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的逻辑路径

2014-08-15张小发

教育导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学情主观诚信

张小发

“教学设计是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对教学系统进行的整体规划,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1〕到目前为止,在教学设计领域,已出现了数百个教学设计模式。虽然,具体的设计过程所包含的程序、步骤、内容不尽相同,但是,所有教学设计都围绕 “我们要去哪儿”“我们怎样到达哪儿” “我们如何知道我们到达了那儿”这三个主要问题展开。在这三个主要问题中,首先需要明确的是 “我们要去哪儿”,即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因为教学目标直接统领和影响着 “我们怎样到达哪儿” “我们如何知道我们到达了那儿”这两个问题。确定准确、科学、得当的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关键且已成为广大教学设计者的共识 (教学设计者可以是教师、教育工作者等。在实践中,一般为授课教师自行设计、并实施,即便是非授课教师设计,但也需要得到授课教师的认可和接受)。虽然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点,然而,教学目标的确定不是随意的,需要进行教学的前端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环境分析等。而在教学前端分析中,学情分析成了重中之重,因为学情分析是面对活生生的学生,同时,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也是通过学生并作用于学生。只有做好了学情分析,方能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实现以学定教。

关于学情分析,广大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且认为对学习需求和学习者的分析必不可少。在学习需求分析方面,指出了学习需求分析过程;〔2〕在学习者进行分析方面,提出了学习者认知特征分析、学习者心理特征分析、学习者起点能力分析、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3〕同时, “学情分析不仅仅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才需要考虑的问题,学情分析应该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即时生成的各种信息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也提供了教学调整与改变的最直接依据。”〔4〕无论是为教学活动的预设和生成提供依据而呈现于教学设计之中的学情分析,还是针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即时生成的各种信息与资源,把握 “适时学情”,进而恰当地对教学进行调整,都可见学情的重要性。本文着重对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进行论述,重点说明学情分析的逻辑路径。

一、特定的社会要求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总是按照特定的社会要求进行的,不存在脱离社会要求的教育。社会的要求会直接反映在相关的课程标准中、会直接作用于学校教育活动,促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按照社会要求、课程标准开展,这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存在的前提。因此,只有明确了社会的要求,即特定的社会要求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这一前提,学校 (亦或教师)方能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说明的是,社会要求学生学习并不是强迫学生学习,因为社会的要求是为了学生能符合社会的要求,成为 “社会人”。

以初中思想品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 “做诚信的人”为例,其社会要求可归纳为:诚信一直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有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今有陈美丽替夫还债、湖北信义兄弟;诚实守信作为人生的第二张 “身份证”已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做诚信的人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亦是提升、完善自己的要求。上述的分析,既可以作为学情分析的开端,亦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分析的开端。(之所以说既可以作为学情分析的开端,亦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分析的开端,是因为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并不是完完全全脱离的,二者可以结合在一起作为教学背景/教学前端进行分析。)从社会大背景阐明社会的要求,即社会要求学生学习这一内容,这使得教育教学有根有据,也使学情分析不唐突。

二、学生的客观不足和主观需求

特定的社会要求是学情分析的一个方面,使得教育教学有根有据,但明确了特定的社会要求并不能说明社会的要求就能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真正让学生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对此,还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两方面——是否有客观不足与主观需要——的重点分析。

客观不足是指学生的起始状况与社会要求、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等之间的差距,主观需求是指学生因客观不足而产生的对相关内容学习的愿望、动力及要求,进而自我实现、满足、完善。客观不足往往是和主观需要联系在一起的,学生没有主观需求则反映出学生不存在不足。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客观不足与主观需求直接联系,但是学生有客观不足,并不能直接得出学生有主观需要这一结论,即有客观不足并不一定会产生主观需求,因为学生的不足是客观的,而需求是主观的。如,学生虽有不足,但就有可能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或者意识到了,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学生并不一定要学习这一内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填补其不足。因此,对学生是否有客观不足与主观需要这两方面进行分析都不可或缺。

首先,在学习本内容前,要明确学生有无客观不足。若有,则有可能产生主观需求,为学习提供了可能;若没有,则不会产生相关的主观需求,则不需要学习相关内容。虽然,学生的学习、经历使学生不断提升、完善,但在一般情况下,学生是存在着客观不足的,这是课程标准制定所考虑的因素,也是学校教育存在的重要原因。这种不足有层次上、类型上等多方面的,如学生在学生、经历中可能学习过有关诚信的知识,懂得了诚信的基本要求等等,但这次学习的有关诚信的内容与学生原学习的内容层次不一样、内容不一样,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诚信的认识进一步提升,虽然同样是诚信这一主题,可能增加了新内容、提升了内涵。

