亭长的位置上三考,府、史的位置上三考,令史位置上两考,加在一起就是八考,即所谓的“八考入流”②。在八考中,须得有六上,方为“考满”,才可以入流。(唐代流外官入流考试多有变化,但多是以八考为准)
由于直官多为伎术官,故而在开元之前,流外伎术官入流之后一般只能担任本单位的流内官。《唐会要》卷67《伎术官》:“故事,伎术官皆本司定,送吏部复申,谓秘书、殿中、太常、左春坊、太仆等伎术之官,唯得本司选转,不得外叙。若本司无缺,听授散官,有缺先授。若再经考满者,听外叙。”[3]1183
自开元以后,对伎术直入流后的升迁与任职情况放宽了条件,允许任本司以外的流内直官。
无品直官入流后即可升任为有品直官,可是即便入流也是八九品的小官。《新唐书》卷45志第35《选举志下》:“凡医术,不过尚药奉御,阴阳、卜筮、图画、工巧、造食、音声及天文,不过本色局署令。鸿胪译语,不过典客署令。”[4]1174
(典客署,隶属鸿胪寺,署设令一人,从七品下。)为了向上升迁,有品直官也是要经历诸多考核而逐步晋升的。③
综上,直官是有名额限制的,其服饰、俸禄、选拔方式、升迁状况都是有规定的,而不是随意设置的。
二、唐代直官的发展演变
《唐六典》史料中记载的直官几乎遍布于中央部、寺、监,有固定的名额、有完整的制度,因此,直官是不等同于检校、知、摄等官的。然而,据考证这段史料是写于开元十三四年,因此,史料中的诸司定额直官主要反应的是唐前期的政治运作状况。史书中关于唐后期这类以伎术官为主体的直官少有记载,故难以把握唐中、后期定额直官的情况。在此对这一问题暂不讨论。
两唐书中出现了较多的与“直”有关的资料。但由于这些“直官”与上述伎术直官不同,所以单列出来以便进一步探究。要探究唐代的非伎术直官,可以从沈括的《梦溪笔谈》入手。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唐制,官序未至而以他官权摄者为直官,如许敬宗为直记室是也。国朝,学士、舍人皆置直院。熙宁中复置直舍人学士院,但以资浅者为之,其实正官也。熙宁六年,舍人皆迁罢,阁下无人,乃以章子平权知制诰;而不除直院者,以其暂摄也。古之兼官多是暂时摄领,有长兼者即同正官。予家藏《海陵王墓志》,谢朓文,‘称兼中书侍郎。”[7]12
史料中举出了许敬宗直记室的例子,但是据两唐书中许敬宗列传:“俄直谒者台……密以为元帅府记室……太宗闻其名,招补秦府学士”[2]2761(《旧唐书》),“俄直谒者台……去依李密为记室……太宗闻其名,招署文学馆学士”[4]6335(《新唐书》)。两书均出现了许敬宗担任李密元帅府记室职务的记载,但并未记载许敬宗直记室。可见,沈括对于唐代直官的记载是存在问题的。
然而,史书中关于直记室的记载却是存在的。令狐德棻在高祖入关后便被“引直大丞相府记室”[4]3983。记室是汉末曹操设置的隶属于丞相府、三公的机构,至隋代亲王及嗣王府置记室参军一人(从六品下),唐代置参军二人(从六品上),掌表、启、书、疏。但此处令狐德棻所任记室官职是何性质不甚明了。在唐初史料中关于“直”的记载较多,例如:杜正伦“(武德初)太宗闻其名,令直秦府文学馆。……兵部员外郎,拜给事中,兼知起居注,……累迁中书侍郎……寻加散骑常侍,行太子右庶子,兼崇贤馆学士……中书侍郎,赐爵南阳县侯。”[2]2542薛颐“武德初,追直秦府。……太史丞,累迁太史令。……中大夫”[2]5089,“太宗灭建德,引(虞世南)为秦府参军”[2]2566。
唐初的“直官”多是王府的记室参军或者王府的学士,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的是智囊团的作用,可能与隋末动乱及李唐巩固天下有关。
贞观年间,直官又有了新的发展。据史书记载,马周“招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使称职。”[4]3895上官仪“贞观初,举进士。太宗闻其名,招授弘文馆直学士,累迁秘书郎。……高宗嗣位,……兼弘文馆学士如故。”[2]2743李义府贞观八年“补门下省典仪”,后经马周举荐“寻除监察御史。又敕义府以本官兼侍晋王”,晋王升为太子后任“崇贤馆直学士”[2]2765。岑文本在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2]2536此后又担任中书舍人和中书侍郎。
此时期的直官已不再局限于王府,而是遍布于中央各个机构之中。这时期的直官主要是由以文采智谋知名的人或是中央官员担任。他们是否是有正式编制的官员或是临时兼任,无从考证。
