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教育教学探究
2014-08-15郑斌
郑 斌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近年来,随着社会中来自于各方面的竞争和压力,给在校学生们的心理形成巨大的冲击力,使得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人的成功不但与智力因素有关系,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最终成功的关键性因素。由此可见,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很可能就是塑造学生具有优良思想品德和良好智力发展以及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作和先决条件。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其健康的心理应该和健康的身体一样,都是其成功的重要基础。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暴露出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从而导致了很多不堪设想的凶杀、轻生等事件的发生,促使高校更应该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心理学的定义,健康心理的标准应该是具有健康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谐的协调性以及较强的适应性能力。所以,我们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教育教学就应该新的标准为目标来开展我们的工作。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高职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占有重要地位的教育形式,其学生来源主要是高中或中专毕业生,也不乏小部分的社会青年。因此,学生们大致都在18~20岁左右,而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思想比较活泼,个性比较突出,进取心和自尊心也较强,是一个比较精力旺盛、情感丰富和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的群体。但是,在他们当中,心理期正是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时期,稳定的人格还未正式形成,因此,心理问题时有发生。这些心理问题概括如下:
第一,自我意识问题。我国的高校正处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所以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们在心理上易于受到冲击和影响,特别当面对社会竞争机制和就业压力时,高职学生们更是如此。由于教育不到位和自身认识不足,这些高职学生们没有对于这种社会变革足够认识,使得其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也有了偏差,因而,他们易于出现缺乏自信心的问题。
第二,学业及专业认识问题。有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之所以选择高职学校是因为没能考上本科高校,所以,他们常常会有失落感,所以学习兴趣不高,有时甚至是“破罐子破摔”型的态度。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在填报高志愿时,没有选中自己喜欢的专业或者是自己不够该专业的要求,因而,在当他们被录取到校后,认为实际情况与自己当初的想法完全不同,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甚至是对于自己今后的就业充满了担忧。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因素,很多高职学生在心理上形成而来很大的压力,所以会在学习期间充满了不利的情绪,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在校学习状况好态度。
第三,人际交往问题。进入大学后,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专业课程等等,这一切都是与他们以往所接触的完全不同。以师生关系为例,在中学阶段,他们被当成是小孩子,老师们会给与他们如同父母一般的呵护;而现在,他们是大学生了,老师更多情况下是把他们当成是成年人来教育,因此,他们会在心理上形成落差。再以同学为例,以前在中学时,大部分学生是来自于同一地区或同一民族的,大家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但是,到了大学阶段,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于不同地域或是不同民族的,他们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就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很多摩擦和矛盾,也会使得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因而,他们会在协调相处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一旦处理不好就会使同学之间的气氛紧张,从而产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压力。根据调查,人际关系紧张或是人际关系不协调是目前高职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第四,情感问题。如前所述,进入高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大部分是处于18至20岁的青年人,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爱情”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大学校园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年轻的恋人在大学校园中也是比比皆是的。但是,由于他们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经验和阅历都还很是不足,所以,在感情问题上往往缺少严肃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有很多失恋的大学生会出现极度情绪低落,甚至痛不欲生的情况的出现,这就是最容易产生心理困扰的心理原因之一,它会严重影响到高职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
第五,网络问题。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广泛应用,高职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尝到了网络的甜头,它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们信息资源共享、自由交流的需要。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网络对高职学生产生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网络上不良的信息和内容会通过不良的途径来严重腐蚀青年学生的思想和心灵,那些虚假的、反动的、色情的、暴力的、庸俗的等等不良信息会对于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也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此外,有的学生甚至从网上直接下裁一些内容来剽窃,严重影响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学习的态度。
可见,高职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问题还是具有多面性的,所以,笔者认为,针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教学十分必要。高职学校作为教育教学领域,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所以,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在高职学生健康心理教育教学方面多下功夫,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措施。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高职学生心理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出以下一些建设性意见。
第一,教师要提高认识和转变观念,这是搞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以前,我们总是认为,高职学生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搞好专业学习,而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有很大偏差,只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要提高认识和转变观念,从认识上首先改变,即:要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绝不能替代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前者是针对学生的政治性教育教学,要使学生们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热爱社会主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而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所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行为规范是目的。通过化解学生心灵上的不快以及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来促进其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塑造和形成。为此,我们作为高职教师,就应该共同努力来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这是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任务。高职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是针对一部分学生,而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高职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应该只是几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事情,而应该是全体教职工的职责。教师们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自己平时的专业教育教学融为一体,激发学生们的心理潜能,缓解和减轻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压力,使得学生们在校园中的诸如自卑等不利情绪降到最低。此外,教师的带头示范性作用也是不容小视的,这是学生们保持良好心理状况的重要环节之一。
第二,在高职学校中积极组建专门机构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搞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途径。为了使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更好的落实,必须重视组织机构和活动的建设,切实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列入学校发展建设的首位,组织富有心理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们组成专门的机构并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来切实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展开,这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和重要途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有一支思想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工作队伍,所以一定要定期培训教师,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样,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种先进理论和专业知识。
第三,在进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方法得当、措施有力,这样才能切实搞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学生课程计划之中,并通过设立必修或选修课程来使学生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给予相应的考核和学分制管理是学校实施正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其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其它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等教育一起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相互促进和互相进步的作用,实现学生们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2)可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来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益补充。通过定期定时接待学生的心理咨询和主动“走出去”的方式来倾听学生的烦恼和心理问题,及时掌握他们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措施,采取耐心的疏导和教育来帮助他们深挖心理问题的思想根源,化解他们的心理障碍,使得他们切实感觉到咨询老师就是他们的朋友,他们可以随心吐露心中不快,来缓解自己的心理上的问题。(3)可以定期组织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集中疏导式教育,这就更具有针对性。需要注意的是,在举行讲座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来进行分析和回答,使讲座更具参与性,这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可以通过校园中的各种宣传媒体来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例如校内广播、校园网络、校报校刊等都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和健康的校园氛围的手段。(5)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可以通过诸如演讲、角色扮演、集体讨论等形式的活动来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这些都是促使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6)专业的心理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做好学生心理状况的记录,这是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此外,教师也要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这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学校与家长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能必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1]潘金云.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
[2]张紫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4,(19).
[3]赵逸群.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