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家保健话节气

2014-08-15严苏纯

食品与健康 2014年7期
关键词:大暑电风扇节气

【气候特点】

每年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为“大暑”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气候炎热,酷暑多雨,出现40℃的高温天气。

【习俗由来】

酷暑难耐,各地消夏的习俗各有特色,主要是以“春夏养阳”及“解暑”为主。山东省枣庄市盛行“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浙江,送“大暑船”活动在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台州椒江人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姜汁能去除体内湿气,姜汁调蛋“补人”,也有老年人喜欢吃鸡粥,谓能补阳。福建莆田人在大暑节那天,有吃荔枝、羊肉和米槽的习俗,叫做“过大暑”。在广东,有大暑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为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

【 精神起居养生】

中医有“天人相应”的养生学说,即人体的精神心理、心态情绪会随着自然和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微妙的变化,气候变化会引起生理和精神情绪的变化。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心火”,会产生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等异常。这是“情绪中暑”所引起的。现代医学生理学也认为,人的神经细胞对夏日的气温、气压、湿度和气流等气象要素的变化高度敏感,高温会影响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继而影响大脑的神经活动和内分泌系统,于是产生一系列类似“中暑”的多种症状。

“情绪中暑”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的危害甚大。特别是老年体弱者,由于情绪障碍时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会引发猝死。那么,该如何防止情绪中暑呢?第一要避免不良刺激,心态宜清静;第二要心理纳凉,可采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纳凉法”等法调整情绪,想象自己处于大自然之中,绿树摇曳、飞泉漱玉,使你心旷神怡、心平气和;第三要调整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午睡半小时到1小时,因睡眠与情绪和免疫力密切相关,睡眠不足则抵抗力差。

【季节好发病及认识

误区】

中暑是人体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出现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是热平衡机能紊乱而发生的一种急症。

中暑可以分成三种:一种是在闷热的房间里容易出现的热射病。病人会感觉到头痛、头晕、口渴,然后体温迅速升高、脉搏加快、面部发红,甚至昏迷。

第二种是日射病。如果人们在烈日下活动或停留时间过长,直接在烈日的曝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就会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由于受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只有头部温度增加,高的时候可以达到39℃以上,然后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但体温不一定升高。

第三种叫热痉挛。人在高温环境中,身体会大量出汗,丢失大量盐分,使血液中的钠含量过低,引起腿部甚至四肢及全身肌肉痉挛。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若出现热痉挛要及时送往医院,迅速补充电解质,防止病情加重。

夏季预防中暑的方法很多,除安排好外出时间、劳逸结合、注意室内降温、睡眠充足外,更应备用一些解暑药。市面上销售的有仁丹、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等,虽然大家认为中暑时均可用,但这些药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人丹和仁丹虽然都适合解暑,但人丹还有祛风健胃的功效,主治中暑引起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的症状。而仁丹则偏于清暑开窍,主治伤暑引起的头昏、头痛、恶心胸闷等症,对晕车晕船也有效。仁丹不能随意乱用,因为它含有朱砂,超量服用有汞中毒的可能。

藿香正气水适用于夏季受凉感冒、肠胃型感冒、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疾病;恶寒发热、胸膈满闷、恶心呕吐也能用。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而导致的中暑,藿香正气水就不适用了,这时,十滴水就派上用场了。

花露水、风油精虽然都可以给人清凉的感觉,但是对中暑并没有什么功效。另外,如果在出汗时使用,其中所含的薄荷、樟脑等成分就会通过汗腺被人体吸收,这样很容易造成过敏。

在酷热的日子里,防暑降温是永恒的主题,但降温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一是不宜凉水冲脚图凉快,在夏日热浪袭人之时,一些穿轻便凉鞋、拖鞋的人,喜欢用凉水冲洗双脚,冲完后自觉凉快许多,殊不知经常这样做,是有损于健康的。医学研究证实,人的脚部是血管分支的最远端末梢部位;脚的脂肪层较薄,保温性差;脚底皮肤温度是全身温度最低的部位,极易受凉。若夏天经常用凉水冲脚,使脚进一步受凉遇寒,然后通过血管传导而引起周身一系列的复杂病理反应,最终导致各种疾病。此外,因脚底的汗腺较为发达,突然用凉水冲脚,会使毛孔骤然关闭阻塞,时间长了会引起排汗机能障碍。特别是脚上的感觉神经末梢受凉水刺激后,正常运转的血管组织剧烈收缩,日久会导致舒张功能失调,诱发肢端小动脉痉挛、红斑性肢痛、关节炎和风湿病等。

