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2014-08-15孙兵华
孙兵华
【关键词】合作探究 初中数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A-0012-01
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以研究者的身份围绕某一个问题,通过与他人进行合作探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与提升能力的一种学习形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转变教学方式,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机械训练的现状。”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创设有利于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学习情境,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概率的简单应用》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学习情境。小月的爸爸在网上申购了上海世博会的门票,结果只申购到了1张门票,那么一家3口谁去看世博会呢?这时,爸爸让小月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小月提出了这样一个方案:同时掷2枚硬币(标有币值的一面为正面,另一面为反面),若2枚硬币都是正面朝上,则妈妈去看世博会;若2枚硬币都是反面朝上,则爸爸去看世博会;若2枚硬币一正一反,则小月去看世博会。小月说完自己的方案后,爸爸妈妈同意了。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爸爸妈妈为什么同意了小月的方案呢?”同时告诉学生:这实际上是利用了分类的教学方法。很快,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交流讨论,在合作探究结束后,学生代表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了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合作探究,共同研讨
合作探究、共同研讨是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关键环节。在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之前,首先要成立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由座位前后4—6人组成,小组成员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然后各小组成员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合作探究、共同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指导,确保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比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多项式乘以多项式》一课时,教师出示练习题:(m+2n)×(m-2n)=?同时提问学生能否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答,如何进行转化。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最后由各个小组拿出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这样,在合作探究和互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由模糊变为清晰,最终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
三、合作评价,点拨提升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合理有效的评价对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对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给予指导,比如,在明确合作探究学习规则的基础上,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将学生的探究引向深入。此外,当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点拨,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同时教师要将评价贯穿于合作探究学习过程的始终,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合作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各小组对本次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进行互评,达到共同进步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对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进行评价时,要先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表现,然后再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指导学生如何改进,最后师生共同评选出“最佳默契组”“最佳创意组”“最具潜力组”等,保持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收获的喜悦。
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巧设学习情境,提出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有效的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 欧孔群)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