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及解除的策略
2014-08-15曹秀凤辽宁省沈阳市光辉学校
曹秀凤(辽宁省沈阳市光辉学校)
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而七年级数学在整个初中数学中,又显得格外重要.小学学生步入憧憬已久的初中大门的时候,他们往往都是豪情满怀,信心十足.然而,经过不长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他们便开始普遍感到初中数学并不是当初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易学,而是有些枯燥、乏味和抽象,有些内容甚至难以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进入了“困难期”,数学成绩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渐渐地对数学产生了畏惧感,原有的信心开始动摇,甚至荡然无存了.而究其原因,心理因素占有很大的比重.
“其实数学学习的直接反映形式是正确、迅速、简捷地解题.良好的解题心理能保证解题的正确率,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应研究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是哪些心理因素造成的,从而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扫除心理障碍,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笔者就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障碍以及如何应对做了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定势心理的产生及解除
“定势是由心理操作形成的模式所引起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使当前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也称心向”,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的连续系统——解决数学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由于受先前数学经验的影响,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总想遵循已掌握的规则系统.思维定势有时会引起负迁移,产生消极影响,表现为思维的呆板性、狭隘性,在定势的妨碍下,学生学习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少应变能力.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礼堂第一排有a 个座位,后面每排都比前一排多1 个座位,第2 排有几个座位?第3 排呢?设m为第n 排的座位数,那么m 是多少?求a=20,n=19 时,m 的值.学生在解题时,受小学数学中结果常是一个确定数的干扰,形成一种定势心理,把用n 表示m 与求m 的值混为一谈.
又如,在学有理数的减法时,教师反复强调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因而3-7 中7 前面的符号“-”是减号,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紧接着学习代数和,又要强调把3-7 看成正3 与-7 的和,“-”又成了负号.学生由于心理上的定势,往往不能理解后者真正的意义,因而运算中常常出现问题.
针对这种障碍,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到定势的消极影响,讲清新学知识的意义,特别是跟前面知识有密切联系,但又有质的区别时,可通过列表法、换元法、数形结合法、分类讨论等方法进行对比,尽量避免使学生产生定势心理.不同问题重在比同,相似问题重在比异,这样就促进知识经验的正迁移,有效地防止了思维的负迁移.另外还应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把握学生的实际,控制分散思维的难度,加强能产生正迁移的定势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熟能生巧,由量变到质变,达到思维的更高层次,达到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陶醉心理的产生及解除
很多中学生由于社会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他们视野开阔,知识面广,但缺乏挫折教育,形成一种自赏、高傲的情绪,学习中也就常常产生自我陶醉心理.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4、9,求周长.学生立即作答:(1)4+4+9=17.(2)9+9+4=22.根本未考虑4+4<9,此三角形不存在.
类似的错误屡屡出现,始终不能引起重视.其根源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听得多,练得少,看得多,想得少.一有小成,高兴半载.病根找到了,针对陶醉心理,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基本概念的巩固落实,肯定学生接受能力的同时,找出基础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挫折辨伪教学.如,在讲述函数定义时,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X 与Y 间的关系,可以借鉴中国历史上的夫妻关系:一夫多妻制.把X 看作妻子,把Y 看作丈夫,一个妻子只有一个丈夫:X 对Y;一个丈夫有多个妻子:Y 对X;这样的对应关系就是函数.在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定义,弄清定义,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在教学中适当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教育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也可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作用”.另外可以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建立竞争机制,引导学生抵制和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比、学、赶、超争先进.
三、惰性心理的产生及解除
不少中学生对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感知性较差、智能结构松散、思维的指向性弱,观察只是停滞在被动的感知表象中,即使无意识地撞上了关键信息,也不能在加工过程中形成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致使思维受阻,每每这时他们懒于动脑,生怕再受阻挫,只想去请教老师,在他们心目中,老师最有办法,因为在课堂上见到的数学老师大都是胸有成竹,添线手到擒来,演算巧妙绝伦.而自己不去进一步思考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再遇到问题也不会分析,不会解决.
恩格斯告诫我们:“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分析是综合的基础,首先分析,再后综合,在综合中仍需分析,只有不断分析综合,加工改造,才能创造出符合要求的结论.所以我们教师应启迪学生克服惰性,增强信心,敢于向困难挑战,即使再次受阻,也要重新振作,把握思维,寻求通途.
四、自卑心理的产生及解除
某些学生开始踌躇满志,自我陶醉,自我宽容,但多次受挫后,遇到熟悉的问题还勉强一试,遇到相似或陌生的,内心便产生烦躁,恐惧,对自己的信心、能力产生怀疑,以致失望,并且学习兴趣低下,数学学习效率甚微,最后厌弃数学,放弃学习.
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多提问,多鼓励,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自卑.特别是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该主动关心他们,想法设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和持久的兴趣,这样学生自然会产生探求数学知识的强烈欲望和忘我精神.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经常鼓励他们,使他们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之,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与此相应,帮助中学生解除心理障碍的方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应该因人而异.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觉解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1]曹才瀚,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林崇德,申继亮.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3]肖宏,刘明礼.从错误中发现闪光点[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