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必须处理三对关系

2014-08-15王传玲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基本原理现实马克思主义

王传玲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9;2.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关键在于实现如何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其目的是让学生吃透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理论内涵以及熟练灵活运用基本观点。这一过程的实现绝不是以教材教教材,照本宣科所能达到的,而是深入挖掘教材,熟练驾驭教材,精心钻研教材,实现教材与教学的对接过程。笔者认为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在理顺三对关系上下功夫。

一、正视理论与现实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理论内容与现实发展的联系,即理论与现实的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这一理论的开始就明确定位了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准则。正如马克思所探究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过程,必须按照其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历史地进行选择一样,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解读也应放在历史的框架和视域内才能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内在意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完全以教材的结论或观点照本宣科地教条加以教授和讲解,教条化地贴标签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就会呈现出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站在、而是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了,势必会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应有旨意。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有把具体的理论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才能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威信,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对社会的现实问题做出重大的理论回答。因此,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现实进行。例如,讲到马克思论述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的理论,可结合当前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经济危机的具体实例展开讲解,增强其可信服度及理论的正确性。讲述马克思“两个必然”结论时,不仅从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的视角讲授,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150多年前马克思如何从生态危机来论证两个必然结论的,应是理论结合现实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思想与现实结合的产物,在以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都是与新的现实与实践的结合,是实践之树的奇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的结合是个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正是因为此,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教学中,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抽象理论、普遍真理的学习,理论必须走向现实而体现其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重大理论问题、在现实中寻找理论的契合点,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发展。因此,在社会现实的发展中把握教材中的普遍理论是永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是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与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的情况。”[1](P26-27)因此,教材体系中的理论内容需要社会现实的导入才能得以丰富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涉社会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了解现实、把握现实,才能给理论创新提供发展的空间。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理论和文本的研究,必须走向现实唯有如此,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更深刻地领悟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质内涵;三是把握与时俱进的先进性特征,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握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在1872年德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到:《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P248)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随着其据以产生的具体情况的变化,将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固定不变的僵化教条和结论,而是一种方法。它以解放思想、实事求事作为其理论精髓来实现其创新和发展,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视角延续其理论创新,而不是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有或固有观点来阐释,不是仅拘泥于固有的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这一方面的体现,例如,在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得出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的正确论点,后来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帝国主义时期,这一正确理论被列宁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点所发展,这正是结合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和时代的需要所做出的正确判断,列宁就是继承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和精髓。这一结论的创新恰恰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先进性特征的重要体现,这正体现了理论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而现实也恰恰需要超越其上的理论为指导。再比如,按照马克思所理解的共产党的涵义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代表,但在当前的社会发展现实中,随着斗争及阶级形式的变化,按原有对无产阶级的理解,无产阶级的范围及数量在不断减少,共产党代表的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的表述如何讲得通以及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如何解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如果拘泥于马克思原有的固定结论,就不会找到正确的答案和解释。必须要在发展的理论中寻求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伟大产物。因此,与时俱进为更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理论条件。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俱进的有力说明,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和有效性是其与时俱进特征的根本保障,因此其具有先进性,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命有限,他们的著作是特定时空的经典文本,但是他们的生命价值和思想超越了自己的时代,[3](P35)他们著作中包含的真理超越了特定的时空,在时代发展的思想天空中散发着熠熠光辉。与时俱进也正是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最有力驳斥。依此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不可战胜的,其根本原因是它不提供所有问题的现成答案,而在于它提供寻找答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这是它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核心原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理论体系,它永远处在时代发展和现实世界敞开的历史情境中,实践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它理论的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一问题,把文本研究与时代变化和新的实际结合起来,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和当前人们发展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在现实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刻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价值之上的当代价值,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二、把握马克思主义原理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大部分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是完全同一的吗?回答是否定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产生,但又必须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是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在这三大组成部分的基础上反映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4](P54)是在这三大组成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理论精华。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具有主导性、凝炼性。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中,如果我们刻意地按照章节去进行这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划分,依然清晰可见其界限。但在现有教材改革的体系中,更能深刻地把握到这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整体性,现有的教材体系并不是对三大组成部分的分立阐述,而是突出了以实践为核心范畴的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式,以关系为出发点,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解释原则,是由实践、主体、价值、历史、选择等基本范畴构成的研究客观世界的发展、人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成为一个整合的体系,其基本原理在人类社会中得到了理论的展开和实际的运用,从而实现了以人的主体性为存在前提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存在论、真理论和价值论的统一。其次要把握三个组成部分之间一以贯之的整体性尺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中一以贯之的理论具有高度的整合性,在现有教材体系的编写中突出体现了这一思路,改变了过去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分科现象,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特征。

如何把这种整体性的构建转化为教学过程,需要具体分析教材是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特征的。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主要在教材的绪论的第三部分有所体现,分别从四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第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方面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方面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理论品质;第四方面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四个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的整体概括和综合,阐明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目标的探究和实现是人类通过实践的过程以正确的方式和原则来处理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其中是对这一核心社会理念的科学论证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内容。这一科学论证又是在教材体系中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发展、人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来予以体现的,很明显这一论证的理论体系中蕴涵着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但又不仅限于此。这四个方面的统一打破了传统学科划分的界限,特别是打破了“三个组成”的理论模式,作为独立学科而存在,打破传统学科划分的束缚,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以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构建一个独立的并作为整体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5](P10)从中归纳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6](P742-743)在教学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做出正确的分疏,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只有真正领会到这种一以贯之的整体性特征,提炼出高度抽象的理论特质,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

三、澄清课程与学科的关系

要想把教材内容很好地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还要注意理顺课程与学科之间的关系。如果就教材讲教材,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使学生感觉课堂内容枯燥和缺乏意义,没有整体的框架和体系意识,这是我们以往单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门课程常出现的状况。从这一方面来说,我们还经常把这门课程作为政治理论的宣讲,仅仅是意识形态的体现,没有其自身的实质内容和科学研究,因此,往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容易化、简单化、低级化。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学科来建设,就意味着这不单单是教材内容的具体体现,它是一个整合的体系和理论系统,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内涵。

在学科的概念和意识层面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至少应包括四个层面的研究:首先是对马克思经典著作、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及理论体系的研究;其次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的研究;再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还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现实的研究,这一学科体系的建立,无疑在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术性价值,使学术性和意识形态性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这就需要理顺课程与学科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政治立场,也要让学生领会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有其精深和广泛的研究内容,也就是要把学术性和意识形态性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体系中,这是理顺课程与学科关系的重要旨意。

理顺课程与学科之间的关系,必须真正把握改革后的教科书体系的逻辑理路和教科书改革的历史沿革。现行的教科书体系可以概括为以实践为核心范畴,以多样性为其根本特征,体现了实践、主体、价值、历史和选择等基本范畴的实践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这一体系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人与世界关系展开丰富内容的深刻解读,突出了人主体能动性的选择及主体的地位与价值,更加凸显了在认知关系的基础上展开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要求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为实质内容对于“历史”范畴形成深入的理解,解决了人在历史中是如何生成的,人在历史中是如何选择的,历史评价与历史活动的标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与趋势等具体问题,对深入理解人类社会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构架。对实践范畴的深入解读,把实践理解为人对世界的否定性的统一关系从而形成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突出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这一体系过程中体现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内涵。而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教科书体系是以“物质”为核心范畴,着重阐述了物质与意识的对立性,突出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这一历史脉络和逻辑理路的深刻领会就是在学科的意识和层面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意蕴,从而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丰富内涵。

[1]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

[4]张雷声.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学科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6).

[5]寇清杰.整体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现实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UPS电源的基本原理与维护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