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十五军长征过境河南与鄂豫边工委的贡献
2014-08-16孙俊杰
摘要:以张星江为代表的鄂豫边工委,历经17 个日夜艰苦卓绝的奋战,带领孤军远征的红二十五军跳出桐柏山、跨越豫西南平原和伏牛山,西征鄂豫陕,为红二十五军长征胜利做出了历史贡献。它使远征异乡的红二十五军避免了盲人瞎马、夜临深池的困境,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摆脱了遭受覆灭的危险,为中国革命保留了一支生力军,率先到达陕北,在陕甘边根据地,与一、二、四方面军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关键词:红二十五军长征;鄂豫边工委;贡献
K264.4
1934年11月16日,鄂豫皖省委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率领红二十五军2980余名将士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17日,在何家冲西侧的朱堂店乡之罗古寨击退敌“追剿队”第五支队的进攻,出其不意地翻越曾家山,于晚间在信阳城以南的东双河和柳林之间穿越平汉铁路,以两天的紧急行军,闪电般插入桐柏山区,寻隙创建新的苏区。蒋介石急令“追剿队”五个支队和东北军第一一五师跟踪追击,并令敌庞炳勋第四十军和肖之楚第四十四师迎头堵截,冀以三十多个团的优势兵力包围歼灭红二十五军。此时,红二十五军孤军远征、人地生疏,兼之后有追兵、前有堵截,陷于严重险恶的局面之中。以张星江为书记的中共鄂豫边工委获悉这一情况后,立即行动起来,迅速与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首长接上联系,紧急通知桐柏山和河南有关地下党组织为红二十五军领路、搜集敌情、动员沿途群众支援粮茶、安置伤病员,从而使红二十五军得以摆脱重重困境,越过河南,进入伏牛山,西征鄂豫陕,继而北进陕甘,为红二十五军长征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积极配合,带领红军跳出桐柏山
桐柏山位于大别山向秦岭的过渡带上,覆压二百余里,直逼南阳,其雄踞豫鄂边,北眺黄河,南瞰长江;东穷大别、西尽伏牛,区内奇峰竞秀,层峦叠嶂,森林密布,瀑泉众多,山环水绕,景象万千,人曰:“比华山高险、与黄山竞秀”。桐柏山自古以来就有“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大禹治水”、“禹王锁蛟”等瑰丽奇异的神话传说。桐柏山又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据《桐柏县志》载:“淮,始于大复,潜流地中,见于阳口”。淮河发源于桐柏山脉主峰太白顶北麓,又称淮水,为古“四渎”之一,《岳渎经》载:“禹治水,三至桐柏山”,禹治水的活动范围是江、淮、河、济四条大河,古称“四渎”,历代王朝皇帝祭“渎”即有淮河。桐柏山还是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接和古来南北交战的必争地,山寨城堡林立,古迹遗址众多。宋末元初,就有起义军聚集千人,抗击元朝统治;民国初年,白朗义军亦曾在此陈兵扎寨,纵横驰骋;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鄂豫边工委,开展了有声有色的革命活动,有一定的群众基础。鉴于此, 红二十五军在进入桐柏山之前,鄂豫皖省委和军领导曾有在此建立根据地的打算。
红二十五军经青石桥、黄龙寺快速进入桐柏山地界后,首先踏入月河、金桥等地。月河镇位于桐柏县以东15公里,因为淮河主流环绕而过,河道宛若新月,因而得名,金桥村隶属于月河镇,位于月河老街以西大约5公里的地方。11月19日,红二十五军经过昼夜长途跋涉后,到此稍作休整。“马不惊蹄,人无声,说啥不进老乡门。”红二十五军一夜揣枪临街而卧,未踏老乡家门的严明的军纪,在群众中传为佳话。
为了迎接红军的到来,鄂豫边工委领导下的桐柏山党组织,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工作。红二十五军从大别山出发行至月河,粮草已空,亟需给养;月河镇山寨林立,地主武装众多,如果与红军发生冲突,后果难以想象。因此,征集粮草与协调同山寨的关系,就落在了桐柏山地下党的肩上。他们不负所望,出色完成了这两项任务,甚至为防止敌人投毒,他们亲自品尝井水,确认安全才让红军取用。这时,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也带交通员韩本清赶来,与红二十五军接上关系。①张星江不辞辛苦,当即向鄂豫皖省委和军领导详细介绍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国民党军队的部署等情况,并建议说,桐柏山夹在平汉铁路与汉水间,回旋余地狭小,不利于大部队驰骋;加之敌重兵压境,红军在这里难以立足发展。鄂豫皖省委非常重视张星江的意见,为了便于联系,要求张星江等人留在军中,随红二十五军指挥部一起行动。
