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农村小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2014-08-15罗志坚
罗志坚
【关键词】农村学生 数学课堂
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A-
0112-01
当前农村小学课堂普遍存在学生不敢提问题的现象,学生缺乏一种自主探究的能力,致使课堂效率低下。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农村学生提问的意识?笔者谈三点做法。
一、培养提问意识,重在“敢问”
在当前农村小学教师还存在“教学思想和方法陈旧,没有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架子,学生必须绝对服从”的现象,殊不知这样的教学结果却事与愿违,达不到教纲的要求和老师想要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老师没有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没有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二是农村学生多半害羞、胆怯,担心出错被同学们取笑,还有受“师道尊严”影响而产生“恐惧”心理,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了“敢”问的胆量。因此,我们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敢”问的平台,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椎体的体积》时,学生对于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存在的三分之一的关系,虽然能够从理论上理解,但往往在进行计算时会忽略掉。究其原因,笔者发现学生对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要素没有掌握好。其中的关键要素,就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存在着三倍关系。为此,笔者让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探究。有学生发现,将盛满圆锥体的水倒入圆柱体,不是三倍关系,而是四倍,甚至是五倍的关系。这时学生就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到底我错在哪里了?是不是书上的理论有问题?”学生敢于问出这些问题,就给了笔者进行引导的契机,学生也更有机会深入概念,体验概念。
二、培养问题意识,重在“会问”
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强烈的好奇心会使人对外部的事物产生敏感性,顿生疑问,引发追根寻源的欲望。在课堂上,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问题存在的意识,使学生能够对问题有高度的敏感性,乐于提问;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会问,提出有针对性、高质量的问题,促使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出示:用一根绳子把羊拴到草地中的木桩上,演示羊边吃草边走。然后问学生:“看着这幅图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争相提出:羊走一圈有多长?羊最多能吃到多少草?羊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到,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也是学生通过思考之后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提出“给羊放长绳子,羊就会吃到更大面积的草”,给出“绳子的长度”,就能算出“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这样的提问既能起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只有结合学习过程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对问题有所认识,实现对问题的完整解答,实现从“为什么”“是什么”到“怎么办”的完美解决,培养学生会问善问的能力。
三、提问学法指导,重在“优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方法,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提出各种问题。教师要善于将多种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实现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应用题教学,通过提问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解题,突破惯性思维方式的束缚,加深各知识间的联系。在探索不同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流畅性。
而“一题多问”则有所不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通过细致缜密的分析,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认识事物的本质。这里的“问”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师的提问,二是学生发现问题后提出的问题。前提是教师要能够精心设计有创造性的问题,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一题多变”的提问方式更为广泛,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一种提问方式。尤其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变”的妙意所在,达到启发学生用变化的思想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把一道题目变成多道题目,形成有联系题链,这样可以使学生观察到这类题目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所在。
总之,在农村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能力,让我们看到了农村学校逐步走出了课堂不是仅仅培养听话、分数高的学生的瓶颈,而是重在培养学生能较好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