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因素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员成长引导机制研究

2014-08-15饶苗苗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学风学生党员入党

饶苗苗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一、双因素理论基本内容概述及与高校学生党员成长的关系

(一)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涵

双因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创立,全称为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理论。这一理论应用到高校层面,可有两个方面的阐释。保健因素主要是指外在环境引起的,使学生不满意的因素,覆盖面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班级的管理行为和监督方式,学习生活条件等。激励因素主要是指使学生感到满意的,通常是学习本身所产生的内部因素,覆盖面为学习乐趣、学习成绩被认可,学习本身具有挑战性等。

(二)双因素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是双因素理论发现了成就、认可、学习本身等富有激励作用的因素,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选择激励手段和激励方式提供了参考。学生党员一旦被赋予了具有挑战性的党务工作,就会产生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实现学习生活、服务工作的良性循环;二是“双因素理论”肯定了保健因素在维持学生党员积极性方面的作用,老师要想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首先要注重挖掘保健因素的理论指导作用;三是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双管齐下,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双因素理论与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关系

双因素理论对研究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保健因素,如加入党组织、在组织生活中得到历练等对高校大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而激励因素,如党建工作上的成就感,工作中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赏,工作职务上的责任感,个人成长等因素对高校大学生有着较大的感召力,对高校大学生起到更持久的激励作用,能真正激发学生党员在党建工作中的内在动机和外部积极性。因此,在制定和设计学生党员成长教育工作方案时,应综合考虑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在解决保健因素的基础上,重视大学生自身成长、工作本身等激励因素激发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热情,进而促进高校学生党员的成长发展。

二、影响高校学生党员成长的消极因素及其原因分析

(一)学生党员入党动机日趋复杂化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出生在上世纪90年代后的一代,日渐多元的社会文化尤其是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成长影响甚大,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学生在申请入党时动机不纯。特别是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竞争的激烈,使得部分学生会用功利性、实用性的眼光看待入党,认为大学阶段入党将是自己在日后竞争中获胜的重要筹码。据笔者在2012级新生入党动员大会上所作的随机调查显示,部分新生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因素影响,仅仅把入党当作一种胜过别人的荣誉,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因为盲从或是爱慕虚荣而追求入党,在这些不良风气的驱使下,会导致他们在未来工作中考虑的更多是个人利益而不是集体利益。这些消极因素若不及时遏制,就有可能导致其蔓延和扩散,影响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工作质量。

(二)学生党员管理工作日趋程式化

高校学生党员除极少部分在高中阶段已成为党员(预备党员)外,其他大部分入党时间较短,理论素养和思想水平需要加强学习和提升,缺乏实践中的洗礼和关键时刻考验。当前部分高校对学生党员成长教育的认识不足,缺少对学生党员再教育的理论研究,更难谈得上进行实践探索,使得学生党员的发展与成长呈现出“重数量、轻质量”、“重发展、轻教育”、“重活动开展轻提炼总结”等日益程式化的不良现象,表现在学生入党后不能够持续跟踪考察、对学生党员未发挥带头作用监督力度不足等,这种工作机制使部分学生思想上并未完全入党,思想政治素质也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各方面对自身要求不严格,具体表现为思想松散、行为懒散、学习下降,甚至违法违纪,损害党在学生群体中的形象,从而影响了学生党建工作的成效”[1]。

三、运用双因素理论,完善高校学生党员成长引导机制

(一)发挥思想教育引领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动班级优良学风改进

“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发展事业的一项系统性、基础性、长期性的工程,只有在全校层面齐抓共管,通力协作,才能真正把学风工作抓实抓好”[2]。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一环便是发挥先进学生党支部的模范作用。学生党支部作为大学生教育的参与者与协助者,对班级学风优良氛围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加强学风建设,就应建立以专业教师、班主任为主导,学生党支部为主要推手、以班级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联动机制,以学风带动学生的专业学习。一方面从课堂教学入手,根据学生实际,向代课老师积极建议,促进教师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发挥激励因素,不断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其次,发挥党支部的思想引领作用,重视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开展旨在“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学风教育活动”[3],使他们自觉提升自身素质;再次,党支部要积极协助班委加强本班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诚信教育,要关心爱护周围的学生,帮助学生共同成长,用自己的优良品德、热心服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通过这种外在约束和内在约束引发学生党员学习动机的变化,调动学生党员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带动整个班级优良学风的形成。

(二)发挥专业学习带头作用,强化第一、第二课堂联动功能,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高校的学生课堂主要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从教学形式上看,第二课堂更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而这也就给高校学生党员成长教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之在发挥专业学习带头作用方面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具体而言,包含两个层面内容。一方面,从思想觉悟层面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党员在不断提升自我、逐步踏入社会的整个过程都与实践活动密不可分。如果在教育引导工作中不重视实践活动,那么教育内容就不能有效地内化为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不利于学生党员的健康成长。教育者应联系当前学生党员成长教育的实际,更加注重从知识教育实践教育的转化,实现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从实践操作层面而言,教育者应进一步理清思路,根据学生党员专业学习与素质拓展的需求,学院党组织、学生党支部、党小组应发挥联动效应,定期开展党的基本知识演讲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活动,积极开展对社会现实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督促和吸引学生党员进行自我教育,进而打造融专业文化、竞赛文化、党建带团建文化等“多维文化”和基层党组织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公益等“多方实践”及考研辅导、职业规划、心理咨询等“多层服务”于一体的学生党建工程,提高学生党员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实现学生党员自我管理的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党建工作的“整体塑造和培育功能”[4]。在这一联动过程中,培植积极健康、高雅健康、富含保健和激励因素的思想文化形态,凸显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员的精神风貌。

(三)发挥信息交流互动作用,理顺平等沟通工作思路,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在学生党员成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切实改变从先期的党性培训,到发展党员的党组织谈话,再到后期的党员教育培养存在“我说你听,我讲你问”的部分不良现象,避免党员教育中空洞的说教,就非常有必要使教育者有意识地消除不和谐氛围,取而代之的是建立一种平等沟通的工作纽带和平台。为此,笔者建议,一方面应从理念引导层面出发,平等交流与对话应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体系中的主流方法。教育者应通过平等对话和交流,启迪学生党员的智慧,做他们全面、健康、积极发展的领航者、指路人。并在这种交互关系中,实现教育双方精神和理念上的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对话是探索真理和自我认识的途径,对话是真理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另一方面应从具体操作层面出发,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具备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主体性地位,这也就要求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需要进一步强化教书育人、以德施教的教育模式创新,增加与学生党员以及党支部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通过积极开展支部共建活动,运用生动活泼、贴近实际的榜样事例启迪学生党员的思想,以英雄模范人物和身边典型事迹来坚定党员信仰。从而在此过程中发挥激励因素有益经验,彰显在学生党员成长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层面的重要价值”。[5]

[1]石清云.后倾理念下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问题研究.山东大学新闻网.[EB/OL]http://www.view.sdu.edu.cn/news/news/sssy/2011-06-02/1306974118.htm l.

[2]陈冀南.高校教风与学风建设的关系及对策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3.

[3]段建辉.高校“90”后大学生党建工作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2,(01):81.

[4]郭建锋.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系统化维度探析与平台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33.

[5]徐莉.加强高校大学生党组织建设[J].党建研究,2009,(12):26.

猜你喜欢

学风学生党员入党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憨娃入党
新时代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索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
大学学风建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