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会干部科学培养模式探析
2014-08-15白芮萌
白芮萌
(辽宁医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2)
一、高校学生会干部的现状分析
1.定位不明确,发展理念不清晰。《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章程》规定,学生会是在学校党委的领导和团委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学生群众组织,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宗旨,代表广大学生的利益。目前高校学生会往往受团委的束缚,只是协助上级机关开展活动,有令则行,无令则止,对自身的责权定位不够明确,对学生会未来的发展不够清晰。
2.活动意识上升,学习意识下降。任何一次工作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学会从工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锻炼中提高自身素质。但是很多高校学生会干部往往陷入了活动的误区,以为只有活动才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忽略了理论的学习,以致于既不能从活动的得失中积累经验,又耽误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3.功利性较强,缺乏创新意识。学生会干部应是学生优秀群体,但是不少学生会干部在工作中出现责任感不强、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功利性增强的状况。例如,有些学生会干部仅把“服务同学、锻炼自己”作为口号,工作起来更多考虑个人利益,缺乏集体观念。学生会工作是一项变中求新的工作,要求学生会干部不断探索、创新,然而很多学生会干部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没有时间思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全处于被动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4.自我表现意识强,团队协作意识差。学生会在组织活动中强调各部门间的团队意识,注重各部门的协调合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学生会干部过分崇尚自我,忽视团队协作的作用。例如,学生会各部门在组织活动的时候,缺乏沟通协调,导致活动内容和形式“撞车”,使一部分同学对学生会的工作逐渐失去了热情。
5.依赖性过强,缺乏自主性。学生会承担着策划和组织大型校园活动、维护广大学生利益、参与管理学生事务等工作。有一些学生会干部往往缺乏自主性,在学生管理及组织活动等方面盲目听从上级安排,过于依赖传统形式,不能独立自主地分析、解决问题,很少参与问题决策,逐步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使学生会的主体地位变成了附庸体。
二、高校学生会干部培养的现状分析
1.培养目标不明确。从团委到学生会干部自身都不清楚这个队伍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学生会干部在学生管理者眼中成了职能部门与学生的信息员,缺乏培养意识。学生会干部也觉得自己的工作就是团委和学生的通信桥梁,失去了其原有的使命和责任。以上情况均说明了我国高校对学生会干部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未从体制和机制上明确规定学生会干部的培养目标。
2.培养机制不完善。一是选拔机制滞后。当前大多数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程序和标准形式主义倾向过重,制度的约束作用不明显。学生干部的岗位不同,选拔的层级也应随之变化,所需的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能力也不尽相同,这在选拔标准的制定中应有所体现。但学生会干部的选拔标准一般是由团委老师或上一届学生会干部制定的。对于学生会干部的竞聘者,未能采取长期、多元化的方式考察其综合素质和能力。这种选拔机制缺乏系统性、专业性、连续性,致使部分学生会干部对工作性质缺乏了解。二是监督机制滞后。高校对学生会干部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学生会干部滥用职权的现象屡屡发生。部分学生干部私心过重,注重表面功夫,为求给领导和老师留下好印象而忽视广大同学的利益。长此以往会对学生会干部队伍的形象和威信受到影响。三是考核机制滞后。高校学生会考核缺乏层级和类别之分、考核程序不规范,直接导致考核结果的失误、奖励的不公平。这是对学生会干部队伍的健康良性发展的致命打击,完全失去了激励的目的和意义,甚至于产生严重的后果。
3.培养方式单一。目前高校对学生会干部的培养尚未形成系统化。学生会干部换届后,应对新的学生会干部进行系统的培训。但是很多高校的学生会干部上岗后只进行诸如党课团课之类的短期课程教育,课程内容枯燥无味,培训方式单一,内容游离于学生会工作的技巧和方法之外,没有将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结合,不能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动态培养,学生干部无法从中汲取更多的养分,无法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失去了培训的意义。
4.培养规划缺乏系统性。当今我国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多种规划方式培训学生干部,但是这些培训规划大都缺少系统性,更多的是零星式的培养。具体的表现为:高校团委倾向于任用成绩好、综合能力强的学生,而对于“潜力股”却起步慢的学生干部的培养重视程度还不够。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干部系统中的重要职位受重视程度高,参加团学干部培训的机会较多,次要职位的学生干部则容易被忽视,得到培训的机会较少。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会干部梯队建设不完整。
三、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模式的构建
