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买还是不买?
2014-08-15
4月10日起,2014年储蓄国债第一期、第二期开始发售,和以前“秒杀”的情况不同,此次国债的人气有所下降,直至4月14日上午部分代销银行网点仍有储蓄国债第二期少量份额。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国债人气下降与目前银行存款利率和理财产品收益率居高不下有关,市民的选择余地大了,国债也就没有那么抢手了。
“我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的,没想到真的买到了。”14日上午,南昌市民张大爷在某国有银行转存自己的退休金时,随口一问是否还有国债可买,最终一笔刚刚3年到期的2万元存款买成了国债。
此次两期国债全国最大发行总额为400亿元,其中一款期限为3年,票面年利率为5.00%;另一款期限为5年,票面年利率为5.41%。
为什么前两年火爆场面不见了呢?我们买还是不买国债呢?其实买国债的理由也不少。
国债信誉最佳 收益稳定放心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国债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理财产品高收益低风险不等于无风险。近年来,理财产品的竞争基本上体现为市场价格的激烈比拼,哪里有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存款就搬向哪里,投资者也习惯了刚性兑付下的固定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不过,投资者需要对此有清醒认识。
首先,虽然各产品名称都为“理财产品”,由于不同种类的产品对应的基础资产不同,个别产品在个别时点的风险已经不亚于证券市场的投资。
其次,理财产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产品说明书中的收益率通常是指预期收益率或者最高收益率,由于投资者专业知识缺乏,加之有的银行有意或无意地回避或误导,尤其缺乏“将适合的理财产品在适合的营业网点由适合的销售人员销售给适合的客户”,常常误将预期最高收益率理解为产品最终收益率,忽略了对潜在风险的比较,认为通过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根本不存在信用风险,形成了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由银行刚性“兜底”的错误预期。其实,即使是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也不等于无风险,理财产品会有亏损,有的甚至连本金也难保,由于每个人的年龄、性格、收入、消费习惯及风险承受能力等各不相同,期望高收益就必定要承担较高的风险。
在风险问题上,有理财经理坦言,尽管有一些互联网金融或银行理财推出高收益来诱惑客户,银行理财产品并非都是保本保息型,不仅存在潜在的风险,而且已经出现个别产品不能按时支付利息,甚至本金都损失的案例,而国债的安全性绝对是最好的。
银行储蓄的风险也悄悄来临。现阶段,银行还是以国家信用为背书,在存款保险制度缺失的条件下,国家实际上承担了隐性的担保责任。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加速,商业银行有面临破产可能,由保险公司来保证储户的存款不受损是一个发展趋势。近日,央行发布了《2013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文中提到当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已经形成共识,可以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酝酿了20年之久的存款保险制度终于“胎动”,对银行以及储户而言,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有消息称,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将先由央行成立存款保险基金,由各家银行上缴保费。每个银行账户保险上限初定为50万元人民币。专家表示,实施存款保险制度,银行必须向存款公司缴纳一定的保费,会增加银行的运营成本,但相对而言,内部风控成本将会有所降低,对于储户来说是利好的消息。某国有银行的相关人士也表示,对于储户而言,当前是否利好不能急于判断,但是最大的利好因素则来自利率市场化之后,储户可以自由选择利率较高的银行进行存款。
央行报告指出,在存款保险制度缺失的条件下,国家实际上承担了隐性的担保责任,容易导致商业银行缺少风险约束机制,为追求高额利润而过度投机。央行重申,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银行业在确定存款利率方面的竞争加剧很可能导致银行利润下降。最终,竞争可能导致某些小型银行破产。
收益相对较高没有空档焦虑
5月发行的5年期电子式储蓄国债利率为5.41%,每年支付利息,考虑复利因素,实际收益更高。对于保本保收益的国债而言,这是一个可以确定的数字。电子式国债和当前的余额宝、银行理财相比,国债的投资期限明显较长,但平均收益率相当,对于有足够闲置资金而非零钱的保守型投资者,显然是比较合适的。
当然,有人会担心市场的利率是否还会明显上升,而购买后的国债利率在续存期是固定不变的。
有专家认为,对于这一问题,就国际经验看,将主要围绕实际利率水平展开。以美国为例,一年期国债实际利率水平从1981年开始转正,最高到1984年的6.6%,而后开始逐渐回落,20世纪90年代稳定在2.5%左右的水平,可以说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实际利率攀升给美国经济的转型和繁荣提供了有利的市场保障。
现阶段国内的情况是,经历了半年左右的调整,以一年政策性金融债的收益率为例,扣除物价因素,目前的实际利率也已经接近2.5%,这是除2009年物价负增长以来的历史新高。那么明年实际利率会不会像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那样继续上蹿?这一问题的答案显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倾向于“不会”的可能性更大。
对于传统银行理财,有不少市民坦言,每一款银行理财产品结束后都会面临一个空档期,其间如果找不到新产品马上对接,肯定会有利息损失,如果是每次都购买3个月的理财产品,每期空档期为5天,那么实际的年化收益等于下降了约0.3%。有时还可能出现由于购买额度限制一时购买不到而“雪上加霜”的现象,相比之下国债理财属于无缝对接,没有时间差。
鉴于国债收益既安全又稳定,而且实际收益相对较高,稳健的投资者,尤其是中老年投资者,用20%左右的金融资产配置国债应该是不错的选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