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设置原则和操作规范探讨
2014-08-15于珊珊
于珊珊
(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吉林市 132000)
一、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课程背景
近代以来,世界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一个是生产的分工与协作的展开,它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强有力地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人类的生活面貌藉此得到了全面更新,中世纪的草房、马车、土路变成了如今的摩天大厦、高铁、信息高速公路;另一个事件是市场经济的一统天下,市场经济以其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把世界上每一个企业和劳动者的现有能力及潜能充分调动起来,使其自觉地投身到这场不知终点在何处的严酷竞赛中,竞赛的范围在向全世界扩展,从世界的无数繁华都市扩展到遥远的穷乡僻壤,经济的这种席卷全球的扩展被称为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脱离经济全球化就将被现代抛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和地区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交流的内容日益丰富独到,经济全球化的这种态势,必然对当下的国际交流能力——英语运用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中国及时地把握了这一时代要求。早在2004年,我国教育管理部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对大学的英语教学提出了要充分体现个性化发展的要求,要全面照顾到英语基础不同的学生学习能力,努力做到使起点较低的学生跟得上,也要使基础好的学生有实现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同时,也强调了英语选修课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各高校响应这一要求,纷纷开设英语选修课。 2007年7月教育部对《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进行了修订,修订的课程要求强调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最大限度地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课程性质上进一步明确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它同时兼有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功能,即工具性和人文性并存。
在高校开设英语选修课是教育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高校英语教学适合社会需要的必然结果。从目前形势看,以传授语言基本能力为教学目标的大学英语必修课程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对英语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无法适应大学生对课程多元化设置能够满足个人文化素质提升的希求,当然也无法实现语言教学更好地为专业需求服务的现实需要。开设英语选修课可以弥补大学英语必修课的这些局限,因为英语选修课在英语知识和能力的扩展上不设边界,只要师资力所能及,它就可以跟着时代对国际交流的需求走。正是由于英语选修课具有适应时代要求的特性,才使得这一新鲜做法应运而生,在中国教育界取得了上下共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英语选修课也才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在中国的大学里发芽生长。
二、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原则
由于各高校的专业方向和教学资源特点都会有所不同,因此高校的英语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在内容上也会有所不同,但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它们会有一些共性原则[1],择其要者,应该是:
1.因才施教原则
因才施教是最经济的教学原则,无论对学生的精力还是对教学资源都可以实现优化组合和高效利用。在英语选修课方面如何贯彻因才施教原则呢?学生的英语水平肯定是参差不齐的,要因才施教,就要切实掌握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其做法可以在学生入学时安排英语水平摸底测试,考核难度可以与四级英语水平测试相当,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确定学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安排,然后编排不同的学习班组,努力使不同班组授课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基础能力相衔接,不同班组在不同的起点上起步。可以考虑通过入学英语水平考试的同学免修英语必修课,直接获得必修课学分,并开始进行选修课的课程学习。未通过水平测试的同学先进行必修课的学习,修满必修课的学分后,再进行必修课学习。这种因成绩制宜的考量和安排是实事求是的,是建立在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之上的提高路径,因而具有现实可行性。
2.持续性原则
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毕竟是汉语,所以国内的学生英语学习没有相应的英语交流环境,保持英语学习的持续性和口语会话的条件性是创设相对适宜于学生学习英语环境的必要措施。连续性原则要求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阶段,英语一直不间断的连续进行,或进行必修课学习或进行选修课的学习,或兼而学之,使英语课程在大学本科的8个学期均有分布。大致课程线索应该是:英语基础课——英语技能课——英语文化课——英语专业课,这样英语学习便在循序渐进性中保持了持续性,有益于学生在不断积累和不断进步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做到稳中求进,也有利于学校和教师在不间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准。
