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图形认知,创设和谐情境
2014-08-15祝忠裕
祝忠裕
摘 要: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营造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顺利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改变传统的单调教学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机会,达到了不可估量的效果。
关键词: 电教媒体 图形教学 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教师完全有必要重新认识教学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功能于一体,不受时空限制,直观、形象、生动,有较强的感染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具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下面我谈谈教学体会,以抛砖引玉。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认识图形
数学图形教学多是以抽象的图形、符号为表现形式,学生对抽象的图形、符号往往不感兴趣,课堂上以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创设动画情境:小动物们即将举行送货比赛,小猴设计的推车是方形轮,小狗设计的是圆形轮,小熊设计的是三角形轮。它们正兴致勃勃地等待比赛,这时将画面暂停,让学生推测比赛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纷纷参与讨论。以多媒体展现比赛过程,学生禁不住捧腹大笑,因为画面比赛过程太精彩。这种动态情境使学生印象深刻,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既认识了圆的特征,又了解了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
二、创设动态,引发对比,理解概念
图形的有关概念都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甚至张冠李戴,混为一谈。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时,我特意设计了一些动态画面,使知识变抽象为具体,由深奥变浅显,达到强化感知、易于对比的效果。即把长方体的六个面逐个展开,并且用颜色强调;而体积用另一种颜色填充。只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理解,学生便能直观地感知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理解和区分这两个极为抽象的概念。
三、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突破难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需灵活、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一些教学重点、难点就迎刃而解。《圆的面积》一课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是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关键,而“化圆为方”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利用实物展示等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借助多媒体可有效突破难点。
1.把圆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闪烁拼成的近似平行四边形的上边,突出弯曲感,强调是“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2.把圆32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闪烁拼成的近似长形的上边与前一条边比较,得出变直了一点。
3.把圆64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闪烁拼成的近似长形的上边与前一条边比较,得出越来越直,拼成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演示,采用逐步逼近的方法,加上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通过媒体动画拼成过程的演示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则越细,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在操作中实施转化,既向学生渗透了极限思想,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一动态直观的转化过程有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四、展示过程,创新思维,掌握公式
图形公式的推导是教学难点,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就只能死背公式,这样有碍学生思维发展。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把推导过程用动画展示出来,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创新解题思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我先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展示给学生看。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受上述过程的启发,采用转化的方法,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我用多媒体把预设的动画展示一遍给学生看,学生很快便概括出圆的面积公式:S=πr2。我问:“还可以拼成其他图形吗?”学生通过讨论,冥思苦想得不出结论,我启发:“如把这些小片分散再拼呢?”同时将圆平均分成若干散片,学生认真观察变形过程后恍然大悟,叫喊:“还可以拼成三角形、梯形……”正因为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过程,使学生揭示出了事物内部联系和规律,便于学生理解新知识,引发创造性思维。
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教学图形,不仅能有效发展学生空间思维,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思维活跃。
总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能使教学变得直观、生动,提高学习效率。只要教师勤于耕耘,不断探索,在充分发挥传统教育媒体优势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力图创设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情境,就能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动手与动脑、学习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数学智能整体而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