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人与海》译本为例探析女性主义翻译策略
2014-08-15张铃
张铃
摘 要: 文章首先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张爱玲的女性主义思想做了介绍,其次运用增补、劫持、加前言等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对不同译本的《老人与海》做了翻译比较研究,探讨了女性主义译者是如何运用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使女性的形象与声音彰显于译文文本中的。
关键词: 女性主义翻译 《老人与海》 翻译策略
1.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老人与海
女性主义起源于18世纪的西方的自由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的文化转向”的一个分支,是从人的社会性别角度对翻译进行理论探索。女性主义翻译的政治性便是译者利用语言作为主要战斗工具在目的语中重构女性性别身份。张爱玲作为一名杰出的女作家,她追求一种完全超然于世俗之外的独立,不仅在爱情里,而且在经济上完全独立,在这样一位女性译者的译作中,我们更能看到女性主义翻译思想的影子。
2.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及其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2.1添加前言和注脚的策略
前言和脚注是一般翻译采用的方法,但是女性主义翻译将之列为常规,以阐释女性主义译者的意志及不同时期女性的生活背景。张爱玲运用了加写前言的语言策略表达自己的女性主义思想。张爱玲并没有向西方女性主义实践者那样强调自己对原文的改写和操纵,在前言中明确宣扬自己的性别立场和翻译策略,而是把前言当做一个理想的空间抒发自己对全人类社会的期望——那便是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希望广大女同胞能从她的译本中汲取力量。我们想象中的超人似乎永远是个男人,张爱玲一语道破了我们的文明是属于男子的文明,尽管海明威的渔夫是男性,可是他所表现出的毅力和勇气不应仅仅是男性的,而应是“一切人类应有的一种风度,一种气概”。张爱玲在译作中把这种高贵的品质赋予了全人类,赞美了女性,为处在那个时代的女性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光明。
2.2增补或补偿策略
增补或补偿是指对两种语言(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进行补偿,一般的译者也会采用这种策略,而女性主义译者在处理有关性别意义的表达时,通常会通过增补原文的方式,补充原作在性别意义表达上的不足之处,唤醒人们对性别压迫的漠视。在翻译过程中,将自己的性别立场和性别信仰置入译文之中是运用增补策略最典型的地方之一。
例1:“It is what a man must do.”
张:活着总是要干的。
黄:男子汉就该这样做。
吴:男子汉就该这么干。
从例一两句翻译中,张的译本中有意识地把“man”译为人,黄和吴的译本完全忽略了女性的存在。“man”一词既指男性又指人类,这个词存在的前提就是忽略了女性的历史地位,张的译法采用了增补手段,对“man”的意思加以补充,译为“人类”,填补了女性在文本中的缺失。女人就是能够踏踏实实,她代表了土地,是生命进入四季轮回循环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能够得知张爱玲在《老人与海》的译本中阐述的不是超人或男人,而是一切人类的代表。张爱玲版的《老人与海》不仅是男性的赞歌,而且包括对普天下所有的女人的激励与肯定。
2.3劫持的策略
劫持是指女性主义译者对不能彰显女性主义意图的文本的剥削和挪用。这种翻译策略虽不至于使原文的内容发生变动,但使译文产生了全新意义。
例2:“The male fish ... shape.”
张:雄鱼总是让雌鱼先吃,那上钩的鱼……一条雌的……疯狂地,惊惶失措地,绝望地挣扎着,不久就筋疲力尽了,那雄的一直和她在一起,它在钓丝上面游过去,陪着她一同在水面上转圈子。它离开她那样近,老人很怕它会用尾巴将钓丝斩断,它那尾巴尖利得像镰刀一样,大小和式样也像镰刀。
黄:雄鱼总是让雌鱼先吃饵,上钩的那条雌鱼拼命挣扎,及惊慌又绝望,很快便筋疲力尽了。而雄鱼一直都陪伴着它,越过钓线,和她一起在水面打转。雄鱼靠得那么近,老人担心他的尾巴会将钓线割断,那尾巴像镰刀般锋利,大小和模样也都像镰刀。
吴:雄鱼总是让雌的先吃,那条上了钩的正是雌鱼,它发了狂,惊慌失措而绝望挣扎着,不久就筋疲力尽了。那条雄鱼始终待在它身边,在吊索下窜来窜去,陪着她在水面上一起打转。这雄鱼离吊索好近,老人生怕他会用他的尾巴把索割断,这尾巴像大镰刀般锋利,大小和形状都和大镰刀差不多。
3.女性译者的语言特色
女性由于长期处于第二性的社会地位和自身的生理条件限制,其译本更显温婉和柔弱,因此,在张爱玲在翻译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流露出一种女性特有的、体贴的、感性的情怀,但对于这样一部充满阳刚之气的文本来说,过多的女子气,有时会令译文稍显不足。
例3:“You better ... old man.”
张:老头子,你还是顾你自己吧,你也得勇敢,有自信心。
黄:你最好也信心十足,无畏无惧,老头儿。
吴:你最好自己也毫无畏惧而信心十足,老家伙。
通过比较译本可以看出,张并没有像黄和吴那样等值地转移海明威原句中所能表现出的男子汉的坚强、富有担当、霸气十足的句子,反而带给读者一种迫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感。在张爱玲的译本中,每逢说到主人翁刚毅坚韧这类男性专有词汇时,她就用相对柔韧的偏女性的词汇取代。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个只有男人的世界,被誉为没有女人的男性文学经典,但是在张爱玲的翻译中,《老人与海》是一首关于全人类的赞歌。她无视性别并表现出对父系社会制度的鄙夷与批判,因此,张爱玲并未如实对等转换《老人与海》几处对话中体现男权思想的核心句子,渔夫口中对男人的赞美及将大鱼作为男人力量和勇气化身的讴歌都在译作中悄然逝去,她译作中的《老人与海》的主题发生了细微的改变与偏离,这种基调的变化其实就是张作为女性主义读者对文本特有的阐释和感悟,是一种对男人女人都是社会人的强调。
4.结语
通过对三个译本的对比研究,笔者发现张爱玲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很多女性主义翻译策略,诸如增补、劫持、添加前言等。作为一个女性主义译者,张爱玲深知男权社会制度压迫下的女性处于“失语”状态,因此她用翻译作为武器提高了女性在那个时代的话语权和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价值。张爱玲选取这部作品来翻译,并使译文中体现了女性主义的光辉,就是希望当时的女性能够开始意识并逐渐学习渔夫身上这种独立坚韧的品质,并且使女性作为全人类的一分子也可以永存于文学经典之中,是张爱玲的翻译使得《老人与海》成为一首无视性别的关于全人类的赞歌。
参考文献:
[1]刘军平.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中西话语[J].中国翻译,2004(4).
[2]欧内斯特·海明威.张爱玲译.老人与海[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3]张景华.女性主义对传统译论的颠覆及其局限性[J].中国翻译,200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