开元之后,中央官担任直官的逐渐减少,而外官充直、直官外任现象日益普遍。开元末,柳芳“由永宁尉直史馆。……芳始谪时,……时国史以送官,不可追刊。”[4]4536沈传师“贞元末,举进士。……复登科制,授太子校书郎,以霍尉直史馆,转左拾遗、左补阙、史馆修撰,迁司门员外郎,知制诰。招入翰林为学士,改中书舍人。……遂以本官兼史职,俄出为湖南观察使。……兼修杜元颖因建言:‘张说、令狐峘在外官论次国书,今藁史残课,请付传师即官下成之。召可。宝历二年,入拜尚书右丞。复出江西观察使,徙宣州。……入为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九,赠尚书。”[4]4540程修己在大和年间受到陈丞相的举荐而“因授浮梁尉,赐绯鱼袋,直集贤殿,累迁至太子中舍。”[8]2398卢嗣业“进士登第,累辟使府。广明初,以长安尉直昭文馆、左拾遗、右补阙。”[2]4273薛逢“会昌初进士擢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崔铉罢相镇河中,辟为从事。铉复辅政,奏授万年尉,直弘文馆,累迁侍御史、尚书郎。”[2]5079裴枢“咸通十二年登进士第。宰相杜审权出镇河中,辟为从事,得秘书省校书郎,再迁蓝田尉。直弘文馆。”[2]3357陆扆“光启二年登进士第,其年从僖宗幸兴元。九月,宰相韦昭度领监鐡,奏为巡官。明年,宰相孔纬奏直史馆,得校书郎,……龙纪元年冬,招授蓝田尉,直弘文馆,迁左拾遗,兼集贤学士。”[2]4668
薛逢和卢嗣业是弘文馆直官,史书中没有对他们直弘文馆的工作情况记述。但是,可以从柳芳、沈传师、陆扆直史馆的状况进行推论。柳芳、沈传师直史馆,即使在外任官,仍可以得到官方许可进行史书修撰。这种现象与后世官、职分离的现象多有相似之处。为了进一步了解此种现象,试以《唐会要》卷75附甲中的史料进行研究,“(贞元)八年二月户部奏,内外官应直京内百司及禁中军并国亲勒留人等,户部侍郎卢征奏,伏以前件直司诸勒留官等,若敕出日便带职事及勒留京官,即合以敕出为上日,外官比敕到为上日,如本司未经奏闻,即合同赴任官例。准贞元六年二月二十四日敕,待甲出后,省符到任日,支给俸料者,甲出未带勒留官签符,先下州府交替,理例未免喧争。伏请起今以后,并须挟名勒留,敕到任方为上日,支给钱料,其附甲官有结甲,依前勒留。直诸司者,待附甲后签符道州为上日,支给课料,冀塞幸求,庶绝论诉。”
史料将直官与勒留官并于一处记述,可见二者之间是有一定相似性或者联系的。外官直京司者俸料依京官例由户部支给。又,日本学者砺波护在研究唐代任命县尉的制诰中发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往往任命某县尉的同时还使其充任“史馆修撰”或“集贤校理”。他认为“史馆修撰”、“集贤校理”、“直弘文馆”属于名誉职位,没有品阶、单单是加官,因而在任命国都附近特别是京畿县尉时,同时就将这些加官授与他们了。[9]575这些均与后世的寄禄官及官职差遣是有一定的相似性,对唐后期及宋代官制有着一定的影响。
三、直官制度的影响
直官制度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增加了唐代官制的复杂性,对唐代以及后代的官职制度影响很大。同时,唐代直官制度作为一种储备人才的制度,也推动了唐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发展。
1.对唐代官制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直官不是单独存在的,直官制度建立在唐职、散、勋、爵、卫官制及选举制等基础上,与职散勋爵卫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交叉联系的官僚制度体系。[10]49五者各自成系,职和卫表示职事官;散代表出身,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勋以酬功;爵以封邑。而五者又相互联系,因勋爵而得散,因有散参选而得职事,或是因职事而得散,因职事而有勋,因勋而封爵,因职事而封爵……直官是建立在职散勋爵卫系统上的,无品直官因年劳而有散,因有散而升入有品直官,因充直而有劳考,或参选获职,或增加散阶,或加勋而得爵……
(上图为设置直官之前的唐代职、散、勋、爵、卫运作示意图)
(下图为设置直官后的运作状况示意图)
唐法律上将官吏分为四等,即长官、通判官、判官、主典,后又加上检勾之官(勾官)。长官、通判官、判官负责判案,主典负责起草文书及司各种杂役,勾官负责检查文书处理是否正确。而遇到一些技术性问题时,就难以解决了。而直官设立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直官多以技术见长,以他们具备的专业技术才能保证专业工作的科学性,也使有些机构从常务执行机构变为科研机构,为唐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
2.推动了唐代科技文化的发展
唐代的直官遍布于中央各司,中央六省一台九寺五监中只有御史台、宗正寺、都水监未置直官。直官的种类涵盖了文学(文学直)、史学(史直)、书法(拓书直、造笔直、书直)、绘画(画直、书画鉴赏直)、天文历法(天文历生)、装帧(装书直、装潢直)、农林(农林副业直、马直)、衣食住行(造食直、手工业直、建筑业直、衣辇制造直)等各个方面。唐代直官种类齐全、分布广泛,代表了唐代科技文化领域的高级人才。如吕才、李淳风、吴兢、宋之问等,他们都是唐代的直官,也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推动了科技文化的繁荣。直官制度是一个集中、吸收、储备、利用人才的制度,对唐代文化的繁荣带来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3.对后世官制的影响
