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涵式发展趋势下高职院校德育生态实践路径研究

2014-08-15黄妍妍张显栋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道德育人

黄妍妍,张显栋,石 亮

(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吃苦,上手快,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根据“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需要进一步创新学生工作模式。伴随着教育生态化时代的到来,德育生态化为高职院校德育实践开启了新的研究视角。

一、对“德育生态”的基本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所谓德育生态是指把德育和环境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借助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理论观点,运用教育生态学和生态学的原理及方法[1],遵循人的道德品质养成规律,创造出适合学生个体生命发展并促进学生道德品质自然生成的有活力的德育。

德育生态是一种让德育更加符合自然属性,按照客观规律,进一步激发主体内在因素,密切与环境的相互联系,进而促进“生态型”体系的均衡发展。它重视的是改进德育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关注的是增强德育的实际效果,其目的是构造一个和谐、快乐、自然的德育生态环境,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自然生成。

德育生态的主要内涵是:德育是具有生态性功能的教育系统,德育的生态环境必须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自然生成和自动提升。德育生态的环境建构与其生态功能的发挥,必须遵循与符合学生主体道德品质生成规律,满足并能反映学生道德生长的内在心理需求[1]。

二、构建高职院校德育生态的必要性

(一)德育生态是一种全新的德育观

1.它强调德育生态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

德育生态是以生态系统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通过教育者、教育措施和受教育者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这个动态的、开放的生态系统不断与外界生态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高校德育必须首先遵循自然规律,运用生态性思维来谋划德育的策略,让学生生态式的自主育德,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自然养成。

2.它强调内外部环境对德育生态的影响作用

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成功与否,不但与德育工作本身有关,往往还和德育的内外部环境相关,通常德育生态环境都会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对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发展产生影响。德育生态环境是一个无言的“教育者”,是学生的思想发展过程和德育活动必要的“参与者”。所以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要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让德育环境有利于学生个体成长,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健康、高度和谐的人。

3.它强调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独立的主体地位

学生既是德育工作的对象,也是德育活动的主体。德育主体就是在德育活动中进行着德育认识与实践活动的人,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是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力量。教师的教育引导的根本落脚点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发展、自主建构、自我教育,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坚持主体育德。

(二)德育生态符合道德养成发展规律

人的道德养成是一个点滴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人的道德修养要遵循由易到难、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顺序,在点滴积累中不断完善自己。同时,人的道德修养是一个自主修养、追求完善的过程。“我的道德我作主”。树立德育生态理念,有助于人们按照道德养成发展规律的要求去选择德育手段,重视个体在道德实践中的理性思考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德育生态是德育工作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工作只是一味地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道德灌输的对象,对其进行道德价值观的传授和灌输,教师在此过程中不仅扮演了学术权威而且还扮演着道德权威的双重身份,这种使德育片面化倾向突出,造成知行脱节,扼杀了学生道德生态发展的生机。德育生态理念的提出正是对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生态失衡反思的结果,同时也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开创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三、内涵式发展趋势下高职院校德育生态的实践路径选择

通过以上对德育生态的分析论述,可以得出实现德育生态实践的路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环境构建和育人实践。

(一)德育生态之环境构建的路径选择

环境是育人的隐性课堂,要充分发挥外在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校德育生态的环境氛围。德育生态环境应当包括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有影响的所有内外因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等。所以,高校德育生态环境可以分为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

1.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健康向上的现实环境

优化学校生态环境,营造良好德育氛围。高校德育环境既包括硬件条件,如实施德育所必需的基地、场所、设备及教育手段等,还包括高校的软件条件,如校园文化、校风等[2]。学校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部分。构建高校德育生态环境,我们首先要重视校园自然环境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激发他们爱护和保护环境的行为。建设一批自然生态景观,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学校人文环境是与其文化底蕴紧密相关,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培育和提升大学精神,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景观,以环境文化为依托,充分展示和发展大学品位。

在环境育人思想的指导下,无论自然环境或人文环境,都应该以学生现有的道德水平为基础,通过高质量生态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出适合学生发展的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处处体现出强烈的环境道德韵味,推进学生环境道德的内化,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生态发展。

