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艺术生源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优化路径与实施
2014-08-15段杏元胡秀琴
段杏元,范 滢,胡秀琴
(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目前,我国服装行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创新。即设计缺乏原创性或具有原创性的设计作品不多,市场化的成衣设计更是抄袭、模仿之风盛行,这已逐渐让消费者产生了审美疲劳。在这种局面下,服装行业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对服装设计人才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即设计人员需具备较高的设计素养和创新思维。
服装设计人才大多是通过高校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获得的。为适应服装行业发展的需要,许多服装院校都提出了创新性、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一培养目标要求服装专业人才一方面具备较高的服装设计理论素养,另一方面,也具备较高的服装技术与实践技能。而在当前高校服装专业课程设置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在服装技术与实践技能方面的教学仍有所欠缺。在服装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技术的关键,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是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具有多门学科交融的特质。[1]服装结构设计作为服装技术的关键元素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决定服装专业毕业生是否适应服装产业发展的根本。针对笔者所在高校艺术类服装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服装结构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有必要对艺术类学生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创新性地探索与实践,同时也要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艺术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设计能力,以适应服装产业发展的需要。
一、艺术类学生服装设计能力的优势与缺陷
艺术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比较擅长美术类课程的学习,如人体素描、时装画技法、色彩构成、服饰图案设计、造型设计等,因此,设计思维较为活跃,对服装款式、造型风格及流行趋势的把握也较为敏感,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对服装结构设计中常用的复杂的数学公式、平面与立体的关系、抽象的结构设计理论等感觉枯燥乏味,理解起来也相对困难一些。也正因为如此,这类学生往往会重视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对结构设计类课程不感兴趣,甚至会忽视和厌烦这类课程,如果教学方法不合适,教学引导不当,很容易使学生走入服装设计的误区,即把绘制服装效果图这一服装设计的中间环节当成服装设计的最终目标,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追求效果图线条的娴熟、形式及造型上的美感,却忽略设计的实践性,最终导致设计缺乏合理性、设计与技术脱节等问题。服装结构设计既是服装款式得以实现的基础,又是对款式设计合理性的检验,二者密不可分。且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学习中,抽象的结构理论、复杂的造型形态以及人体动静态形态三者之间的相互配伍关系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内容。[2]因此,基于艺术类学生的优势与缺陷,必须探索可以让学生从形象思维上感性地认识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又能理性地加以理解和掌握的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方式。
二、对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的优化及实施
笔者在多年对艺术类学生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发现,该类学生很容易对该课程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引导和教育学生,教学方法要灵活机动,教学手段也要丰富多样,教学内容更要紧抓重点、前后连贯、相互融合,以此来培育学生正确的设计理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能力。
(一)优化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群的设置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不是一个孤立体,合理地开设先期课程对培养和促进学生学习结构设计知识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服装结构设计的先期课程应包含两大块。
一是艺术设计类课程,如素描、色彩、时装画技法、图案设计、造型设计等。该类课程的设置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提高其审美素养,同时也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表现艺术思维的方法,并在训练中不断地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激发其对服装设计艺术的兴趣。[3]学生在体验创作快乐的同时,也勾起了他们去探索合适的理论和技术手段来完整实现自己创作构想的欲望,这对引入服装结构设计理论及结构设计技术是非常有意义的。目前,在有服装设计专业的院校中基本都开设了该类课程,且艺术类学生也非常热衷于这类课程的学习。
二是与服装结构设计技术相互渗透的课程,如服装材料学、服装工效学。这两门课程看似与服装艺术设计无关,实则不然。众所周知,在服装结构设计的学习中,放松量是较难把握但又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问题,它达成了服装运动功能的实现,又促进了服装造型的生成。而服装材料学与服装工效学课程的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放松量的理解与把握。这两门课程的有效学习与实践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服装材料性能的理解(如材料的弹性性能、缩水性能对服装造型与人体运动的影响),同时也能加强对材料性能与人体的运动机能及形态间相互影响的理解。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逐渐形成服装空间及造型空间的概念,使他们在成衣的尺寸、造型、运动舒适性上得到充分的体会,而这些知识在后期的服装结构设计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相互融合,并不断形成新的问题得以解决,逐步强化和理解,这样一来学生无需死记硬背相应的结构设计理论与计算公式,且能体会到服装结构设计学习的趣味性。但目前并不是所有的服装专业都开设了此类课程,尤其是对艺术类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笔者认为,对艺术生合理地开设此类课程,并在上课内容和上课方法上更加灵活生动一些,不仅能使学生通过较多的手动实践来促进对某些晦涩的理论的理解,也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较好的效果。
