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环境下生态课堂的教学策略——以初中物理为例

2014-08-15罗志刚

教育信息技术 2014年7期
关键词:课外信息技术探究

罗志刚

(广东省汕尾市教育局电化教学仪器站,广东汕尾 516600)

随着信息化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课堂要求,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第一要务,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充分体现师生民主平等、沟通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生态课堂,实现优质高效教学,正是一种以生为本,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

一、关于生态课堂的研究

美国教育学者沃勒早在1932年就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提出了“课堂生态学”的概念[1],国外研究通常把“课堂生态”界定为“对教学环境产生影响的互相联系的过程和事件所形成的网络”。国内的定义是,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它与其他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生态课堂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成为理想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生态课堂,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2]。生态课堂可以说克服了以往灌输式、填鸭式教育等一系列缺陷和不足,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关注人性,突出科学发展理念。同时从生态学的视角关注课堂中的每一生态元素,并以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维的对话为基点,重新发现生命价值,提高思维品质,形成教师、学生各自发展与互动发展的生态链条,建构出的新型课堂。

根据中国文献数据库对现有的有关研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对生态课堂的涵义、本质及特征的论述。如周士勤的《生态课堂的基本涵义、特征及认识》等。二是研究论述如何构建生态课堂。如陈伟《建设生态课堂教学加强学生有效学习》,姚远峰、齐礼良《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与实施策略》等。这些研究注重从生态学的视角去审视现今的课堂,提出了构建生态课堂的重要性,对于在课堂生态观下对学科教学进行探索,对学科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主要不足是多数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进行论述,对教师的教学和环境的影响涉及的不多,缺乏可操作性。本文从信息技术环境下生态课堂的教学策略展开论述。

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的作用

1.以信息技术有效提升情境创设的效果。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课堂学习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包括创设模拟真实生活情境、创设探究操作情境、创设竞赛情境、创设具有艺术美感的情境、创设“角色”情境等。这些学习情境的创设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学习的沉浸性,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并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质疑、听讲、思考、作业、合作等活动中去。

2.以丰富的资源形式激发课堂活力。网络信息资源丰富,获取方便,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科课堂教学的开放度,增加更为多样的学习内容。结合网络上最新的信息材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可以使学科教学更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从而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刺激,以此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激发课堂的学习活力。

3.以信息技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是利用各个网站的教育资源库,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工具。二是利用多媒体所呈现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发现和探究,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工具。三是利用多种网络方式进行相互间的交流,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工具。

4.以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供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延伸课堂教学,为学生在课内外的自主、合作学习提供平台,既方便学生将问题带到课外展开探究,也方便生生、师生之间基于互联网的交流与合作。

5.借助信息技术促进课堂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可以促进课堂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学生不但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答题操作,及时进行自主学习的系统评价反馈,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他人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生态课堂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环境下生态课堂的构建,我们主要实验了“自主学习——生生学习——师生学习——课外拓展——成果评价”教学流程。下面以初中物理的教学为例,阐述教学策略的具体操作方法。

1.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思维导图梳理知识。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态子系统,它由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等因素构成,并存在于课堂生态体系中。课前学生自主学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升自我效能感都具有很大的帮助。促进学生自身生态子系统各因素的和谐,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了课堂生态整体的和谐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主要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让学生将自己把握的内容知识和结构脉络梳理出来。例如在学习“光的反射”之前,教师提出了以下课前学习问题: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光的反射定律演示实验中为什么用“翻转光屏”,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应准备哪些器材,这些器材有什么作用,针对上述问题,引导学生画出知识思维导图。由于学生用优美的线条将各知识点进行连接,既给学生播下了一种“美”感,又增强知识结构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其自学有条不紊,快速抓住特点、难点。

2.生生协作学习,开展有效讨论,思维碰撞。在生态课堂中,生生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重要生态因素。因此,教师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每节课安排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开展有效讨论。如在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声音的特性》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上,观察不同频率的音叉声音的波形,让学生探明声波震动与响度、振幅之间的关系。实施合作学习必须有学生的个体学习和独立思考,个体完成后必须进行小组交流,并分配任务给小组各成员。这样既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凸显出来,又形成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良好课堂生态环境。从而使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借助数字资源,促进师生合作学习。在生态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是建立在相互学习、相互协作和相互促进的两个平等的生态要素。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借助数字资源引导学生探究,充分发挥导学、促学和助学的作用,创设互动、交流、合作的生态课堂情景。例如:在《滑动变阻器》一节的教学中,滑动变阻器的线圈、接线柱、滑片之间的关系是教学难点,滑动变阻器原理、接法、作用是教学重点。我们通过合理设计和安排导学问题,结合数字资源给学生提供资料,并采用计算机虚拟实验,通过组织学生对“模拟”实验的分析、归纳,帮助学生充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很快地使学生突破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引起电流改变的教学重点、难点,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此种方法客观上为教师精讲点拨提供了基础,为学生多议多练争取了时间,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只有提高课堂交流的广度,从“教”变“导”,真正体现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相互合作、解决问题,才能实现探究目标。

4.课外拓展,促进探究学习。亲身体验、自主探究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是主阵地,课外活动则是主题学习的拓展延伸,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收集资料。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尝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主题活动,收集主题资料。收集方法包括:观察笔记、网络搜索下载、采用数码相机等进行图文记录等。

(2)成果整理。组织学生课外探究性实践活动,形成探究过程材料、探究结论和探究心得等,并以PPT或WORD 等电脑软件整理成电子汇报文档。

(3)成果交流。要求学生整理成果资料,充分利用课堂展示、汇报作品,并将有关电子汇报文档打印出来张贴于黑板报上,促进彼此交流、学习、提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课外探究方法体系和知识。

5.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完成过程性评价。《物理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物理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也必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为此,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关注学生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将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小组的整体情况及时记录在系统中。既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评价学生表达观点、倾听意见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生态课堂的实践思考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生态课堂教学通过创设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情境,创设一种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学习习性的课堂形态,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能力的发展。然而,仍有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

1.处理好课本与数字教学资源的关系。课本知识是基本的结构性教学内容,而数字教学资源促进了课本内容和教学空间的拓展,在具体的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重组教材,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态教学。

2.处理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生态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双向的、彼此是相互沟通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得以更好地体现的。如果教师没有搭好教学引导的支架,则容易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的主体性便无法体现。因此,必须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下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

3.处理好课内教学与课外拓展的关系。生态课堂通过指导学生课外学习的方法,提供学生课外学习的平台,鼓励学生结合网络等工具,主动进行课外拓展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知识升华和综合能力发展。

4.处理好个体与全体的关系。生态课堂鼓励个性化发展,提倡因材施教。在面向全体的班级教学中,要善于结合网络开展个性化学习。通过网络个性化测评和学习资源个性化智能推送,把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与个体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使每位学生个体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提升。

五、结语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生态课堂,是一种民主、和谐、快乐、平等,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独特体验,让学生能够放飞心灵、展开想象、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理想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在快乐中进行自主感悟和探究的课堂一定能够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生态课堂.百度百科[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8402686.htm.

猜你喜欢

课外信息技术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小满课外班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