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利用游戏 促进科学探究

2014-08-15王俊卿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30期
关键词:模拟实验微粒黎明

王俊卿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由此可得知,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要让学生对探究方式和内容感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探究,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感受探究的乐趣。而科学课中引入游戏更能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因它能将枯燥的探究活动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能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质疑和研究,从而促进探究活动的成功。通过游戏进行探究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还能使其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利用游戏解释科学概念

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学生主动学习,那对教学内容一定是感兴趣的。而学生对教学感兴趣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知道其含义和作用,才能明白知识的奥秘。教学中,我们通过推理一些现象可以推理出一些概念和内容,但是如果让学生加以辩证解释,往往很难做到,这就说明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时教师就要通过一定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引导、讲解,或设计活动让学生体验等,而游戏也可以引入其中,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也会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时,通过做实验把集气瓶放在不同温度的水中,然后观察集气瓶口气球的变化,学生得出空气遇热膨胀、遇冷收缩,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是该如何解释热胀冷缩的现象呢?这是一个抽象的问题,不易理解,对学生来讲是难点。然而对热胀冷缩的现象可以做一个游戏,让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学生拉到操场上去做。空气是由微粒组成的,让学生扮演微粒,一部分站在中间,另一部分手拉手围成一圈。当空气微粒不动时,拉手的学生需要多大圈?但空气微粒运动时,即让学生追逐奔跑时拉手的学生需要多大圈?通过游戏,学生得出空气微粒运动时需要的空间大,不动时需要的空间小。同时在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在老师的组织下,按着运动与不动的口令去做游戏,去分别测量。最后学生对热胀冷缩的现象解释为:物体的热胀冷缩与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受热时,微粒加快了运动,则微粒之间的空隙拉开,物体就膨胀;但物体遇冷时,微粒减缓运动甚至是静止,那么微粒之间的距离变小,物体就收缩了。

二、利用游戏创设探究情境

儿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是科学探究的问题起点,如果能利用好这一点,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儿童的想象力丰富,好动,对新鲜事物更是感兴趣。如果教师在科学活动一开始就让学生去观察,就显得盲目,而得出的结论往往有很大的差异性和主观性。因为他们只想得到最终的答案,缺乏对事物和现象的深入感知,这种做法将会降低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活动。这样我们就可以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特别是以游戏的形式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进行深入、持久的探究,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电路出故障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认识自己桌面上的电器元件:一节电池、两段导线、一个小灯泡、灯座等,再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来比赛哪一组先组成一个简单电路。当同学们看到了自己的成功,都为自己成功鼓掌时,我趁机去个别组对他们组成的电路动了一个小动作。等他们回过神来,一看自己的小灯泡怎么不亮呢,满脸委屈地看着其他同学,可别的同学却露出了嘲笑的表情,这样就急坏了小灯泡不亮的组员们。他们仔细观察自己刚刚连接的电路,观察后提出的问题有:灯泡坏了?电线断了?电池没电了?哪儿没连接好?……他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还争先恐后地去拨弄着,有的组很容易就弄好了,有的组很难让自己的小灯泡再发光。对于这种现象,我让学生思考了如下问题:到底是哪里出了错?在他们讨论后,我抽学生来回答,让他们说出自己连接的电路出问题的原因。我根据他们说出电路出问题的原因,从而引申出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任务是探究电路故障。有了刚才的经验,同学们对自己组成的电路进行了严格的保护。我看着他们的举动,笑眯眯地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竞赛游戏规则:1.我们交换组,给对方电路设故障;2.设电路故障前小组内讨论一个设故障的方案,并做好记录;3.在解决自己组电路的故障时,同样也要整理好造成自己组小灯泡不亮的原因;4.谁能让对方的电路出故障越多的组就算赢。同学们热情高涨,绞尽脑汁地想方设法难住同学。其实在给同学的电路设故障的同时,也为自己解决问题做好了铺垫。进行一设一破的游戏活动,他们就很容易理解电路出故障有哪些原因会造成,也就能顺利地填写书中表格的内容。

三、利用游戏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的注意力、持久性都比较差,教师设计游戏开展科学探究过程,能确保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保有持久的兴趣,从而达到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我们从所教学的内容和学习条件出发,让他们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运动起来会怎样(一)》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们跳动或深蹲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此时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我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游戏。游戏分为两层,第一层我让学生在身体处于平静状态时,每组测量出自己每分钟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小组内比较一下哪个心跳次数多,哪个呼吸次数多。当同学们都担心着自己心跳次数多了不好,或者心跳次数少了不好时,我马上进行第二个层次,宣布我们下去上10分钟体育课。同学们一听“体育课”三个字高兴地忘记了刚才的担心,都冲向操场。同学们集合后,我让同学们按规定的路线跑1分钟,测量和记录每分钟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又按规定的路线跑2分钟,再测量和记录每分钟心跳和呼吸的次数。这时同学们再相互看看哪个同学心跳的次数和呼吸次数多,现在他们不是担心而是害怕自己心跳次数比同学高或低有问题。于是我带领他们到信息技术教室,通过网络查看小学生在平静时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在哪个值内算正常,再比较自己这三次测量的数据,看看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还上网查询运动员的正常心跳和呼吸次数。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比较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经常锻炼身体,可以使我们的心脏更加强健,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四、利用游戏模拟科学实验

揭示事物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目的。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就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取得例证。在科学教学中,要揭示事物的本质或现象,就需要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操作。而有些科学实验受时空的限制无法进行进行,那么就可以利用模拟实验去揭示实物的本质,从而提升探究的实效,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模拟实验中,也可以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模拟,从而揭示事物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同样提升学生对科学模拟实验的兴趣,提升科学探究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时,以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为例,利用谁先迎来黎明去揭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对与北京和乌鲁木齐那个城市先亮,可以在黎明时给两个城市网友发信息咨询,事先有很多同学都了解到了北京先亮、乌鲁木齐后亮。那么如何利用谁先迎来黎明去揭示地区运动的方向,可以做一个游戏进行模拟实验。可以把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组长代表太阳站在教室的最东边,其他组员选两位同学分表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代表北京的同学站在东边,代表乌鲁木齐的同学站在西边,然后和剩余的组员手拉手围城一个圈。接下来按着自西向东的方向转动,看看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再自东向西转动,看看谁先迎来黎明。通过模拟实验,各小组发现自西向东的方向转动,北京先迎来黎明;自东向西转动,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而现实中是北京先于乌鲁木齐迎来黎明,因此揭示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揭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通过模拟实验方法,例证是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因此,模拟实验在无法直接进行实验时辅助了实验教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为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总之,在科学探究中利用游戏的形式进行,能够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并通过游戏式的亲历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以游戏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本身还在于教师的设计和活动过程中的引导。因此,要做到丰富游戏形式,挖掘游戏内涵,发挥游戏功效,从而让学生从中领悟到科学的真谛。

猜你喜欢

模拟实验微粒黎明
塑料微粒的旅程
黎明之光
塑料微粒的旅程
塑料微粒的旅程
美若黎明
断块油藏注采耦合物理模拟实验
致今天的你,致年轻的你
黎明
输气管道砂冲蚀的模拟实验
射孔井水力压裂模拟实验相似准则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