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讲座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基于江苏理工学院大学生人文素养讲座的案例研究

2014-08-15王亚萍郑秋娟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讲座人文素质教育

王亚萍,郑秋娟

(江苏理工学院学生处,江苏 常州 213001)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以人文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为他们在校学好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针对理工科大学生,高校可以通过各种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为教学内容的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在心理、观念、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受到培养和陶冶。其中,校园讲座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和载体,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结合,有计划、有选择地系统进行人文知识讲座,是对理工科大学生系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性特点太强,过于强调专业教育、技能学习、谋生做事,而往往弱化人文教育、人格养成与社会责任意识。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强调科学与人文的综合。高等教育的目标已不仅仅是要造就知识人和技能人,更是要培养精神人和心灵人。目前,功利化倾向和实用化倾向使得大学教育和大学生个体把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放在了第一位,理工科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文化素养不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民族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强,不善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精神越来越淡漠;道德水准不高,生活行为失范,忽略崇高精神的追求,片面追求物质利益,淡化社会责任感;心理比较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意识薄弱等状况,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有待加强。[1]

二、校园讲座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行为发展的影响

(一)校园讲座是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

理想信念教育有多种形式和载体,校园讲座作为思想的火花,精神的佳酿,是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巨大的教育效应和独特的教育效果。[2]校园讲座具有较高的知识含金量,讲座将人文知识内化所形成的人文精神在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创新思维、发展个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讲座蕴含着道德观、价值观和对心灵、理想的培养要求,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理想信念、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等方面人文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讲座不同主讲者的演讲风格、境界胸襟、人格魅力与学问见识,本身也是一种理想信念教育的精神力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潜能,调动学生情感、意志,产生正面而积极的教育引导效果。

(二)校园讲座是丰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隐性课程

美国学者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中首先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它是学校课程的延伸和拓展,是一种“软课程”。[3]校园讲座作为大学校园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的有关学术性或非学术性的演讲,社会某领域的专家、某一学科有所建树的人、优秀的企业家或有成功经验的校友都会成为这一隐性课程的“授课者”。校园讲座作为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和人的和谐全面发展,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学校的整个教育环境中习得非预期的或者非显性课程计划中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人文底蕴越深厚的大学,其大学精神、大学的形象和标志都会蕴含在隐性课程中。在清华、北大听讲座已经成为其校园文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隐性课程。

(三)校园讲座是影响学生行为发展的正向能量

校园讲座是学校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而有组织举办的,具有相对的明确性和目的指向性,但校园讲座又区别于课堂教学,并没有规定具体所要达到的目标,学生自愿、自主选择听取讲座,来去自由,没有考勤和考试的压力,讲座本身的学术性对其产生的影响以及主讲者个人的魅力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交织在一起,使得校园讲座对学生行为的影响趋于多元化。[4]具体表现在:一是校园讲座作为独立于课堂教学之外的一种与师长的交流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近距离感受学者及成功人士的言传身教、人生感悟分享等,来完善自身道德修养,树立人生的奋斗目标,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二是校园讲座既能让学生感受到不同主讲者所持的学术观点,又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在不同视角下看待问题,讲座主讲者一般会留出最后半小时“提问”时间,学生通过思考提出个性化疑问,与主讲者互动,碰撞产生新的思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三是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校园讲座还可以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邀请到的社会各界成功人士的励志经历,传递的正向能量有助于学生树立信心,调整自己心态,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

三、理工科院校校园讲座的做法和成效

校园讲座之所以受到学生和高校的追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讲座能够为学生提供拓宽知识视野的平台,帮助大学在人才培养中规避学科制的系统性弊端,为培养“一专多能型”毕业生提供更大的可能性。据华中科技大学一项关于校园人文讲座的调查显示,讲座内容丰富、遍及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讲座场次多,自主选择余地大;讲座质量高,汇集人文社科领域一流专家学者;讲座风格多样,可以领略不同主讲者的演讲风格以及讲座学术氛围浓厚,上座率高成为学生喜欢校园人文讲座的主要理由。[5]

