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

2014-08-15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

姜 梅

(吉林化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吉林吉林132022)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生活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语文。语文又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它有优美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既道出了语文的复杂性,也说明了语文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天生重要。”可见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健全心理和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人的自我精神与人格,陶冶人的情感和情操,培养出与社会、与时代文化相融合的真正自我[1]。

一、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早在1995年9月17日,华中理工大学4000名新入学的95级专科、本科、研究生首次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中国语文水平测试,在此之前的8月中旬,他们在接到入学通知书的同时也被告之:在校期间如果不通过语文水平测试,将同四级英语统考一样不能获得学位证书。从那时起,我国很多高校在这方面都采取了相关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当然也包括语文水平的提高。

(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第一,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认识和理解,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的需要。

文化最深层的底蕴不是知识而是品质,我们获得文化不是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要使我们变得更善解人意,更远见着实,更以宽容为怀,这才是文化教育的内涵所在。要让学生懂得学习不是为了消遣,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掌握一种方法,一种可以体现自身社会价值的方法。大学语文现阶段教学之所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最根本的原因是封闭的教育理念和传统的教育模式所致,保持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主动去贴近生活,是教学活动不变的宗旨。课堂用语是否得当,是否精彩,关系着教学的质量。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就要变专制、封闭的教学氛围为和谐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由地汲取知识和文化,变“灌输式”教学为自发式学习,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

第二,实现文理交融、提高综合素质,培养“通才”的需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将越来越复杂,必然要求知识的综合化,各门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因此,既强调“走进”又“走出”专业,这也是代表了科学技术、人类知识发展的客观要求。当然,要真正实现“文理交融”是需要多方面努力的,但可以肯定的说,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于提高广大同学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寓人文教育于语文教育之中,确实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大学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问题的答案很多都是唯一的,可是大学语文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相互的交流中提高自己、展现自我,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中,用好书来滋养心灵。“尊重比理解更重要”,尊重学生是对学生最大的爱护,是人文教育成功的基石,充分地尊重那些有个性的学生,让他们获得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第四,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的需要。

恩格斯曾经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思维即辩证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史哲是融为一体的。大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3]。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人文培养贯穿始终,是素质教育极好的教材。

第一,有利于增强人文精神的培养。使人对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上升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有助于看到人和人格的力量。自先秦至清末,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虽然多舛,但作为一个整体,却始终能够保持一种进退有度、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和刚柔相济、卓然独立的“大丈夫”人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4]。因此,文学是人学,文如其人,当通过他们的作品与这些知识分子对话的时候,也就是与他们的伟岸的人格和伟大的灵魂在对话。

第二,有助于帮助突破思维定势,获得启发,利于创新。

常用一种思维方式,易成定势,观念很难改变,文学家的思维方式和从事其他学科研究的人有同有异,形象思维居主要地位。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具体生动,而且都带有感情,容易深入人心。文学创作中的想像、灵感、幻想等活动,对科技活动同样有帮助。日本物理学家、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从《庄子》中,他读出了对基本粒子世界的许多天才般的暗示。汤川秀树把西方的思想比作人生的青年,把儒家思想比作人生的中年,老庄则是无比通透圆熟的老人,但庄子的浪漫和奇异则是东方独有的。在科学思维与想像领域,汤川秀树找到了文学和科学的地下根系。

第三,通过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彩描写,可以给人们提供美感、愉悦和享受,既能陶情养性、又能提高写作水平,也可以得到轻松愉快的休息。

《荷塘月色》“在田田的叶子中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002年3月21日《中国教育报》“守住经典这棵树”;美国高中在校生的必读经典数目达20部之多,其中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弥尔顿的《失乐园》、柏拉图的《理想国》、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马克吐温《哈尔贝利.费恩历险记》、惠特曼《草叶集》、爱默生的《演讲集》等[5]。这些书数十年不变,且要参加相关内容的考试。

他们是要以这些伟大的作品所展现的宏大、高尚、开阔的精神境界去帮助新一代抵抗丑恶,改造贫瘠和平庸,远离虚无和轻浮,同时也获得对古典美、传统美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好的去创造自己、创造世界。

二、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在今天,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在世界上生存下去,它必须具有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文化。而要建立这种新文化,就必须在自己的社会基础和需要上,在吸取世界进步文化的同时,认真吸取和发扬恢复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把他们加以融会和创造。

(一)全球“中国文化热”

2005年的春节,着实让我们感受到了,起源于华夏农耕文明的春节在走俏世界,因此也证明了春节受到世界瞩目是中国文化加快脚步走向世界的标志。

鸡年新春法国总统希拉克、英国首相布莱尔、罗马尼亚总统伯塞斯库等多国政要纷纷向中国人民和华人拜年。美国总统布什已连续三年就农历新年发表贺词。英国外交部首次为中国新年举行招待会,联合国秘书处也首次为中国春节举办文艺晚会,在美国已有十几个州把中国春节列为合法假日;菲律宾阿罗约总统宣布:从2005年开始,将中国的农历初一定为全国假日;此前,纽约政府取消了禁止在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还在春节发行纪念邮票及举办庆祝活动等[6]。

20世纪末,大部分当代诺贝尔奖得主聚集在巴黎开会,会上发表宣言,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也有的哲学家说:光明从东方来,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在1994年联合国大会上,在讲到如何使人类自己友好地生活在和平家园中时,不仅公开引用了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而且把希望的着眼点定位于中国。他断言“中国把自己富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结合的成功,将是这个悠久文明复兴的先声。”

(二)中华文化的民族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在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在其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聚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对自然界的认知,又有关于社会人文的、政治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思考,其中无疑包含有或多或少的合理而深刻的认识。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不能因为强调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而对其合理性也加以否定。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和希腊文化那样,在发展中产生过断档和空白,发生过间断或跳跃[7]。单以文学而言,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魏诗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路发展下来,内容丰富,内涵深蕴。历史上很长时期一直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对中国和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整个人类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和将来仍然必将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三)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势

首先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中国文化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揭示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其次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与近代西方先进成就综合,即批判继承两种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再次就是中国本身的文化传统而言,还要注意儒、道、墨、法四家的综合,即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道家的批判精神,墨家重视自然、科学与形式逻辑的学风,法家以法治国与肯定“力”的作用的观点。最终建立一种性质、结构和功能都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同时还应当把审美理论引入大学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能够通过品味文学作品中不同人物的形态美,进而感悟社会和人生中的美。如明代著名文学家归有光《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作者叙写自己青年时代的书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8]。学生通过课堂阅读、讨论的形式,感受人物的千姿百态。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摆脱呆板、机械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环境,打破以往的规范,让教学活动时常“出彩”,让学生时常有新的收获。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学生由对篇章的审美深入到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的审美中去。

总之,大学语文是熔德智美于一体,以祖国的语言文字为桥梁,优秀的文化遗产为精髓,对学生实施的人文教育,具有知识性,思想性、实践性和工具性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要营造出人文教育的教学氛围,同时大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审美教育,通过听说读写等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能力,达到最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1] 曹寅.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 闫薇,王秀丽.实用大学语文[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3] 杨方方.中国转型期社会保障中的社会责任[J].中国软科学,2004(8).

[4] 罗家湘.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J].云南高教研究,1999(1):21-23.

[5] 袁鼎生.教育审美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郭秀珍.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文学教育:2010(3).

[7] 赵飞.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1(3):51-53.

[8] 黄蔚.大学语文:何时走出尴尬[N].中国教育报,2004-05-14(4).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