2.与本校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高校众多,各地区的区域条件也不尽相同,从而各校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英语基础也必定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不会有统一的固定模式,只能让各高校结合本校师资和学生的水平,制定出科学的符合本校特点的个性化选修课,并注意在开设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和不断调试,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选修课逐步成熟完善,选修课体系逐步科学。其他院校的经验当然可以借鉴,但本校师生的实际才是依据和立足点。
3.纵横开掘相结合的原则
纵向是指课程设置的纵深程度,横向是指课程设置的广延程度。换句话说,纵向是指可开设相同课型但不同难度的课程,即同一课程有初级、中级和高级内容之分,如初级写作、中级写作和高级写作。横向是指同时开设不同课型的课程,如语言技能类、文化类、专业类英语。在课程设置上纵向和横向相结合,旨在将所开设的英语课程做到能力可及的最大化,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4.专业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般而言,语言技能课不能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所以,所开设的选修课应该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要了解专业知识及其最新进展,以此为内容安排英语选修课,使英语成为他们专业深入学习的推助剂。也要注重实用性原则,如外贸函电、国际旅游英语即属于实用性较强的选修课。实用性原则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首先进行调研,在了解市场的需求后开设一些便于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实用性课程。
三、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的操作规范
现实中,很多高校的英语选修课开设的比较随意,其做法是:一般由教师向教务管理部门提交一个开课申请,开课申请中对所要开设课程的设计都只是申报课程老师的思考和设计,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个人意志性,但只要通过了教务部门的审批,课程就可以编入课表了。编入课表的选修课是固定的,学生的选择是志愿的。但是这样被同学们选定的选修课在上了一个学期后,往往会出现课程效果不理想或是选课学生过多的问题,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下个学期这门选修课就可能会被学校叫停,叫停之际,会有另一些老师申报的选修课被学校列入教学计划,换了老师又换了课程内容的选修课,给学生造成的是上一个学期学习的断续,造成学生精力和教学资源的浪费[2]。为了能够保证选修课的质量,规范的操作应该是:
首先要做好开课的准备。开课的准备工作包括:
(1)相关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社会需求情况,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对哪类英语技能需求强烈,需求的规模和质量要求怎样。然后是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选修课比较感兴趣。最后是师资能力,了解教师是否胜任预想开设课程的教学。权衡了这些条件,所开的课程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
(2)选修课教师的培训与准备。选修课程的设置是近几年的新生事物,英语教师多年的教学局限于语言技能课程,对于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比较生疏,因而需要相关的培训和准备,对培训或个别准备的效果要有必要的考核,通过了才可以提交开课申请。这样的做法要形成制度和机制,以制度和机制避免随意性。
(3)选修课的审批与宣传。对于选修课的开设,教务部门要严格把关。首先要求任课教师提出申请,然后组织专家和同行教师论证该选修课是否有开设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对于拟开设的选修课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宣传,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根据个人的爱好来选课。这样的开课准备工作的责任是主要有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承担的,当然也可有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组织有承担选修课责任的教师来有目的的进行,这样的课前准备可避免由老师个体申报选修课程的盲目性,增加要开设课程的实效性。
其次是规范选修课的管理。加强对选修课的管理已成为当今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相关规定从国家到教育部到地方教育管理部门都发布了明确的规定。各高校的英语选修课的管理必选遵循规定的内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将选修课的开设切实规范起来,其中,以下三个环节的规范管理必须到位:
(1)对课程质量的监控。教务部门应该不定期听课,同时组织专家和教师听课,督促和帮助任课教师把握好课程质量。不要因为是选修课,不是基础课而放松或忽视对这类课程的管理,也不要过于偏听偏信任课教师对于开课情况的汇报,要通过调查研究掌握所有选修课的开设情况,把握其授课质量。
(2)教学秩序的监控。教务管理部门要掌握上课学生的出席情况、听课态度、考核情况,避免课程流于形式的问题存在,不足之处要通过适当措施补救。选修课一旦开设,就要尽量保持其在一定时间内的稳定,不要轻言叫停,要通过默写方面的改进和调适来完善和提高其教学效果。
(3)对选修课课程内容的适时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选修课的课型和内容应随着社会需求的改变而做相应调整,市场需求是调整的导向。尤其是第一轮的实践之后,教务主管部门要认真调研和评估,取舍相关的选修课课程。这样才能使课程逐步成熟,形成优质的选修课程体系。
[1]沈燕琼.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设置与管理初探[J].教育探索,2008,(11):53-54.
[2]刘雅弘.关于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几点思考[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增刊):512-513.
[3]覃新宇.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程设置[J].教育与职业,2010,(24):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