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科技园功能、发展模式及其吉林省发展现状

2014-08-15金朝辉高华晶孙秀云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科技园科技成果吉林省

金朝辉,高华晶*,孙秀云

(1.吉林化工学院化工与生物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2.吉林化工学院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132022)

近年来,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的基地,受到政府和高校等的高度重视,故而发展迅猛。2006年11月,科技部、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中明确阐述:大学科技园是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他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机构。大学科技园承担孵化科技企业、培育科技企业、为科技企业创业服务的功能,为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孵化平台;使高等院校相当一部分的成果得到转化,并实现产业化的运作[1]。

一、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

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美国斯坦福大学科技园于1951年成立,之后在其周边派生出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举世闻名的“硅谷”,“硅谷”地区还诞生了Intel、苹果电脑等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1970年欧洲成立的第一个大学科技园英国剑桥科学园为英国工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1974年建立的大德科学城成为韩国最大的产、学、研综合园区,为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1981年日本成立的筑波大学城成为国际知名的科技研发基地,聚集了许多科技人才。到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诞生的50个大学科技园主要分布于美、日、欧等地,仅有极少数大学科技园真正推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经过10年的大学科技园成长期,全球大学科技园总数达到了641所,分布在34个国家和地区,但多数仍分布在发达国家,至1990年止,美、日、英、法、德、加等发达国家拥有515个大学科技园[2];大学科技园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中的影响日益扩大,作用日益重要。

虽然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器功能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时间较短。1989年1月,我国的第一个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在沈阳成立,拉开了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序幕。199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高新技术园区成立;1992年9月北京大学科技园开始运作;1993年5月,清华科技园启动建设。之后建立了更多的大学科技园。

截至2010年11月,86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6583家,入驻研发机构1235家,累计毕业企业4364家,在孵企业申请专利5603项,其中发明专利2333项,批准发明专利1185项,从业人员总计 29.48万人,在孵企业总收入 499.98亿元[3]。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清华大学科技园、复旦大学科技园、四川大学科技园等96家分九批进入到“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行列。2001年,科技部和教育部第一批认定了23家国家大学科技园;2003年,第二批认定了14家;2004年,第三批认定了6家;2005年,第四批认定了8家;2006年,第五批认定了12家;2008年,第六批认定了7家;2009年,第七批认定了7家;2010年,第八批认定了10家;2013年,第九批认定了9家。而第一批的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筹)于2003年被批准为正式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合计被批准的国家大学科技园95家,南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于2012年考核不合格而被摘牌[4],所以,目前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共有94家。其中,北京市14家、占14.9%,上海市 13家、占 13.8%,江苏省 11家、占11.7%,辽宁省6家、占6.4%,四川省和浙江省各5家、均占5.3%,山东省、黑龙江省和陕西省各4家、均占4.3%,吉林省、甘肃省、广东省和湖北省各3家、均占3.2%,重庆市、江西省、湖南省、云南省和河北省各2家、均占2.1%,天津市、山西省、安徽省、福建省、河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1家、均占1.1%,涵盖了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47所高校。

二、大学科技园具备的主要功能

大学科技园主要强调大学、企业和社会的对接。大学科技园主要具备以下功能:创新创业型企业的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与培养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5]。

(一)创新创业型企业的孵化基地

大学科技园的首要功能是孵化企业,培育企业家。大学科技园应通过建立企业孵化器群来凝聚创新人才,孵化创业型企业,营建创新网络,形成创新文化。在具体做法上则通过强强联合,组建孵化器和风险投资的企业法人。为企业提供以基本商务服务、中介增值服务、融资咨询服务为核心内容的全方位的创业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不断孵化、培育出新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优秀的企业家。

(二)创新创业人才聚集与培养基地

大学科技园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面向在校学生的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个薄弱环节,大学科技园的兴起,为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一定的环境和平台;二是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利用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办一些开放式的教育培训课程,通过集中授课、专家指导和企业诊断等形式,使大学科技园成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指导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训基地。

(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多年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中间环节不畅,表现为转化效率低,形成科技企业的比例小。大学科技园的兴起,创造了环境条件,建立了较为灵活的机制,可以使学校的科技链与社会的产业链较快地连接起来,并通过技术和资本的运作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既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又加快了科技企业的成功孵化。

三、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

由于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具体情况不同,其发展模式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局面,目前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还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影响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关键。因此,总结国内外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和特点,并结合中国大学科技园的现状,研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国际典型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

1.政府推动型——美国玻士顿128公路

1959年,美国依托麻省理工学院在波士顿128公路地区建立了世界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28公路地区利用国防部、能源部、航天局等部门的政府采购获得了强大的市场,促进了该地区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128公路科技园区原先所依赖的政府推动型发展模式受到严重冲击。

2.政府主导型——日本筑波科技园、台湾新竹科学园

筑波科学城是一个以高等教育和基础科学研究见长的城市,不以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重点,不追求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所以筑波的科研与工业界联系较少[6]。筑波科学城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科研基地,受政府的直接调控,采取封闭型的人才培养方式,研究人员靠政府配备,筑波科技园主要依靠政府拨款,不需要靠竞争和出卖研究成果来生存,所以缺乏真正的竞争。

1980年,台湾设立了新竹科学园。实行资金、技术和人才从外国引进,园内企业以高技术制造业产品为出口导向型,产品外销;而园内的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所以管理部门不仅是园区的组织、管理者,还担负着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重任;管理部门从税收、资金和土地使用费优惠等方面提升园内企业的竞争力。政府采取各种手段接收了大批台湾地区在海外的留学生和海外华人科学家到新竹科学园创业。园区主要依靠政府资助资金进行技术创新,由于对受资助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进行科学严谨的论证,所以园区资助投入风险相对很小而回报率很高。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竹科学园吸收了美国、日本的经验,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下的官民学相结合的整体推动”的发展模式,成了世界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基石。