张星江(唐河县毕店镇人,1907年6月生),是个老资格的共产党员。1927年加入共青团,1928年转为中共党员,1933年,中共鄂豫边区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当选为工委书记,1934年1月,参加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会后,他返回鄂豫边区,创建桐柏山区游击队。1934年11月,他为红二十五军长征过境河南带路联络,做出了重大贡献。1935年8月,中共鄂豫边省委成立,张星江任省委书记,但不幸于1936年3月的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②
11月20日早,红二十五军离开月河镇后,经历5个小时的急行军,经桐柏县城西的鸿义河一路翻山越岭南行,直抵太白峰顶,在河南、湖北省界碑处,鄂豫皖省委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去留问题;经过多日的实地考察和张星江的介绍,省委认为在桐柏山区创建根据地的想法已经难以实现,决定立即跳出桐柏山,通过豫西平原,挺进伏牛山。但如何北上?此时敌人已形成铁壁合围之势,妄图将红军聚歼于桐柏山。张星江建议:为避开敌兵堵截,可绕道东北山区,再转向西北行进。鄂豫皖省委采纳了建议,决定采取声东击西战术,迷惑敌人,伺机直插伏牛山,开辟新的根据地,并制定了具体的行动方案。会后,为了隐蔽向北的军事行动,红二十五军继续沿桐柏山麓西进,并派少数部队佯攻湖北枣阳,迷惑和调动敌军大部分主力,使各路追堵之敌纷纷向枣阳一带集中。敌军果然中计,纷纷向枣阳集中,红二十五军却突然从枣阳城北掉头东进,向河南东北方向转移集结,避开了敌人的锋芒。
在红二十五军佯攻枣阳前后,鄂豫边工委发动群众将桐柏、唐河等地敌人的电话线切断,使敌军失去通讯联系。地下党组织还委派稳重细心的群众,承担起为红二十五军侦察部队带路的使命,并为红二十五军大部队转头北上事先安排路标,即从唐河县湖阳开始,每隔三五米距离丢一朵棉花,以此为部队行进指示方向,并让沿途地下党员负责保护好这些路标。11月22日下午,红二十五军在枣阳七里冲经激烈战斗击溃敌四十四师后,从枣阳、唐河县界转入桐柏山谷道路,循着棉花路标飞速翻山到达桐柏县黑明寺。桐柏地下党组织将红二十五军3位伤病员妥善安置到当地群众梁玉申、陈守贵家里。并反复嘱托群众千方百计保护好红军伤病员。鄂豫边工委还领导地下党发动群众,为红军送馍送茶、送露宿睡觉打地铺的麦秸稻草,并帮助红二十五军从群众手中购买了急需的大批粮米,解决了红军的吃饭问题。
1934年11月23日,红二十五军在桐柏以西的歇马岭、栗园一带,击退敌“追剿队”第二支队进攻,由张星江和交通员韩本清带路,越过陡峭高山,向东北方向紧急转移,机智灵活地摆脱了敌军的夹击,跳出了桐柏山。
二、艰苦卓绝,帮助红军穿越中原,挺进伏牛山
沃土中原,素有“局天下之中,咽喉九州”之说。红二十五军跳出桐柏山后,驰骋纵横,对敌人造成了巨大威胁。蒋介石急忙调兵遣将,前堵后追,在新野、唐河、赊旗镇等地布下重兵,堵住了红军北上伏牛山的近路,意图扼死红二十五军。为了突破重围,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在征询了鄂豫边工委意见后,决定迂回取道泌阳城东,经由象河关转向西北,越过许(昌)南(阳)公路,再向伏牛山前进。24 日早晨,张星江和韩本清带领红军到达泌阳县八里岗后,因工作需要,韩本清折返桐柏县做红军伤病员的收容掩护工作,张星江继续留在部队。张星江在八里岗找到熟悉地形的鄂豫边工委领导的地下党席志堂同志,让他带路,领着红军绕过地主豪绅武装势力盘根错节的林立村寨,机智灵活地在星罗棋布的村镇间快速穿行,经平氏镇、泌阳城东,马谷田、刘庄铺、贾楼等地,乘虚北上,顺利到达驻马店西北地区,按预定方案转向西北前进。
从泌阳城东向北,是一望无际的豫西南平原,阡陌纵横,围寨众多,每个围寨都有寨墙,往往就地取材,有的土夯、有的砖垒,有的石砌,远远望去,弧形的寨河环绕着耸立的寨墙,挺拔的门楼矗立在拱形的寨门之上,显得古朴厚重而又巍峨壮观。这里,封建宗族和地主武装势力强大,村寨少则数十,多则数百条枪,傲视天下。北伐战争时,“国民党唐生智部队路过这里,曾全军覆没”③。为了减少阻力,使红军得以顺利通过,张星江率领鄂豫边工委,发动沿途党的地下组织,“为红军侦察敌情,传递消息,充当向导”,收容安置伤病人员。④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一路开展政治宣传,向地主武装晓以民族大义,促其放开大路,让红军北上抗日,保家卫国。桐柏、唐河、泌阳、方城等地的地主武装,纷纷保持中立,使红二十五军快速通过了围寨地区,摆脱了强敌追堵。