(二)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对艺术类学生而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过程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应优化“教“与“学”这一关系。在这一关系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组织、引导和领导作用,这就要求进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设计思维能力及设计审美能力,并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能把服装结构设计上升到艺术设计与创作的高度来引导教学,使得服装的结构设计既具技术性又不乏艺术性。[4]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教师应广泛地汲取相关的专业知识,并进行深入地学习、交流、实践,以提高自身的设计审美能力及专业实践能力,同时构建本课程多元化的完整的知识体系,积极有效地传授知识、引导学习,发挥教师该有的作用,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完成个人的学习。总之一句话,只有同时具备设计审美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才能有效地进行艺术类学生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而对艺术类学生来说,由于技术与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尽管有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但还应创造一切机会努力“走出去”,积极参与各类服装设计大赛和服装企业的产品开发实践等,形成与企业、市场及社会的互动,利用各种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为将来走入社会并适应服装产业的需要做准备,而不仅仅只是在纸上画画而已。
另一方面,应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与“学”这一过程展开的重要依据和载体。为达到创新性、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当前许多服装院校通过课程设置在逐步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这一过程的实施中,专业课程的教学也在提倡少讲多练,即教师讲得少,学生练得多,这种形式是非常适合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的。但少讲并不是不讲,也不是随便拿来一个内容就讲,而是要精心地去选取、安排和组织合适的极具启发性的教学内容和范例来进行讲解,这对服装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长远的发展的眼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对众多的知识内容进行凝练、升华,使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通过精炼地讲解,使得学生在进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学习时,能很容易融会贯通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并通过充分的相关专题与综合训练,能自由地发挥自身的思维优势进行变化和创新设计,达到教学目标。如在进行衣身结构设计的学习中,只需对衣身结构变化的几种形式进行归纳和讲解,然后通过省道变化手法和纸样切展手法来让学生掌握衣身结构变化的方法,剩下的则可通过学生自身设计的款式或实物样式来进行衣身结构设计的实践训练和创新设计,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还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增强了动手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因此,对艺术类学生来说,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或满堂灌,而是要优选和精选重点内容,重新归纳整理,并运用学生比较易于接受的方法去进行讲授和操作,使得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能顺利达成。
(三)优化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培养设计与制作兴趣
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与制作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培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创作激情,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只会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学分而进行机械地模仿甚至抄袭,因此,可以说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入门”的前提条件。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激情。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笔者发现,它对思维较为活跃的艺术类学生来说是很合适的一种方法。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给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如二维平面可通过怎样的方法变成三维立形态?)。当然,这些问题不能马上获得答案,教师也不要马上给出答案,而需要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后才能获得答案,且有些问题通过动手实践后所获得的答案也并非唯一,这会引起学生之间的相互争辩与讨论,从而也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也是很有利的。如在初学服装结构设计接触到有关衣身省道的问题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省道的作用、省道的形式等问题,教师可以任意给出一个简单的立体模型,如球体,让学生用平面的软纸或布料给球体做个合体的外包装,再将每个同学做好的外包装进行相互观察、相互比较和讨论,明确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学生不仅很容易明白省道的作用、形式及不同位置省道的转移原理与方法,而且还能直观地理解二维平面与三位立体相互转化的方法。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的加藤一郎教授也使用了给石头做衣服这样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对服装结构设计进行练习。[5]在了解了省道的相关知识与原理后,随后的学习中即可引入复杂的人体曲面以及较为复杂的衣身立体构成手法,如褶裥、褶皱、分割线等,通过进一步的实践即可加深对服装结构设计原理及技能的掌握,这种直观形象的方法对艺术类的学生来说尤其合适。再比如讲到放松量的时候,教师同样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让学生给简单的立体模型做不同松度和大小的外包装,通过讨论和分析,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了放松量的大小及所起到的作用。有了对省道、放松量等概念的基本认识之后,学生对于如何给不规则立体形态的人体做各种造型的服装便很容易理解了。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解决学习结构设计理论枯燥无味的问题,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当然,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动手实践,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充分、自由地发挥,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2.原型法与立裁法的有机结合促进设计能力及技术的提升