其次,学生在有客观不足的前提下,是否产生了主观需求。一般情况下,学生有客观不足,学生便会寻求办法满足其不足、提升自己,这便产生出了学生的主观需求,教师也会针对学生的不足通过课堂教学或其他方式来助推学生。然而,恰如前面说提及到的,客观不足与主观需求虽直接联系着,但有主观不足并不一定会产生主观需求,这就是为什么教师明明知道学生有不足、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却不认真学习、教学效果不佳、不能填补学生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明确学生是否有主观需求显得格外重要,一旦学生有主观需求,便有学习相关内容的动机了,学习便是水到渠成了。关于需求的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同时伯顿和梅里尔所划定的学习需求类型——标准的需要 (Normative Needs)、比较的需要(Comparative Needs)、 感到的需要 (Felt Needs)、 表达的需要 (Expressed Needs)、 预期或未来的需要 (Anticipated or Future Needs)、 紧急事故的需要 (Critical Incident Needs)——为教学设计者提供了确定所收集信息的类型和将需要如何归类的方法框架。〔5〕

由于在具体实践中,教学设计所针对的对象是一个班级的学生,还要注意学生普遍情况与特殊情况,就有可能某些学生确实在学习此内容方面没有不足、没有这方面的主观需求,则教学设计者需要将有关教学内容深化,亦或发挥学生的互助作用,带领其他学生学习。

三、学生学习有优势

学生学习是否有优势,也是分析学生为什么要学习的因素,虽然这一因素在这一分析中并不占据绝对性地位和关键位置,但对此进行分析亦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对于自暴自弃、有学习需求而对学习不自信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作用。

这种优势表现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历、生活为学习本内容产生的积极影响。如学生自己已有知识储备、已有能力、已有情感态度,已有学习风格、认知特征;同时,也包括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学生等为自己提供的帮助,即学生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优势表明了学生学习不是摸着石头过河,不会撞南墙,而是有路可走,有方向可寻。这些均需要教学设计者 (授课者)在教学中、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去发掘,做一个有心人。

四、学生学习后有重要意义

学习后的重要意义即学生在学习了相关内容后对自身产生的重要影响。这种意义不仅表现在学习后能够满足其需求,填补其不足,还表现在学习后对于自身将来的学习、成长有着积极影响。在明确有客观不足和主观需求、学习相关内容的优势后,学生必然对学习相关内容抱有极大的期待,期待着教师能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实现学生填补不足、满足需求的愿望。若在此时,在学情分析时阐明学习后的重要意义,可 “倒逼”着学生学习,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必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而在这方面的分析上,教学设计者往往忽视了这方面的分析。

同样,以初中思想品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 “做诚信的人”为例,学生学习后有重要意义可以归纳为:诚信,是立身之本,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拥有诚信的人,以诚信的品质展现交往中的品德,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才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才可以拥有更完美的人生。〔6〕

本文着重探讨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的逻辑路径:学生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的个体,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学习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要求,遵循社会的要求,方能真正成为社会的一份子;同时,学生作为不断成长的人,存在着客观不足和主观需要,则应该学习,这样才能满足自身发展,促进自身的完善;加之,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有着一定的优势,使得学习不再困难;最后,学生学习相关内容后,不仅能满足其需要、填补其不足,也能对将来的学习、成长有着助益作用。这一逻辑路径,其实是从学生出发,解决了学生为什么要学习相关教学内容这一问题。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具体的学情分析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要反映学生真实的学情,要避免照抄照搬教学用书的学情、借用经验推测臆断的学情、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的学情和无实际内容的学情。

注释:

〔1〕张小发.教学内容分析应重点关注的四大关系以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为例 〔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5下):34.

〔2〕 〔5〕钱玲,喻潜安.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98—103.

〔3〕张海珠.教学设计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5—48.

〔4〕马文杰,鲍建生.“学情分析”:功能、内容和方法 〔J〕.教育科学研究,2013(9).

〔6〕 勇遐.感动中国的诚信力量 〔EB/OL〕 .〔2010-08-29〕〔 2014-10-04〕 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nt/jrt/2010828/49668.html.

猜你喜欢

学情主观诚信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