1.确立以学生为本位的培养原则。教育之本,在于育人。这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全面体现。坚持育人为本,要明确高校教育的核心,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有效地培养人?高校学生会干部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拓展学生干部培养的路径。第一,以校园文化为载体。高校校园文化以其绚丽多彩的形式和积极昂扬的风格吸引着广大学生。学生会干部通过自己组织策划并举行多种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其策划宣传、组织沟通、协调管理等能力。实践证明,诸如寝室文化大赛、英语演讲大赛、舞蹈歌唱比赛、健美操赛等各类比赛以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迎新晚会、社团展演晚会、“天使之声”合唱团专场演出等各种晚会的成功举办,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二,以社会实践为路径。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旨在通过系统地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的各个层面,参加具体而繁杂的生产劳动,在实践过程中体会与感悟,达到接受教育、增长能力的目的。社会实践的路径是培养高校学生会干部的最有效方式。实践证明,“暑期下乡”、“寒假家访”、“走入社区”等实践活动培养和锻炼了众多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综合素质和能力过硬的优秀学生干部。
第三,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创新能力是高校学生会干部的最重要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团学工作者致力于探索系统化、规范化、多样化的课外学术创新活动形式,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等,培养学生会干部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学生会干部应该以此为契机,在实践和科技活动中努力培养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争取在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四,以网络宣传为媒介。当今社会,互联网以一种新的教育平台逐步改变着高校学生会干部的管理模式。高校学生会可建立起自己的二级网站,如学生会网站、社团联合会网站等,通过网站能够及时公布信息,拓展学生会干部交流的渠道;学校团委可以通过建立QQ 群、飞信群、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了解学生会干部的发展动态,及时解决学生会干部在学习、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此外,网络培训课程、网上专题教育讲座、视频会议等形式也是高校学生会干部新的培养途径。
3.不断创新培养内容。创新学生会干部的培养要从多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坚持“三观”教育和马列主义为指导。对学生会干部进行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学生会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修养和认识水平,使广大学生会干部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二是明确定位学生会干部的角色。学生会干部具有服务角色、模范角色、领导角色、先锋角色。三是培养工作意识。培养大局意识,要自觉维护学校的稳定,通过努力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赢得同学的信任,时刻彰显榜样的力量,及时做好上传下达、上行下效的工作,切实为同学服务;培养创新意识,要加强创新观念,转变思维模式,坚持与时俱进。培养服务意识,前提是转变观念,树立正确服务的理念,去除管理者高高的身份,以服务者自居,提高服务学生的意识,在学生工作过程中构建和完善服务体系。
4.设置合理的培养环节。第一,建立完善的选拔机制。一是广泛选拔。选拔的面要扩大到全体学生,将表现突出的学生吸纳进学生会。二是择优录取。学生会干部来源于学生,但又高于普通学生,在挑选和提拔学生会干部的时候应让政治立场坚定、品德高尚、能力较强、身心健康的优秀学生进入干部队伍,对学生工作的开展、校园活动的举办、学生会干部培养的系统化规范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三是公开公正。严格按照选拔程序和规则公开、公平、公正地选举学生会干部。四是发挥特长。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岗位的需要,安排人员。五是动态调整。在工作过程中,对于工作态度不认真、热情积极度不高、只挂其名不负其责的学生会干部要及时清理出干部队伍。
第二,开展有效的培训。对学生会干部培训关键点主要有三个方面:制定详尽的培训体系、不断地变化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抓好这三个环节,可以提高高校学生会干部的培训效果。
第三,任用与监督齐头并进。对高校学生会干部的任用要彻底打破“轻培养重使用”的错误思想,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形成系统的培养机制。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好双向监督,一是对团委的监督,即对学生会干部的任用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因材而用,将适合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二是对学生会干部的监督,即学生会干部是否各尽其职,是否有徇私舞弊的现象,对于不称职的学生会干部,要从队伍中剔除。
第四,优化考核体系。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制定考核内容和方法,制定考核内容可以从学生会干部的政治素养、思想道德、综合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入手;制定考核方法可采用团委直接评估、学生会干部互评、普通学生代表评估、自我评估等方式。
总之,高校学生会管理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优秀的学生会干部群体,与学校未来发展的命运息息相关。高校管理者应致力于学生会干部的培养研究,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1]桂富强.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与实践[M].成都:西南交大出版社,2007.
[2]段永记.高校学生干部管理艺术及应用[M].甘肃:甘肃农业出版社,2005.
[3]石国亮等.对高校学生会及其工作若干理论问题的新探讨[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72~78.
[4]陈建国.试论高校学生会干部的作用及选拔培养[J].南都学坛,1998,(2):87~89.
[5]刘群东等.关于高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工作的设想[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08,(22):1.
[6]戚龙琦.创建学习型组织实现高职院校学生会管理创新[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1):35~41.
[7]张靖.高校学生会制度的改革[J].平原大学学报,2006,(6):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