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伊玛堪传承、保护的历史与成就
2014-08-15刘敏
刘 敏
(佳木斯大学 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伊玛堪是赫哲族的独特说唱艺术,在传承赫哲族语言、历史、信仰、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是赫哲族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和活态史诗,具有重要的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语言学、民间文学等多学科的学术研究价值。因此,在近一个世纪里不仅有赫哲族传承人胸怀民族重任,代代口耳相传伊玛堪;更吸引无数专家、学者为传承、保护伊玛堪笔耕不辍,著述刊文。回顾赫哲族伊玛堪的传承史,肯定在其传承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正确对待在其传承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将有助于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与科学进行。
一、赫哲族伊玛堪采录、整理的历史与成就
赫哲族伊玛堪的采录与整理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伊玛堪采录、整理的发端阶段(20世纪30年代)
对赫哲族伊玛堪的采录、整理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0年春夏之际,民族学家凌纯声历时3个月,在松花江下游,自依兰以至抚远一带实地考察民族生活状况与社会情形。凌纯声根据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参阅了中外有关文献资料,撰成《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全书50余万字,包括东北的古代民族与赫哲族、赫哲族的文化、赫哲族的语言、赫哲族故事等4部分内容,为研究赫哲族历史文化保留了丰富翔实的资料。本书中冠以“赫哲故事”的作品10篇约30万字,其绝大部分属于伊玛堪体裁作品。这是最早用文字记录的伊玛堪作品,保留了较为原始珍贵的伊玛堪资料。
2.伊玛堪采集、整理的深入与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20世纪50年代末,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我国民族工作者和民族研究人员对我国境内的赫哲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刘忠波等学者,先后深入赫哲族聚居区八岔、街津口、四排、抚远、勤得利、敖其、苏苏屯、大屯、嘎尔当等地调查。后来根据调查资料,编写了《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和《赫哲族简史》两书。同时,采录了饶河县四排村葛长胜说唱的伊玛堪《满格木莫日根》,同江县八岔村吴进才说唱的伊玛堪《安徒莫日根》。1962年,隋书今采录了毕张氏说唱的《满格木莫日根》,卢明说唱的伊玛堪《夏留秋莫日根》。由此,伊玛堪开始受到政府与学者的关注。
3.伊玛堪采集、整理及抢救性保护与初步研究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末)
20世纪70年代末,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学者迅速恢复了对赫哲族历史文化的调查与研究。尤其是面临着赫哲语的濒于消失,能够用赫哲语说唱伊玛堪的老人越来越少的现状,1980年至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赫哲族伊玛堪抢救小组,走访饶河、抚远、同江3个县,先后多次深入到赫哲渔村,采录了四排村伊玛堪老一代歌手葛德胜说唱的《木都力莫日根》、《满斗莫日根》、《香叟莫日根》、《希尔达鲁莫日根》、《阿格弟莫日根》、《沙伦莫日根》、《吴胡萨莫日根》等7部长篇伊玛堪,八岔村伊玛堪老一代歌手吴连贵说唱的《木竹林莫日根》等伊玛堪片段,街津口村伊玛堪歌手尤树林说唱的《马尔托莫日根》长篇伊玛堪,先后发表在《黑龙江民间文学》第2集、20集、21集,为抢救伊玛堪、保护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
20世纪80年代末,文化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研究在我国受到空前的重视,尤其是有越来越多的相关人员和专家、学者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在这样一个大文化研究背景与学术研究氛围下,研究赫哲族历史文化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不仅有专职研究人员和工作者,还有省内外各学术部门、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及赫哲族人士,使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尤其是伊玛堪研究进入到专业研究与业余研究相结合的新的发展阶段。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学者发表了伊玛堪研究学术论文20余篇。1997年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选编《伊玛堪》,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4.伊玛堪采录、整理及全面保护与多学科研究阶段(21世纪初至今)
进入21世纪,国家及黑龙江省(市)各级政府部门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工作力度。黑龙江省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6年)、黑龙江伊玛堪说唱研究中心(2011年)等政府工作组织及专门研究机构。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开展赫哲族伊玛堪的挖掘、抢救、保护工作,采录了吴明新说唱的《天河莫日根》、《钓鱼玛发》,吴宝臣说唱的《木都力莫日根》,尤秀云说唱的《希特》,葛玉霞说唱的《希尔达鲁》等伊玛堪片段或短篇。
