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骨折
2014-08-15胡小平江苏省昆山市锦溪人民医院江苏昆山215324
胡小平 (江苏省昆山市锦溪人民医院,江苏 昆山 215324)
股骨骨折是骨科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其中常见的为股骨远端骨折,由股骨髁上骨折、髁间骨折和单髁骨折等组成[1]。当前随着我国工业与交通业的发展,高能量暴力造成股骨髁上骨折呈递增趋势,且病情复杂,并发症多,致残率高,需要进行早期治疗。常规方法多采用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但是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2]。而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具有手术创伤小、失血少、固定稳定等优点,已经成为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首选方案,其中包括顺行髓内钉和逆行交锁髓内钉两种治疗方式,均有各自的适应证[3]。笔者为此具体探讨了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9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股骨髁上骨折患者28例。纳入标准:符合股骨髁上骨折的诊断标准;均未合并有多发损伤;骨折处软组织条件良好,骨折均为闭合性;排除合并胸腹腔重要脏器损伤者和由于脑外伤不能评价功能恢复者;年龄20~80岁;知情同意。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25~78岁,平均(39.42±2.19)岁;AO分型:A型18例,B型6例,C型4例。砸伤8例,车祸伤18例,其他2例。
1.2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都给予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患者仰卧于手术台,腰-硬联合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后放置止血带,自髌骨下极至胫骨结节前方纵行切开,钻入1枚克氏针进入关节腔。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进钉点在股骨两髁中间,扩髓器扩髓,通过髓腔峡部直达股骨干上段。选择长度和直径均合适的逆行交锁髓内钉,髓内钉通过逆行旋髓腔,2枚锁定螺钉锁定股骨远端,敲击瞄准器柄部,确保骨折断端嵌合紧密,安装近端2枚锁钉螺钉。常规术后冲洗引流,术后均未使用外固定,积极主动进行伸屈膝功能锻炼与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在手术前与手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分数越高,功能越强。同时观察此时间段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关节评分对比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完成手术后切口愈合,手术前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为(78.32±4.12)分,手术后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8.23±4.10)分,术后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术前,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关节间隙变窄现象。出现1例异位骨化和1例切口感染,发病率为7.1%,对症处理后明显好转。
3 讨论
股骨髁上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好发于青壮年,多由巨大暴力造成,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股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关键在于准确复位、坚强内固定并早期关节活动,最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功能。其中髓内钉内固定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失血少,具有实现轴心固定、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4]。
在髓内钉的应用方法中,逆行交锁髓内钉的置入是经由膝关节腔进行的,可在直视下在相关部位确定入钉点并进钉,有利于防止骨折旋转或移位,不破坏骨折端血运[5]。本组资料中所有患者手术后切口顺利愈合,术后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过相关研究认为逆行交锁髓内钉的应用只有在极度屈曲关节时才与髌骨关节面接触,对伸膝装置损伤大,髌腱瘢痕愈合、术后膝关节功能变差[6]。术后出现1例异位骨化和1例切口感染,发病率为7.1%,经对症处理后明显好转。为此在预防中,术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后应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总之,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骨折有很好的应用效果,但是需要积极预防并发症。
[1] Rademakers MV,Kerkoffs GMMJ,Sierevelt IN,et al.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femur:a long term follow-up study of surgically treated patients[J].J Orthop Trauma,2004,18(2):213.
[2] 孙久强,韩树峰,杨世磊,等.逆行髓内钉与动力髁螺钉治疗成人股骨远端骨折的Meta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4,16(1):7.
[3] 张 聿.逆行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5):8.
[4] 苏国桢.逆行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3):43.
[5] 刘发平,王文春,周 敏,等.三种内固定系统固定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J].西南军医,2012,14(3):112.
[6] 王路斌,苏纪权.逆行髓内钉与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疗效比较[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