二是不宜电风扇直吹人体。电风扇使人凉爽,但如果经常开电风扇,会使人出现打喷嚏、流鼻涕、乏力、头痛、头晕、失眠、肩痛、食欲不振等一系列症状,这就是“风扇病”。预防风扇病,关键在于科学使用风扇,首先,使用的时间不可过长,以30分钟到1个小时为宜,并且转速不要太快;其次,电风扇不宜直吹人体,也不要距离太近,吹一段时间后,应调换一下风扇的位置,或人体变换一下方位,以免局部受凉过久;再次,不要开着电风扇睡觉,气温过高时也只能摇头微风,并用定时控制;大量出汗时,不要静坐猛吹。此外,年老体弱,小儿和久病未愈、感冒、关节炎患者,尽量不用电风扇。endprint

【饮食养生】

气候炎热的大暑节气,很多人吃东西都没有胃口,凉拌菜成了盛夏的宠儿,但凉菜也是胃肠疾病的大敌,所以最好现吃现加工,不吃隔夜的或冰箱里的食物。

每逢夏日,街边的烧烤配上冰镇啤酒是不少人的最爱,其实喝啤酒也是有讲究的。首先,啤酒不宜搭配烧烤食物,很多人都喜欢在夏夜边喝啤酒边吃烧烤,这种广受欢迎的饮食搭配却很可能诱发痛风甚至癌症。专家提醒,烧烤食品大多为海鲜、动物内脏以及肉类,它们和啤酒一样,同属高嘌呤食物,而嘌呤代谢异常是诱发痛风的重要因素,如果同时进食烧烤和啤酒,将使患痛风的风险大增。此外,在烧烤过程中,会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质,而饮酒会使消化道血管扩张,并溶解消化道黏膜表面的黏液蛋白,使这些致癌物质极易被人体吸收,加大致癌风险。另外,不宜拿啤酒解渴。啤酒被不少人视为解渴、止汗的清凉饮料。但事实上喝啤酒可能反而让口渴、出汗更厉害。啤酒在饮用时有清凉舒适感,但当酒精进入人体后,会刺激肾上腺激素的分泌,使心跳加快、血管扩张、体表散热增加,从而增加水分蒸发,引起口干。同时,酒精还会刺激肾脏,加速代谢和排尿,使身体流失水分。酒精溶于血液后,会使血液的黏稠度增加,迫使血管里的血液必须从血管外组织吸收水分,以稀释血液,这也会引起口干。

【本节气养生提要】

1. 闲情逸致降心火,盛夏谨防“情绪中暑”。

2. 科学避暑防止中暑。

3. 饮食清淡,勿过分贪凉。

【本节气饮食攻略】

李时珍认为,食粥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医药六书》曰:“粳米粥为资生化育坤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由于药粥对老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均适宜,古人也称粥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大暑喝粥需以补气清暑,健脾养胃为主。清补食物有绿豆、百合、黄瓜、豆芽、鸭肉等;清暑食物有冬菇、紫菜、西瓜、番茄等;健脾养胃食物则为赤小豆、薏米、南瓜等。下面就介绍两款典型的度暑粥。

绿豆粳米粥:绿豆60克,粳米100克。将绿豆放入温水中浸泡2个小时,再和粳米一起加1000毫升清水煮粥。

点评:此粥可每日早晚各吃一次,有祛热毒、止烦渴、消水肿的作用,特别适合老人和儿童食用。

西瓜皮粥:西瓜皮100克,大米50克。将西瓜皮削去外表硬皮,切成丁。大米淘洗干净放入沙锅中,加入适量水和西瓜皮用旺火煮沸,再转用小火煮成粥,调入白糖。

点评:此粥具有清热解暑、利尿消肿作用,常食可防中暑。

作者简介:严苏纯,女,中西医结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世界中联亚健康协会理事。长期从事亚健康临床咨询及应对策略指导、肿瘤的姑息疗法、肿瘤放化疗血象的保护、中药对造血调控的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暑电风扇节气
大暑
夏季美食知多少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热火朝天”过大暑
飞转的电风扇
电风扇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