黑龙江伊玛堪研究中心正在启动伊玛堪数字化工程,将民族工作者多年采录的伊玛堪音像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搜集整理国内外伊玛堪研究资料,建立完备的伊玛堪数据库。对现有50多部、数百万字伊玛堪典籍进行系统研究,为伊玛堪的保护传承提供翔实、丰厚的资料[1]。
佳木斯、同江、饶河等地成立了伊玛堪传习所,培养年青一代的伊玛堪传承人,从而使伊玛堪传承由自发自觉的民间行为走向有序的政府行为。
综上所述,实施伊玛堪采录工程以来,对伊玛堪音像资料进行抢救性整理,建立传习基地和培训学校,出版伊玛堪作品及其相关研究论著,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赫哲族伊玛堪传承与申遗成就
1.传承人队伍建设
由于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因而伊玛堪是通过口传心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进入现代社会,随着赫哲族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流的不断加强,赫哲语使用的退化现象严重,加之旧的生产与生活习俗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伊玛堪失去了它原有特定的说唱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出现了赫哲族民间歌手老龄化、后继无人、濒于灭绝的现状。为抢救与传承“伊玛堪”,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已建立起传承人队伍,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1)老一辈传承人对伊玛堪传承的贡献
1979年,黑龙江省成立了伊玛堪抢救小组,对老一辈伊玛堪传承人葛德胜、吴连贵、尤树林、吴进才、尤金贵进行了联合采录了,留下数百万字伊玛堪说唱资料。
1980年9月中旬,葛德胜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组织的民间文学调查。他说唱了《香叟莫日根》、《满斗莫日根》、《阿哥弟莫日根》、《木都力莫日根》、《西尔达鲁莫日根》、《吴呼萨莫日根》、《沙伦莫日根》等7部作品。
(2)国家级传承人对伊玛堪传承的贡献
赫哲族现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伊玛堪代表性国家级传承人”两人——吴明新、吴宝臣。
吴明新(现居佳木斯),会说唱伊玛堪传统篇目的片段,并且自己能够创作“伊玛堪”。2005年6月 ,在中华赫哲族第七届“乌日贡”大会上,吴明新演唱自编的抗日内容题材的伊玛堪故事——《反抗》(后更名为《赫哲英雄》)。之后,她又创作了《漂亮的妹妹》、《一个神话故事》和《打猎》等唱段。2007年11月6日,他演唱的《日出一族》首次将伊玛堪带进了国家电视媒体——中央电视台,向全国人民展示了来自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2006年6月,在黑龙江省文化厅组织的全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广场演出中,吴明新表演的《伊玛堪说唱》荣获优秀表演奖。2008年12月,在首届漠河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歌舞服饰展演中,吴明新表演的《“伊玛堪”日出一族》荣获表演特别奖。吴明新现主要在佳木斯和饶河等地传习伊玛堪。
吴宝臣(现居同江),曾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文化站工作20年。他自幼年听祖父吴连贵说唱伊玛堪,耳濡目染,能说唱伊玛堪多段,如“撵鬼歌”、“祝福歌”等。吴宝臣于1992年获第三届中国艺术节荣誉奖,1998年获黑龙江省民间歌手大赛演唱奖,2001年获中国赫哲族第六届乌日贡大会伊玛堪演唱特别奖。
(3)省级传承人对伊玛堪传承的贡献
葛玉霞(现居饶河),于1977年高中毕业后开始跟着父亲葛德胜学伊玛堪,父亲去世后,葛玉霞就跟着父亲的录音带学习,现在会说唱《希尔达鲁莫日根》篇目中的十几个段子。作为伊玛堪省级传承人,她每周都要教20多个学员学习伊玛堪,希望把赫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作为省级伊玛堪传承人的尤文兰(现居佳木斯郊区敖其镇)、尤文凤和尤秀云(现居同江市街津口)定期指导年轻人说唱“伊玛堪”。
赫哲族伊玛堪传承人通过家族传承与社会传承,口头传承与书面传承,录音录像与传习所传承等多种方式,将珍贵的赫哲族伊玛堪传承下去。他们是伊玛堪传承的基础力量和重要群体。
2.成功申遗
2010年中国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申报‘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本”[2],伊玛堪成为当年中国唯一一项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2011年11月23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第六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议上,正式批准赫哲族伊玛堪进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赫哲族伊玛堪“申遗”成功,不仅为其科学保护、传承与开发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契机;而且将对赫哲族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世界,让赫哲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承下去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3.创建伊玛堪传习所,组建伊玛堪说唱文化团体