如果将唐代直官置于整个唐宋变革的时代大背景下,便可发现,直官制度的发展演变本就是唐宋变革的一环。宋承唐制,实为唐后期之制,即未能脱离唐末以来“紊乱”官制的窠臼,保留了《唐六典》那套三省六部、九寺五监行政管理制度,而事实上已经被临时差遣所动摇。此外,唐前期大量设置的各馆直学士在宋朝剧增,宋代广置馆阁,每阁必有直学士(如龙图阁直学士)。直学士在宋代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直学士已经成为一种职名,成为了内外差遣所带荣衔。以“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龙图阁知襄州事王洙”为例,其中的“直龙图阁”即为王洙的荣衔,也就是“职”。可见,唐代直官对唐宋之际官制发展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④
注释:
①关于唐代直官的服饰、俸禄规定及选拔方式问题可参见李锦绣《唐代制度史略论稿》(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 赵豪迈在《论唐代流外官考课制度中的几个相关问题》一文中对“八考入流”做了解释:因为劳考是硬指标,而考绩是软指标,人们习惯总喜欢省口,以一目了然的硬指标来称呼一件事物。当时的人们对“八考入流”没有什么歧义,但是后世的人们以为“八考入流”就是考限位八年,年限已足,便为考满。考绩就被无缘无故的忽略掉了。另外,“八考”已是一个通称,因为在唐代明明就有长于八考的情况,如尚食局主食,就是“十年考满,同流外授官”。同时,考绩也确实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以致形同虚设,唐政府无奈,只好采取限定指标的办法来解决。(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年,第四期)
③关于直官的考核与升迁问题可参见韩刚《北宋翰林图画院制度渊源考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P86-113),任士英《唐代流外官的管理制度》(《中国史研究》1995年1期),赵豪迈在《论唐代流外官考课制度中的几个相关问题》(《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年第四期)。
④关于唐代直官制度对唐宋官职差遣制度以及对唐宋变革的影响问题,本文是在参考了龚延明《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与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的基础上,把握时代背景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李林甫,等撰.唐六典[M]. 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
[2]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
[6]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M].刘俊文,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7]沈括.梦溪笔谈[M].侯真平,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98.
[8]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9]刘俊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四卷六朝隋唐[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0]李锦绣.唐代制度史略论稿[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杨亚琼(1989—),山东潍坊人,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主要从事敦煌学、隋唐史研究。
(责任编辑: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