虽然目前校园讲座已经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但也存在着一些的不足。比如,不同层次高校校园讲座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些高校讲座数量和质量很高,众多知识精英和社会名流频繁走上211或985高校讲座平台,而普通高校或高职院校在举办讲座、邀请主讲者方面由于资源有限,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有些普通高校在校园讲座的设置和组织上,由于担心上座率,还存在着行政干预讲座的现象,因为怕讲座“冷场”,讲座的组织者往往会通过各种手段以非自愿的方式凑足听众人数,减弱了讲座的吸引力,从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校园讲座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讲座安排过于随意,在主讲人和讲座内容上缺少选择性和计划性也是影响校园讲座成效的主要原因。

笔者所在的江苏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省属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文素质教育载体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将校园讲座项目化、课程化、品牌化,改变了以往举办的讲座听众“被安排”到现在需要学生提前预约或抢座位的局面。2012年3月起,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共同开设了《大学生人文素养》公选课,形式为开放式讲座。教务处专门研究制定了《学生参加学术讲座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在校学生每听8个讲座可以兑换一个学分,大学期间最多可以兑换两个讲座学分,学生所得讲座学分纳入“学分银行”个人账户,视同公选课学分。讲座的内容涉及时事政治、传统文化、文明礼仪、心理健康、职场指导等多个方面,讲座的主题从原来的单一、松散方式逐渐形成了专题系列讲座,比如与常州地方文化研究会合作,举办了常州地方文化系列讲座,向大学生介绍常州吟诵、常州地名故事、春秋淹城、常州地方戏曲等,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每年百场人文素养讲座逐渐被同学们所接受,听众超过3万多人次。军事专家罗援少将来校讲“国家周边环境和软实力建设”的讲座,1600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四个学期下来,共有500多人次学生成功兑换了校园讲座公选课学分。

学校每学期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QQ群等方式了解“大学生人文素养”公选课(讲座)的成效,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93%的同学们认为听讲座可以使他们了解到了很多课堂以外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弥补自己在人文素养学习方面的不足。关于讲座的举办时间,86%的同学们更倾向于周一到周四的晚上,39%的同学希望能够在周末听到讲座。关于讲座的内容方面,排在前三位的是时事热点、国防军事类(47%),传统文化、科普知识类(31.3%),创业、就业、考研、职业指导类的内容(24.1%)。关于主讲人方面,同学们表示希望能够听到更多专业领域成功人士、专家学者、有经验的成功校友来学校开讲。经过调查和访谈,我们还发现,学生通过听校园讲座增加了知识量,提高了认知能力,开阔了眼界和视野,提高了社会化能力,校园讲座对学生的态度、信念、价值观的形成以及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都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四、校园讲座项目化、课程化、品牌化建设思路

综合人文素质教育校园讲座开展问题的相关研究,多数教育管理者和学者比较认同将校园讲座项目化、课程化、品牌化,打造精品校园讲座成为许多理工科院校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高校从战略的高度出发,树立讲座的品牌意识,将校园讲座作为学校校园文化的精品工程来建设。

(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将校园讲座纳入“学分银行”,开展项目化运作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在一次关于成人教育的会议上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1994年,“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在罗马隆重举行,会议首次正式建议:“通过较好的教育,培训和发展一种终身学习的文化,对人力增加投资”,终身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终身学习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理念之一。校园讲座正是通过讲座这种形式,倡导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弥补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的局限,倡导学生随时随地终身学习。在高校内部或高校集中的区域,校园讲座可实行项目化运作,成立专门以校园讲座项目运行的学生助理团队,负责讲座的组织、海报宣传、会场协调安排、学时确认及学分兑换等。共享校园讲座项目资源,主办方也可以接受本校或区域范围内高校学生的听讲座预约,并在讲座后进行听课认证,承认其所听校园讲座学时,接受学分兑换,学生可以将所得学分通过教务系统存入个人“学分银行”,视同学校教学计划中的公选课有效学分。