3.大学主导型——英国剑桥科技园

剑桥大学凭借在物理、计算机和生物科学等领域的优势,为科技园提供极具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园区内许多高科技公司都是围绕一项或多项科研成果诞生的。学校明确规定知识产权归教师所有,该措施激励了教师和学生积极转化科技成果参与创办企业[6]。剑桥大学对园区整体实行民主管理,进而催生了一大批富有活力的小型科技企业。剑桥科学园为新创企业提供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物流服务等,真正起到孵化作用。该园以可靠的前景,具有诱惑力的挑战和高薪,吸引了欧洲的大量一流人才组成了知识密集型的组织。

(三)国内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

从区校关系角度进行分类,将大学科技园分为“一校一园”、“多校一园”和“区校共建”等三种模式。

1.“一校一园”模式

“一校一园”模式是指大学科技园只属于或依托于一所大学。国内多数大学科技园属于此模式。初期投入小,成果一般来源于本校,可以缩短转化周期,也便于继续开发而形成系列产品,降低投资风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等的大学科技园属于这种模式。

2.“多校一园”模式

“多校一园”模式是指以多所大学为依托形成的大学科技园区。国内少数大学科技园属于此类模式。技术、人才、信息、硬件设施等资源丰富,开放性和综合实力较强。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云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等属于此种模式。

3.“区校共建”模式

“区校共建”模式是指大学所在地区的政府直接兴建一个园区,并直接全方位管理,只引进一个或多个大学参与管理和经营。建园土地、资金均由政府解决,项目和企业主要来源于学校。学校不承担建设等费用,包袱轻、责任小,相应的风险小。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属于该种模式。

无论哪种模式,都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均与当地的政治经济相关联,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显现出各自的弊端,应该在实践过程中加以改善。

四、吉林省大学科技园建设及其作用

吉林省的大学科技园建设步伐较慢,2011年经吉林省科技厅和教育厅认定了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园、吉林化工园区大学科技园和四平红嘴大学科技园三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到2013年3月,吉林省拥有三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即吉林大学科技园、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园和东北电力大学科技园,占全国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3.2%。这些科技园都是采取“区校共建”模式建设的。

吉林大学科技园于2003年10月被科技部、教育部联合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包括电子信息园、新材料园、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园、汽车技术园、机电一体化园和创业大厦。2010年销售收入达3亿元,在光电子、新材料、通信等领域孵化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园于2013年1月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2011年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5项,科技成果转化经费4030万元。

东北电力大学科技园于2012年4月通过吉林省省级大学科技园的认定。2013年1月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近三年,园内企业总收入2.7亿元,利税1917万元。

吉林化工园区大学科技园于2011年6月被吉林省科技厅和教育厅认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包括创业园和研发基地。园区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绿色化工为核心,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化工、智能化工和化工安全工程等,具有鲜明的化工特色。2013年,在孵企业总注册资金4156万元,实现营业收入1382万元。

四平红嘴大学科技园于2011年6月被认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由创业园区和产业园区组成。其中创业园区拥有标准化孵化场房2万平方米,公共服务平台1万平方米。

以上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通过实施投资拉动战略、项目带动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三动”战略,贯彻落实了吉林省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这些企业的孵化,为在吉林省乃至我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集群产生重大作用,为加速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构建区域产业结构优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吉林省大学科技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存在的问题

虽然吉林省大学科技园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国家、省、市、区等政府部门和学校、科研院所的支持,但是在建设过程中,相对于国外来讲,当前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突出的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1.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困难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科技成果具有很强的优势,但由于与国家经济建设领域发展结合不够紧密,脱离市场环境,使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不足10%,而发达国家高达50%左右。这种现状制约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国家和吉林省经济的发展。

2.项目风险投资不足

科技成果的研发、中试、产业化所需投资额的一般比率为1 10 100[7]。研发阶段主要是政府投资,产业化阶段通常由看到获利趋势的企业或投资商投资,而在中试阶段,要经历完善工艺、技术产品化、小批量产品试制等过程,所以,投入比研发阶段更多、风险更大,但科技成果中试阶段的投资主体还比较模糊,没有比较固定的机构和投资来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所以建议大学科技园承担起这部分责任,并争取相应的扶持资金,为小试成果的中试化提供条件。

(二)解决办法

1.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

进一步明确大学科技园的性质、功能、地位,理顺关系,营造利于科技园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地方政府对科技园有针对性地出台土地使用、收入分配、人才流动、税收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使科技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加强风险投资机构建设

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风险投资家不仅提供资本,还可帮助企业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咨询服务,通过直接参与管理,对项目风险和市场风险作出及时的反应,降低投资风险。可以参考国外的成熟发展经验,建立健全的风险投资体系和完善的资本市场对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总之,随着吉林省相关政策的出台和扶持力度的加大,省内大学科技园通过科技驱动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必将会为吉林省的经济和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庞诗,何晋秋.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07,12(12):35-38.

[2] 胡巍.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与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9.

[3] 申建华.现阶段大学科技园的基本价值体现[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4):21-23.

[4] 科技部.关于发布2011年度国家大学科技园评价结果的通知(国科发高[2012]118号)[EB/OL].http://www.most.gov.cn/tztg/201203/t20120331_93493.htm,2012-3-31.

[5] 王大伟,葛继平.大学科技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78-80.

[6] 傅利斌,李玉娜.世界大学科技园发展回顾与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9(22):182-185.

[7] 杨平.“官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2):79-83.

猜你喜欢

科技园科技成果吉林省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图书馆”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迈向“两聚一高”——苏州国际科技园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
浦江高科技园信息化建设探讨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