原型法是进行服装平面结构设计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的高等服装教育已逐渐重视原型法的教学,并且也在极力倡导原型法教学的应用,同时我国也推出了适合我国人体体型的东华原型,可以说原型法教学已成为服装平面结构设计的趋势。与原型法相对应的则是立裁法,立裁法是实现三维服装造型的重要方法。服装结构设计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充分理解二维平面结构与三维服装空间造型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而原型法与立裁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将二者有机地结合来学习,能较好地实现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造型之间的有效对接。在服装结构设计学习初期,可以原型法为主,立裁法为辅,教学中适当加以立裁法来促进学生对平面结构与立体人体结构相互转化的理解。而在结构设计学习的高级阶段,则可通过原型法和立裁法的交叉应用,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不同风格造型成衣的设计思维、成衣创新设计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有效地将平面结构制图、制版等上升到服装结构设计的高度。原型法与立裁法的有机结合避免了数学公式的计算与理论推理,这种方法更倾向于形象思维,因此,对于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艺术类学生来说尤为有效。笔者所在的江苏理工学院服装专业,也大力提倡这两种方法的教学,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主题演练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对艺术类学生来说,服装设计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培养美术家,而是培养艺术设计能力与技术兼并的专业人才,因此,教学中要体现艺术与技术相结合这一教学理念,且这一理念还包含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服装结构设计的学习中,拥有学习兴趣和激情固然是很重要的,但设计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才是最终适应时代和产业需求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去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多教学工作者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课题。在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中,目前还存在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即很多高校依然在实行按服装品种进行授课的形式,即把有限的授课时间都花在了讲授不同品种服装中最常规基本款式上,而对于一些启发性的、创意性的服装结构设计则涉及较少或没有时间去涉及,这样实际上已经限制了学生的创作思维。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也会变得僵化,优势也会沦为劣势了。
在服装结构设计的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即服装造型空间,也就是服装与人体之间的空间,这一空间就是服装设计者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思维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中,学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任意放飞,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但这也需要教师有效地引导,并提供其发挥创造力的机会。因此,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结构设计原理和技巧后,在后期的结构设计教学中,可以以主题引入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主题,但并不限定该主题的设计范围和创作手法,要求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设计思维,并结合当前的流行时尚进行成衣系列的设计、制版与制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分成若干小组,充分挥各自的创造思维与造型能力来进行创作,并进一步完成成衣的设计与制作。最后将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示、讨论和总结分析。通过多次不同主题的创作训练,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且在这些训练过程中,学生也在不断地探索、思考和动手实践,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例如笔者在一次授课中,曾以“春天”为主题,让学生分小组自行进行设计并制作,结果获得了多种不同风格造型的服装,有的小组以春天的柳树为灵感进行设计;有的小组以春天的色彩为灵感进行设计;有的小组则以春天的蝴蝶为灵感进行设计等,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通过展示和交流讨论,学生的设计与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升。
尽管高校服装设计教育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已经意识到了有关问题,并且在积极地进行尝试与改进。作为艺术类服装院校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专业教师,我们也在努力寻求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尝试给予学生足够动手动脑的机会和时间,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的特长与优势,积极培养其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实现艺术设计素养与技术兼并的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服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1]宋科新.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新西部,2011(27):224.
[2]张文斌,曹琼,刘冠彬.服装结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纺织教育,2007(3):48-51.
[3]尚军.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装饰,2005(11):77.
[4]李晓兵,沈至珍.新跨越下的我国服装结构设计教学过程的重构[J].高职论丛,2007(2):44-46.
[5]张蕾.纺织品的游戏——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J].装饰,2011(5):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