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的共享、应用与推广模式的探究与构建
2014-08-15孟丽波
孟丽波
【摘 要】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已形成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关于精品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上虽从没未停止过,但基本上是对本门精品课程的建设、对课程初期申报的建设研究上,忽视了后期共享等研究与实践,文章从追溯精品课程发展脉络出发,在现今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建构出共享、应用与推广模式,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精品课程;发展脉络;共享;模式
自从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后,迄今为止已评选出3900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现已形成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
一、精品课程的发展脉络
精品课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03年-2007年的启动初期发展阶段。2003年,教育部提出实施本科质量工程项目,其中首先开展了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建设,随后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也随之启动。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相关文件的结果,教育部建成了1799门国家精品课程,其中2003年-2007年分别为151门、300门、314门、374门、660门。而各省、校建设精品课程的数量估算为远远超过了计划总量。
第二发展阶段是2008年-2010年的快速发展时期。2007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作为中心内容的精品课程建设得以进一步加强,共建设了2111门国家精品课程,其中2008年-2010年每年分别为669门、679门、763门。其他层次的精品课程建设更是飞速建设,初步估算省级精品课程达到3300多门,校级精品课程达4900门左右,而高职高专层次的课程增长迅猛。
第三阶段是2011年-2012年的精品课程转型阶段。从2011年,教育部进行转型建设。2011年,教育部发布了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新一轮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以更高层次开展。
二、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实施的十年中,本项目建设所获得的成绩是斐然的,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定问题,特别是在精品课程的共享、应用和推广上表现堪忧,影响了精品课程实际作用的发挥。
(一)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盲随性,重申报、轻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建设、应用、共享、评价、推广等环节,其中课程资源建成后的共享、应用及推广是关键点。但是,目前各高校在精品课程上是突击建设,照搬照套,停留在申报与评审层面上,而未对后期课程资源的更新、应用、共享和推广引起高度重视。
(二)精品课程的应用状况、实施效果有待提高
从现实调查中,发现关注精品课程的师生不多。从学生方面来看,部分学生不知道精品课程是何物,对所学专业以外的精品课程知晓度很低,而对国家精品课程网站或其他相关精品课程网站也是鲜有知晓,学习利用率显然不高。在教师方面,一部分教师对已长期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基本上不关注,而能够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相关精品课程资源之情况是少之又少。
(三)精品课程的评价方式存有缺陷
精品课程的评审评估对于学习者没有采取有效科学的方式收集反馈意见。其一,现今,精品课程的评审主体貌似多元化,但于实际操作中,真实的声音难以反映。其二,校外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很少,校外师生的评价更能体现出本门课程应用的广度和影响的深度。其三,国家精品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伴随时间变化是有所部分调整,但仍偏单一,只设为本科和高职,并未考虑到学科专业的差异性,这种评价方式体现不出课程的特色化。
(四)网络开发缺乏统一规划,部分网站建设技术落后
由于国家没有设定统一的网站制作要求,都是各高校单独设定模式,在开发时大多缺乏统一规划和设计,导致功能缺失、后期建设维护和扩展困难。还有部分精品课程建设网络技术支持薄弱,教学资源存在链接不畅,更新较慢的现象,质量上也很难符合课程本身的需求,从而严重影响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兴趣。
(五)精品课程管理职能意识薄弱,抓而不紧,管而不力
精品课程建成后,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科学管理是关键。现今,许多学校对精品课程在经费使用和教师评定等方面出台鼓励措施,给予适当加分等措施,却鲜有严格的惩罚办法;有的高校即便设立处罚条款,也由于条款说明上模棱两可,管理主体不明,致使处罚之时走过场,致使一些精品课程建成后即定格不变,有的甚至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六)师生互动未能引起重视
精品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必然还需要体现课程的本质——教学性,而教学性的焦点所在就是交往性,就此而言,课程的交往互动层面在目前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并未引起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网上交流平台的使用少之又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并不能实现。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共享、应用和推广模式的构建
当前许多精品课程资源难以实现广泛应用和有效共享,如果无法突破精品课程应用推广的这一瓶颈,即使遴选出更多的高质量精品课程,其应用和影响也难以达到预期水平。因此建立起精品课程的共享、应用和推广模式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加大精品课程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精品课程知名度
如何加快精品课程的推广应用与有效共享呢?首先需要对精品课程建设现状有清晰认识,否则精品课程的辐射示范效应只能流于空谈。二是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晓度,提高师生认知度。各个学校应该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使用效益通过多种渠道向广大师生进行宣传,并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以及各高校相关的精品课程网站列出,制成小册子等,向广大师生发放,或在广大师生常浏览的网页上把相关材料上传进行宣传等。
(二)进一步加大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加强和完善精品课程的管理机制endprint
把管理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重视,学校精品课程项目的管理部门对立项后的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和检查。管理部门应组织有关专家实行定期的检查、评估,并且建立起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建设和运行状况表现优异的课程给予表彰和追加奖励;对那些运行不正常或质量不合格的课程,应进行限期整改,延迟或减免建设经费投入,取消项目等相应惩罚,以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以及可持续发展。
(三)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标准化,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平台网
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性、长期性是其建设之本,须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内容更新,这就需要通过现代化的网格教学资源平台才能实现。具体在实施中,对于课程资源网站的设计流程、模块设置、课程资源的发布方式、定义说明如何收集、建立和管理课程内容,对于课程资源基本功能模块等要进行设定统一的标准化格式,走出高校各自为政而导致重复建设的困境,为实现共享、节省资源提供保障。
(四)建立切实有效的精品课程和精品课程网站的评价机制
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其一,各省精品课程的评价指标应在按国家级指标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适当细化,才能体现自身特色的课程建设。其二,就立项之后的课程后期建设方面则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重新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特别是一直处于忽略地位的关于应用、共享和推广方面要加以设计,在后期的评估上占有较多比重。其三,对已评出的精品课程要单独设定教学评价指标,让学生通过网上评教等方式进行评价,既能扩大学生对精品课程开设情况的了解,也能通过学生评价了解和强化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五)建立经常性的校际交流渠道,以促进高校之间在管理上能够共享和推广
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增进高校之间的经验交流是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首先,加强精品课程的经验交流,定期举办培训工作和推广应用研讨班;其次,开展校际之间的课程合作建设,如东西部高校成立课程共享联盟等。
(六)设立师生互动模块,加强反馈环节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和关键是实现资源共享,共享不是上传视频,是需要为学习者提供相互交流以及共享共建的支持系统,使课程建设者能够即时了解到使用者的情况、意见等反馈信息,使之也能够即时有效的与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沟通。在精品课程网络中开辟师生互动模块,通过建立多种互动交流工具,开设网上即时交流板块和线下留言板块。网上即时交流板块可让学习者与课程人员进行即时交流,实现疑难问题即时解决;而线下留言板块是学习者对本门课程有关疑问进行留言,课程组人员之后再进行回复,虽不能即时互动,但能够延时回答,也能实现精品课程的交往互动。
参考文献
[1] 秦炜炜.国家精品课程发展十年现状调查[J].中国远程教育,2013(08):P53.
[2] 徐学莹王慧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策略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P14.
[3] 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09):P72.
[4] 董洪日: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及走向[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06):P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