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文化厅、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佳木斯市委宣传部、佳木斯市文广新局、佳木斯郊区文广新局、同江市文广新局、同江市群众艺术馆、饶河县文广新局、饶河县群众艺术馆等政府部门,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采集、录制、开发伊玛堪。在赫哲族伊玛堪传承保护中,政府宣传、文化部门起到了积极指导和引领作用。
(1)创建伊玛堪说唱艺术班、传习所
为了保护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和传承伊玛堪说唱艺术,培养年青一代的伊玛堪传承人,2012年4月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艺术演唱、表演艺术培训班。2008年8月佳木斯市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创办伊玛堪传习所。该所聘请国家级伊玛堪传承人吴明新为主讲教师,教授赫哲语和伊玛堪篇目。传习所现已培养学员100余名,其中有50多名学员能够说唱伊玛堪片段。2009年6月,伊玛堪传习所学员在第八届“乌日贡”大会上,说唱了“日出一族”、“大顶子乌拉克”、“赫哲莫日根”等伊玛堪片段。学员白百禾说唱的伊玛堪《美丽的敖其》,获得了2010年黑龙江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汇演一等奖;2010年12月,传习所师生参加黑龙江省第一届伊玛堪比赛,获得了全省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饶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举办伊玛堪说唱艺术学习班,由伊玛堪传承人吴明新和葛玉霞主持。
(2)组建文化团体
为了能使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继承与发展,同江市先后组建了同江市赫哲族文工团(同江市民族歌舞团)、同江市赫哲族研究会、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馆、赫哲族少儿培训中心等文化团体和研究机构。“民族歌舞团多次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国家级文艺汇演并获金花奖、银花奖,并前往日本、俄罗斯等国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进行民族间文化交流。”[4]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同江市民族歌舞团上演了伊玛堪片段《希尔达鲁莫日根》、赫哲族舞蹈《月亮里的姑娘》,赢得热烈称赞,为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2年3月,佳木斯市郊区成立了赫哲族艺术团,成功举办赫哲族伊玛堪专场演出。10月19日,“艺术团创作的具有赫哲族原生态民族特色的歌舞组合《赫哲人生活比蜜甜》,作为我省选送的唯一节目,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喜迎十八大《2012中国民族民间歌舞乐盛典》边疆万里情主题晚会的演出,与边疆各民族欢聚一堂为党的十八大献礼。”[5]
三、赫哲族“伊玛堪”的科学研究成就
1.科学研究团队的形成,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近30余年的赫哲族伊玛堪研究中形成了以黑龙江学者为主要力量的科研团队。主要来自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黑龙江伊玛堪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佳木斯大学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学者们从民族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学等多学科领域对伊玛堪的多元文化内涵与价值展开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出版了一批有质量较高的专著和百余篇学术论文。
黄任远著《中国伊玛堪——赫哲绝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伊玛堪的形成、流传、采录、整理和研究的历史;简释了歌手说唱风格和技巧、作品的艺术形象和特色,伊玛堪的多元学术价值及抢救、保护、传承迫切性等问题。徐昌翰、黄任远著《赫哲族文学》(北方文艺出版社1992年),对伊玛堪的采录与整理、语义与性质、表演形式与艺术手段及多元文化结构等问题予以较全面的论述。孟慧英著《萨满英雄之歌——伊玛堪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对伊玛堪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艺术表现形式、与萨满教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黄任远著《赫哲族伊玛堪研究》,对伊玛堪反映的时代背景、流传演变、歌手、艺术形象、萨满文化及与摩苏昆比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近20多年中发表的百余篇伊玛堪学术论文,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词义与文本研究。如黄任远撰《伊玛堪名称原始意义探析》(《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年第4期),徐昌翰撰《关于“伊玛堪”一词的语义、来源及其它》(《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年第2期),黄任远、冯丽杰撰《赫哲族伊玛堪叙事结构探析》(《黑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刘晓路撰《试论“伊玛堪”中的女性形象》(《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4期)等。