红军转向北上后,敌判断有“经象河关及独树镇、保安寨之间西窜企图”,遂急忙调整兵力堵截。26日下午,衣着单薄的红军在雨雪交加中穿越方城县独树镇许南公路时,遭到预先埋伏好的敌四十军突然袭击,吴焕先政委在危机关头挥着大刀扑向敌人,张星江和战士们紧紧跟上,与敌殊死搏斗。当夜,张星江和地下党同志带领红军胜利突围,驰往叶县,从保安寨以北穿越许南公路,于11 月27日拂晓进入伏牛山东麓。张星江遂找来当地的革命积极分子,带领红军沿叶县、方城边界西进。此时,红二十五军在伏牛山区建立根据地的计划,因为敌人步步紧逼而被迫改变,只得向陕西转移。12 月4 日,红二十五军到达卢氏县叫河后,发现再次陷于前堵后追的境地。吴焕先和军领导当机立断,决定改变入陕道路,择机进入陕南。张星江联系当地群众,找到一个名叫陈廷献的货郎,问出一条由豫入陕的隐秘山路,遂在热心货郎的带领下,经过一条由大石河、文峪、卢氏城南入陕的隐蔽小路,出其不意地直奔豫陕交界的铁锁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守敌进入陕南。从此打开了革命的新局面,建立了鄂豫陕游击根据地,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的第一步。
以张星江为代表的鄂豫边工委,历经17 个日夜的奋战,帮助红二十五军跨越桐柏山、豫西南平原和伏牛山,安全由豫入陕,为红二十五军长征胜利做出了历史贡献。这种历史贡献的意义是非凡的,它使远征异地的红二十五军避免了盲人瞎马、夜临深池的困境,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摆脱了遭受覆灭的危险,为中国革命保留了一支生力军,并率先到达陕北,在陕甘边根据地,与一、二、四方面军共同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对此,红二十五军战史记载道:“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等党的地下工作人员,曾一路跟随部队行动,负责联络地方关系,介绍沿途情况,找群众带路,给红二十五军以很大的帮助。”④长征时出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的程子华同志在回忆录中也写道:红军长征胜利除了指战员的原因外,还有“地下党组织的支持,例如张星江同志的帮助。他一直到卢氏才离开我军。”他特意强调说:“我在这里加入这一段文字,以表达我对张星江烈士的敬意。”⑤这是红二十五军对张星江和鄂豫边工委所做出历史贡献的崇高的赞誉。
注释:
①河南日报,2011-3-19。
②一说“张星江于11月23日,带工委交通员韩本清赶到歇马岭同红二十五军联系。”笔者考证认为这种说法时间上不符合,故未采用。参见程新.张星江[J].南都学坛,南阳名人谱,1988,(1)。
③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资料选编》第612页,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④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第124页,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2月版。
⑤程子华:《程子华回忆录》第75—76页,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参考文献:
[1]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
[2]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资料选编[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
[3]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红二十五军征战记[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4]卢振国.红二十五军长征记[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5]卢振国.血沃中原——吴焕先传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6]孙俊杰.红二十五军军魂——吴焕先[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
[7]张麟.徐海东将军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8]程子华.程子华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9]刘光明.郑位三传记[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10]刘华清.刘华清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孙俊杰(1962—),男,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近现代河南与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陈合营)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红二十五军长征与河南”(项目编号:2012BDJ00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