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4-08-15姚尽坤

教育信息技术 2014年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信息技术心理

姚尽坤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石正中心小学,广东梅州 514641)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喜欢探索新鲜事物的时期,他们的思维、情感和行动,具有极大的可塑性,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引导他们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因此,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科的深度融合和课程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一、运用信息技术,搭建合作平台,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信息技术课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是一门动手操作能力极强的学科,它能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深度融合,对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能发挥学科的“濡染性”功能[2]。我们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对现阶段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胆小、孤独、焦虑、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搭建的小组合作探究平台,可以让学生互教互学,优势互补,彼此进行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获得科学研究体验和技能,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如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做一个简单的网页》学习内容,课堂上教师可以布置学生,通过分工合作给学校网站制作心理健康知识、爱护公物和尊师守纪等题材的PPT,以此发挥学生的绘画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和电脑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又如遇到母亲节、教师节或同学生日这些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利用电脑制作精美的卡片送给父母、老师或同学,以表达特别的感情。这样,通过搭建分工合作的平台,使学生在合作中互相交换信息、资料,互相提供有效帮助和处理,以信任同学和取得同学的信任方式行动,培养合作探究精神,提升良好的思想品质。

二、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心理内化能力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3]。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按照教育目标要求,融合信息技术优势,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心理内化能力。

1.教师利用传播媒介的榜样引导法,挑选具有可学习的先进人物或典型事迹,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形成自尊自爱的品质[4]。这种形象生动且兼有艺术性的辅导方式可以熏陶教育学生,使学生逐渐从学习模仿过渡到自觉需要的精神层次,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2.学生动手上网浏览搜集德育素材,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并通过网上新闻、案例、法律知识等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鼓励学生到网上参与讨论,或是在网上发表文章或观点,通过与人交流,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受到教育。例如开展“孝心少年”评选活动,我们组织学生在网上进行“新时期小学生如何孝敬老人”的大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受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育。

3.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构建良好的沟通环境,让学生利用班级QQ 群里的“视频聊天”工具,让学生和家长约定在每周固定时间,进行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接触,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受到正面的、积极的教育,消除不良心理。

4.利用信息技术具有的工具性、隐蔽性的特点,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学校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得知,年级越高的学生,其选择在网络上匿名心理咨询的比例越高。五、六年级的学生中占65%的人愿意在网络上寻求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站的“心理咨询室”倾听学生遇到的困难和烦恼,疏导心理小结,帮助解决困难。同时,针对有些学生怕苦怕累,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从而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班级微信群、QQ 群、BBS、博客等工具在同学之间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勤学、善学,扫除学习障碍,体味学习的乐趣。

三、运用信息技术,戒除学生网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可以说,现阶段最让老师和家长头痛的,莫过于学生沉溺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学生网瘾的形成不是一时半刻的,家长平时疏于管教,学生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从虚拟世界寻求心理安慰等都会让孩子陷进网络游戏里难以自拔。有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沉溺网络游戏,便进行简单粗暴的干涉,这是不可取的。因此,要戒除学生的网瘾,可从四个方面着手:

1.应用网络平台建立预防机制,可以用多媒体展现文本、图片或视频,展现网络成瘾的原因、方式、危害和预防,让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长期沉溺于网络对自身的危害,它不但会使人迷失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容易造成心理危害,甚至严重影响学习,影响正常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导致人格的偏离,甚至发生不可设想的后果。

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观念和责任感。教育学生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或是发泄消极情绪的工具,要多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用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来代替上网习惯,走出网络社交圈,走出自我封闭。

3.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网络,合理安排上网时间,把电脑作为学习工具,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又有意义,而不是因为自控能力差而成为电脑的奴隶。老师和家长可以在课堂教学或是家庭教育中多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先独立思考尝试解决,无法解决或解决后不明其所以然的,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并一起分析探讨。

4.要多给“网瘾学生”支持和帮助。对待有网瘾的学生,特别是处于叛逆期的学生,“堵”远不如“疏”,多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交流机会,多提供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喜欢上学习,并结成学习兴趣小组的圈子,让他们的话题从原先的网络游戏回归到现实的学习生活。可以这样说,如果是网瘾让孩子关闭了一扇心灵之窗的话,我们不妨用信息技术奇妙无比的功能去推开孩子的另一扇心灵之窗。

四、运用信息技术,消除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从2012年我县对山区儿童心理问题的调查中了解到,网络时代山区儿童的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网络成瘾、精神空虚、情感孤独、学会撒谎、交往困惑、暴力崇拜等多个方面。如何消除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笔者认为,一是要引导学生健康使用网络。要大力普及网络知识,提高他们对网络的科学认识;要重视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其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判断能力,使他们从道德他律走向自律;要把握上网的“度”,不能沉湎其中,甚至出现上瘾的现象。二是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学校要抓住网络对学生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这一特点,积极开发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同时,要重视研究和挖掘我国传统心理文化的底蕴,立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逐步形成适应儿童网络心理文化模式。三是要开展网络心理素质教育。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施系统化网络心理教育,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异,能在发生心理冲突时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选择,并采取理智的应对策略;能在“网上”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学会自我心理调试,并塑造健康、健全的网络心理人格。四是要构建家校联络机制。家庭和学校要共同承担学生的教育责任,加强对学生的精神关怀,对学生实施科学的引导,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从而使他们从互联网中吸收健康、有益的知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较大的研究课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上、实践中去探索和研究,我们只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起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达到最大化。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31).

[3]百度百科.心理健康[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t5pYvmc4jupY_9Y8AzekBnVYjuKNs74nDeUVJCYhruGh BicGoxritg-1C9J5pyOb3YqgLU3z-Z2_WcSaXwOFq.

[4]张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用书) [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J]2008,(45).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信息技术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