综合研究。如赵秀明撰《伊玛堪与英雄史诗》(《民间文学论坛》1994年第2期),王友富撰《述论赫哲族渔猎生活——兼论赫哲族史诗〈伊玛堪〉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农业考古》2012年第6期),海凤撰《赫哲族口头流传的百科全书——“伊玛堪”》(《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年第6期),黄任远撰《〈伊玛堪〉与萨满教文化》(《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年第2期),周世伟撰《试论赫哲族伊玛堪的文化内涵》(《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2期)等。
价值研究。如都永浩撰《试论“伊玛堪”的民族学价值》(《黑龙江民族丛刊》1987年第1期),刘敏撰《伊玛堪生成发展的文化基础及其历史价值》(《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年第2期),汪丽珍撰《文化生态视野下的赫哲族伊玛堪的传承与价值》(《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等。
比较研究。如张嘉宾撰《埃文基人的“尼姆嘎堪”与赫哲人的“伊玛堪”》(《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年第1期),孟慧英撰《神歌与伊玛堪》(《民族文学研究》1995年第2期),黄任远、浮丽静撰《伊玛堪与优卡拉——中国赫哲族与日本阿伊努的民间文化比较之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3期)等。
歌手研究。如李熏风撰《史诗绝唱——记赫哲族史诗歌唱家葛德胜》(《黑龙江民族丛刊》1987年第5期),高荷红撰《赫哲族伊玛堪歌手研究》(《满语研究》2005年第2期)等。
另外,还有学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化进程、生态与人文环境、数字化保护与数据库建设等角度对伊玛堪传承与保护问题进行学术研究。
2.成功举办首届伊玛堪学术研讨会
在国际上日益强调保护多样性文化生态,注重各民族文化发展的背景下,“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赫哲族伊玛堪一跃进入国际文化视野,这标志着对它的传承、保护与研究已成为令人瞩目的世界性课题。为推动伊玛堪保护、传承与研究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黑龙江省于2011年12月成立了黑龙江伊玛堪研究中心。2012年6月14日至15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伊玛堪研究中心在哈尔滨主办了首届伊玛堪学术研讨会。与会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北京市、俄罗斯、日本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就赫哲族伊玛堪产生、传承的历史文化因素及其多元文化价值、伊玛堪表现形式和文本的双向解读、伊玛堪保护史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伊玛堪传承保护与扩大伊玛堪国际影响、伊玛堪研究队伍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下步研究设想,体现了较高的学术层次和较大的国际影响。“由此,与会学者乐观地作出如下预见:鉴于赫哲族伊玛堪与周边相邻文化的密切关联,以及伊玛堪的申遗成功和今后对伊玛堪整体保护与活态传承工作的推进,必将带动学界对于国内、国际其他民族类似艺术形式比较研究的深入,从而推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其他人口较少民族的文明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与弘扬。”[6]
总之,赫哲族伊玛堪历经了近一个世纪传承与保护历史,在赫哲族民间传承人、国内外专家学者、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及可鉴的经验,为赫哲族伊玛堪科学、持续、有效地传承、保护与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必须对伊玛堪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传承人群体基数小、受众面有限、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亟需完善、数据库建设不足、文化产业开发缺位等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并深入研讨形成对策,以促进赫哲族伊玛堪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工作的科学、持续、深入的开展。对此,笔者将在另文讨论。
[1]侯儒.黑龙江省伊玛堪研究中心简介[EB/OL].黑龙江省社科学院网,2013-05-29.
[2]陈兵,齐泓鑫,才萌.赫哲族伊玛堪成为我国2010年唯一申遗项目[EB/OL].新华网黑龙江频道,2010-06-14.
[3]李莹.赫哲族伊玛堪成功申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EB/OL].佳木斯政府公众信息网,2011-12-02.
[4]丁薛焱.赫哲歌舞的原生态传承[EB/OL].中国经济网,2013-01-11.
[5]佳木斯市文广新局.《赫哲人生活比蜜甜》献礼十八大[EB/OL].佳木斯政府公众信息网,2012-11-14.
[6]王为华,金钢.首届伊玛堪学术研讨会综述[EB/OL].黑龙江理论网,201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