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现实性维度探究①

2014-08-15金芳妃官茂元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现实道路特色

金芳妃,官茂元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1]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奋斗历史就是不断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党在历经革命、发展、改革所总结宝贵的执政规律和社会发展进步规律。“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马克思主义坚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客观现实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足点和实践出发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科学的理论体系能够实现能动的改造客观实践,成为人类实践的有力武器,其实践基础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现实、反映现实、以现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是科学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的内在合理性,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之上的,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科学的的现实性与逻辑合理性。

一、马克思主义客观现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撑

哲学语境下的现实范畴,指现实性的客观条件总和,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受制于人们所处的时空条件。现实性强调一切从现有的实际条件与经验总结出发,把握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实性条件,适时促进事物的发展。“我们说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现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3](P113)坚持从严格的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主义的理论精髓。从已有的理论出发,对现实予以构建,遵循着两条不同的思想认识路线。一是从僵化、呆板原则出发,二是从现实、时空事实出发。这就是主观主义与实事求是思想认识路线的事实对立。马克思主义坚持严格的科学实践观,马克思在理论科学的研究中严格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与理论建构在辩证与现实实践观的基础上,“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4](P288)缺乏客观的现实依据,脱离客观实践的基础,理论就无法科学的指导和服务于现实。因此,“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5](P374)所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演绎。

中国特色就是立足于中国的现实事实,尊重中国传统与历史,探寻符合中国自身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是以事实,而不是以可能性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者只能以经过严格证明和确凿证明的事实作为自己的政策的前提。”[6](P477)正因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严格的遵循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立足中国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具备了强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鲜明的实践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重大的理论创新和思想路线。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7](P801)因而,必须从中国特有的现实实际出发探寻理论创新,寻求和坚持符合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道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演进路线有自己的特点,区别于外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道路模式。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需要从中国社会所处历史阶段和现阶段的主要发展矛盾和改革开放的现实出发,立足我国实际,在打破发展教条的束缚,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性发展之路。正如邓小平说言:“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8](P118)

二、历史语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必然性

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洗礼和社会主义改造,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怎样建设符合中国历史与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无章可循。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以后正反两面的历史经验中必然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执政智慧的结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初步探讨

“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9]胡锦涛同志的报告指明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集体,智慧的探讨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演进与发展奠定了逻辑前提。在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了《论十大关系》,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种种弊端,指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积极调动一切因素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的重要思想。因此,“《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尝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10]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后,针对赫鲁晓夫的报告,毛泽东提出了“以苏为鉴”认为中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是中国目前的国情,需要“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11]此后不久,毛泽东在会见拉美国家的共产党代表时强调:有一点要跟大家说清楚,就是中国的经验只能提供作为参考,照抄则不可。各国应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决定方针、政策,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特点结合起来。任何外国的经验,只能作参考,不能当作教条。一定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的具体情况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12]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的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讨与思考,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前提。虽然,60年代发起的“文化大革命”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探索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面临危机。但是,毛泽东思想和前期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创立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确立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史性的转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征程。关于真理问题标准的讨论,重新确立了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团结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新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1978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过去作了系统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从此,我们又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的事业。”[8](P269)表明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深刻地认识和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反经验,明确了社会主义应该做什么和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的主要部分。

1982 年在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宣言。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8](P3)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构想,邓小平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通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的目前最大的实际就是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行改革开放。同时,邓小平还一再强调,无论是革命、建设,都要注重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的模式,社会主义建设不可能取得成功。

邓小平同志在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第一次鲜明的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性地指出了中国社会建设的新道路与新模式。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二大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经验与成就,对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首次进行了科学概括,“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道路的基本框架。”[8](P5)至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普遍共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也因此稳步的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建设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美国学者发表了“历史终结”的言论,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全面取代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将退出历史舞台。在国内,对社会主义制度环境下要不要发展和推进市场经济争论不休。在此背景下,191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0]这一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扫清了道路,为持续而深入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的全面发展推进扫清了障碍。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全会确立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主题,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纳入了邓小平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实践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三、现实国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

现实性是现实条件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性包含了事务内在根据和合乎必然性,其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依据和发展规律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道路是立足现实的规律选择,符合中国的历史国情和执政党党情。

(一)中国国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以现实国情为基础,邓小平深刻的指出,中国目前最大的国情就是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各项事业还不完备。因此,社会主义道路的推进和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事实求是,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总体而完全的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赖以推进的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最重要最核心的原因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出发,是从中国的历史发展出发,而不是从抽象推理出发。总结中国的现实国情,首先要科学的认识中国的历史发展经验,从而深刻把握中国实际。邓小平曾明确地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13](P373)。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从这一点来看,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实践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其次,要认识发展的深层次的科学含义,中国的国情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现实的情况和所处阶段总是在变动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建设与方针,必须立足于发展变动的现实,不断的总结社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新特征和新方面的不同表现。对不同阶段的矛盾焦点和演变规律进行把握分析,创造条件,事实求是的解决矛盾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具有科学的现实性和实践性,最关键的就是科学的立足于中国现实,客观的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和客观环境。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现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中华民族历史性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者和开辟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事实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赖以发展和推进的前提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保持活力和正确的方向。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我们的目标,是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中国充分体现出来。”[13](P284)坚持党的领导,才能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党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营造团结稳定的发展环境与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复杂和艰苦的历史环境中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种种困境,对于困难的解决需要党的坚强领导,通过党的作用才能协调和解决各方利益与矛盾,维护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局面。从而能够积极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现阶段,世界外部环境和中国社会国情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党面临着多方面的历史性考验,这些考验体现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国际环境和执政等诸多方面。并且呈现出长期性、复杂性与严峻性的特点。因此,作为长期执政的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大背景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因此,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在发展中不断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现实性依赖与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智慧的体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党需要清除的认识党情的变化和国情、世情的变化。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保驾护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征程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上郑重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和推进有其历史和现实的逻辑合理性,有深厚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坚持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合理因素与基本原则,又结合了我国历史实际和时代特征,具有鲜明科学性和现实的实践意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就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与发展以及各项事业的成功,我们有理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上坚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全集:第47卷[MI.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77.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8.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王瑞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渊源及其发展历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8).

[11]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1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现实道路特色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