优化社会生态环境,实现社会整体素质提高。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复杂性和开放性使得社会环境对高校德育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有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措施、主流社会的道德文明程度和社会价值导向与多样价值取向等。构建高校德育生态的社会环境,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强化环境意识,重视社会环境对高校德育过程的影响,面对社会复杂环境在思想上做出正确选择和育人行动上做出及时调节,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道德实践活动,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优化社会环境,以利于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3]。

优化家庭生态环境,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在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风、家长的自身修养和思想品德观念对子女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家庭的德育教育。构建高校德育生态的家庭环境,首先要求家长能够重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同时家长要具备正确的家庭道德教育观,为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一个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

2.加强虚拟环境(即网络环境)建设,让网络更好地为高校德育工作服务

网络环境作为一种新德育工作的环境,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网络环境以其开放性、多元性、虚拟性等特点,对大学生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构建高校德育生态环境,在客观上要构建一种“虚拟真实”,在主观上要构建一种“虚拟自我”,使德育变成一种全方位的、开放的渗透模式。同时需要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法制建设和网络道德教育,净化网络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既宽松和谐又稳定健康的网络环境,提高网络环境下德育生态工作的实效。

(二)德育生态之实践育人路径的选择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既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也是内涵式发展的目标。从总体上、从长远上看,我们应当树立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实现德育生态的整合互动。

1.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增强高职院校德育生态实践育人的实效性和高效性

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启动“全员育人”新活力,树立“全员参与”的大德育观,形成德育生态实践育人的协同联动育人机制;探索“全过程育人”新思路,将“三讲(讲诚信、讲礼仪、讲感恩)三心”(对国家人民尽忠心、对父母长辈尽孝心、对同学同事尽爱心)教育贯穿德育全过程,推动德育生态实践育人中内化德育知识转化为自觉德育行为;寻求“全方位育人”的新途径,通过“四个平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平台、学生行为规范制度平台、学生实践教育平台,文化活动素质拓展平台)和“六进工程”(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多元进网络、深入进社团、全面进宿舍),实现德育生态实践育人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构建一个和谐良性发展的学校德育生态系统。

2.典范引领和系统解困相结合,进一步体现高职院校德育生态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该路径既能发挥学校全面保障作用,又能调动学生自我激励功能,体现高校德育生态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典范引领”要求树立“用学生身边事带动身边人”的工作理念,注重在学生中发掘典型、选树典型、宣传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系统解困”主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存在着“五困”(即思想困惑、经济困窘、心理困扰、学习困难和就业困境)的问题,在德育生态实践工作中,建立以下工作机制,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一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在学生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二是建立“奖、贷、助、补、减”机制,完善“资助”和“育人”体系,尽量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三是积极建立“三早”(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落实心理健康“四级”(寝室心理联络员→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辅导员)干预网络,缓解学生的心理困扰。四是完善帮扶、约束、激励机制,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五是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形成了校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齐抓共管的全员就业模式,建立“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的就业工作机制,解决学生的就业困难。

3.利用项目驱动和自主实践相结合,调动广大师生开展德育生态实践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该路径通过大学生就业创业和科技创新等专题项目的驱动,努力打造两大互动平台,即“大学生科技共享平台”和“大学生创业交流平台”。既重视高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推动,提升德育工作的张力,又注重学生个体的创新,进而调动广大师生开展德育生态实践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校内活动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实现高校德育生态实践育人的专业性和开放性

该路径通过校内的文化活动和校外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专项调研等活动的有效开展,做到校内与校外的无缝对接;使学校发挥在德育生态实践育人的主导作用,社会发挥其在德育生态实践育人中的潜在功能;实现“育人三境界”:一是与己为乐,要让自己快乐,要塑造健全的人格;二是与人为乐,要让身边的人快乐,要乐于助人、心胸宽广;三是与众为乐,让广大人民群众快乐,要乐于奉献。

总之,德育生态既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全新的工作理念,又是德育工作的一个全新的模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个人本化的过程。我们要遵循道德生态发展的要求,尊重学生独立自主的主体地位,支持学生自由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使德育更好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服务,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服务,为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服务。

[1]刘运喜.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辨析[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3):80 -81.

[2]康齐力,董永祥.影响高校德育软环境的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127 -128.

[3]魏银立.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成因与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7):76-79.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道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