(二)规范隐性课程建设,将校园讲座内容课程化、模块化、系列化

校园讲座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门隐性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界定教学内容,可分为立足校园的本校讲座和来自社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或有经验的优秀校友校外专家讲座。根据讲座主题设立不同的模块,形成系列讲座,比如“名师讲坛”、“专家讲座”、“与企业家面对面”、“校友论坛”等,提倡校园讲座百花齐放,对讲座课程内容进行探索,做到文理渗透、古今渗透、中外渗透。[6]每学期初,相关部门要对讲座的类别、数量、邀请的专家做计划,充分挖掘可以为学生开设校园讲座的有效资源,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一支讲座专家库队伍。在校内,把教学、科研领域有相当水平和影响力、学生认同或最受学生欢迎的高学历、高职称、善演讲的教师请上讲台;在校外可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邀请某一领域专家、大家、学者,企业家、用人单位老总、人力资源经理、培训讲师等来学校开讲座。网络上,国际名校视频公开课、中国高校公开课、主流媒体如央视百家讲坛、青年公开课等都可以成为校园讲座的补充来源。作为校园隐性课程,主办方要注意校园讲座的图片、提纲或讲义、讲座课件等相关资料收集和保存,编辑成册,也可以以专辑形式出版,如《北大听讲座》系列丛书就非常畅销。学校还可以将高水平校园讲座录成视频,放到校园网上或网络课程中,提供给更多的同学使用。成熟的系列讲座也可以申报项目立项,教学成果立项等。

(三)共享城市文化底蕴,将校园讲座资源与城市历史文化有机融合

城市是大学的载体和依托,高校是城市的一张名片或者一种身份。城市在其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文化资源、精神价值以及城市经济发展所造就的经济基础,都成为了大学发展的重要资源,构成了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讲座与城市历史文化有机融合,将引领和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其丰富鲜活的内容,构成了一座现代城市独具魅力、富有竞争力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接地气的地方文化研究专家、民俗文化专家、地方文化名人等都可以成为高校讲座校园邀请的主讲嘉宾,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全面互动,一方面有利于城市蕴涵的历史文化走进高校,走进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又能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元和繁荣。

(四)增设互动提问环节,将校园讲座艺术技巧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结合起来

大学生进入大学时一般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素养,作为精力旺盛、思维活跃而又聪明智慧的群体,他们往往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如饥似渴地大量吸收于己有利感兴趣的新知识。随着知识面的不断拓展及科学文化素养的不断充实和提高,必然会增加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并在思考和讨论中不断超越自我—抛弃旧的不合理传统观念,形成并提出崭新的思想观点,从而不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两小时的校园讲座,主讲者往往会留出“提问”时间,学生可以递纸条或者现场提问,将自己的思考或困惑向老师请教,互动气氛自由热烈。讲座现场提问,既有利于学生克服胆怯于在公众面前表述自己见解,又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将校园讲座宣传与新媒体运用有效对接

新媒体作为目前高校沟通互动的有力平台,正展现出巨大的影响力。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与新媒体融合,如何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优势和平台作用,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借助新媒体的校园讲座宣传快捷、便利,无疑是给传统的口耳宣传、会议传达等方式插上了翅膀,微博、微信、说说以及互动的评论第一时间会引来关注,数百上千人的转发,可以信息覆盖到所有用户,增加了校园讲座的吸引力和上座率,烘托大学校园文化氛围。

五、结语

香港中文大学周保松在《走进生命的学问》里阐述教育的本质有两个基本的使命,一是教导学生学会好好生活,活出丰盛幸福的人生;二是教导学生学会好好活在一起,共同建设公正社会。[7]培养学生成为有智能有德性、具有批判力和社会担当的知识人,是大学教育的目标。大学应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的价值意识和反思意识得到充分发展,将人由一种状态带到另一种状态,另一种更理想更完美的状态。大学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大学想培养什么样的人?”希望学生读完大学之后“将成为怎样的人?”一个真正伟大的大学,不在于高楼,不在于大师,而在于学生,在于是否有能力培养出具有独立精神、有批判力、有个性、有社会关怀的人,大学教育的目标不是要学生接受种种职业训练,将他们多快好省地打造成经济人,而是希望他们接受教育,追求知识,陶冶性情,培养德性,学会好好活着,活得更有价值。

[1]任倩.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学习月刊,2010(12):81-82.

[2]吴广升.校园讲座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J].改革与开放,2009(4):182 -183.

[3]邢存海.校园讲座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J].滁州学院学报,2007,9(5):82 -84.

[4]王根顺,延立军,张娜.校园讲座对大学生校园文化建构和学生行为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1):106-108 .

[5]徐宝兴.人文讲座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人文讲座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武汉.2009.

[6]金子强.校园讲座与素质教育[J].云南高教研究,1998(4):31-37.

[7]周保松.走进生命的学问[M].郑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猜你喜欢

讲座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
书法史讲座(十二)
书法史讲座(五)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