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小杂粮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2014-08-15王龙虎

山西农经 2014年4期
关键词:阳城县杂粮谷子

□王龙虎

在全省“振兴杂粮产业,打造山西‘小杂粮王国’”的大潮中,山西省阳城县小杂粮种植逐渐由过去的单纯生产产品向生产商品转变,由过去的被动适应自然向主动围绕市场转变,小杂粮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为此,对全县小杂粮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小杂粮产业发展情况

1.1 小杂粮生产现状

阳城县小杂粮种类繁多,在生产上主要以谷子、豆类、薯类和高粱作为产业化开发的重点依托作物。

1.1.1 谷子。谷子是阳城县第一大小杂粮,2012年全县种植面积2 502.287hm2。播种上分春播和复播,春播占全年谷子种植面积的70%,复播占30%;分布上以芹池、固隆、董封等西、南部乡镇为春播区,凤城、白桑、蟒河、东冶等中、东部乡镇为“春播+复播”区。谷子产量受播期、品种、气候等影响波动较大,一般年份平均每667m2产在220~230kg,年产量在8 200t以上。

1.1.2 豆类。阳城县种植的豆类有大豆、绿豆、黑豆、红小豆、豇豆等,以复播为主。2012年全县种植面积2 497.487hm2,其中:大豆 2 493.333hm2,绿豆、黑豆、红小豆、豇豆等杂豆不足6.667hm2。豆类在全县18个乡镇均有种植。

豆类受气候、播种时间、品种、地力等影响,一般年份平均每667m2产在110kg左右,年产量在4 100t以上。

1.1.3 薯类。薯类包括甘薯、马铃薯。2012年全县薯类种植面积 183.407hm2,其中:甘薯 117.96hm2,马铃薯65.447hm2。甘薯除横河镇外全县均有种植,面积最大的为町店镇72.667hm2,其余乡镇均为小面积种植。马铃薯为零星种植。甘薯一般每667m2产2000~2500kg,马铃薯一般每667m2产2 000~2 500kg,薯类年产量在6 400t以上。

1.1.4 高粱。2012年全县高粱种植面积45.773hm2,主要分布在芹池、寺头、西河、演礼、固隆等乡镇。高粱一般每667m2产500~600kg,年产量在350t以上。

1.2 小杂粮加工销售情况

2012年阳城县小杂粮生产总量约14 000t,除部分豆类以原粮收购外销,11 500t小杂粮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加工销售率达80%以上。

2012年全县谷子产量为8 257t,可加工小米5 600t。其中农民自己留用和馈赠亲朋约2 300t(每户按60kg计),占到40%,其余3 300多t全部商品化、市场化,占总产量的60%。在小米商品流通中,县内进行自由商贸、集体团购约650t,占到商品量的25%,县外销售达2 600多t,占到商品量的75%左右。

2012年全县大豆产量为4 121t。其中:约35%的大豆以农民自用或手工小作坊加工豆腐、豆芽、豆浆等方式在县内消化,60%以上的大豆被经纪人或外地小商贩以原粮收购外销,少部分被农民直接兑换其他货物。

2012年全县栽植红薯117.933hm2,总产4425t。除农户自留食用外主要用于加工烤红薯、淀粉、粉条、粉丝、薯条和薯片等,加工销售率达60%。县内最大的红薯加工企业町店镇绿野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年加工转化鲜红薯4 800t,其加工的粉条、薯条、薯片等产品筋道滑爽口感好,远销太原、郑州、济源等地;北留镇东封村丰泰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转化鲜红薯1 000t,生产的粉条、粉丝、腐竹等60余个品种供不应求。

2012年全县高粱产量345t,作为专用原料全部由阳城县源源醋业开发有限公司用于酿醋。

1.3 小杂粮注册商标和产品认证情况

目前阳城县已注册小杂粮商标九个,分别是“析城山”、“析城庄园”、“绿秀源”、“碾磨山村”、“三香谷园”小米和“水草庙”粉条、“宋王”红薯,以及“金豆子”黄豆和“花烂漫”杂粮等九个品牌。其中:“析城山”获“山西省名牌产品”称号,“析城山”牌小米通过“地理标志产品”和“无公害、有机产品”认证,“析城山”牌小米、黑豆、绿豆、红豆等通过“有机产品”认证,有机产品生产基地认证面积73.333hm2,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面积733.333hm2;“绿秀源”牌小杂粮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无公害生产基地面积认证333.333hm2。

2 小杂粮生产的特点及优势

2.1 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阳城县属于温暖带气候区,光照充足,气候温和,热量资源丰富,且海拔380~1950m,高差悬殊,温差较大,小气候表现明显。这些特点都为小杂粮区域化、多样化、优质化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也形成了全县各地都有种植小杂粮的习惯。

全县小杂粮种类繁多,有粟类的谷子、高粱,豆类的大豆、绿豆、黑豆、红小豆、豇豆、芸豆,薯类的红薯、马铃薯,黍类的硬黍、糜黍等四大类12种,其中以谷子、大豆、马铃薯、红薯、高粱等为主,占到杂粮面积和产量的95%以上。

2.2 特色明显,品质优良

全县境内山地丘陵面积占到90%,昼夜温差大,独特多样的小气候,造就出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品质独特的稀有小杂粮产品。比如以驾岭乡为代表的南部山区,不仅温差大,无污染,而且红粘土偏多,以及保护发展了诸如“红苗谷”等地方优良品种,使阳城县的小米赋予了色泽金黄,口感香甜,粘度好,硒含量高(50~100mg/kg)的美誉。“宋王”红薯因细嫩香甜闻名全县甚至成为全市的传统美食。

2.3 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

随着小杂粮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阳城县涌现出一批小杂粮加工企业和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力地带动了小杂粮产业化发展。

阳城县析城山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是阳城县最大的小杂粮生产企业,年可加工杂粮、干果、蜂蜜等3 000t,其中可加工谷子1 200t多,其生产的“析城山”牌小米已远销北京、太原、郑州、焦作、济源等大中城市,签订26份代理销售合同,真正把阳城小米带出了大山,走向了市场。特别是近两年“析城山”小米得到消费者青睐,经常出现产品供不应求,市场潜力很大。

阳城县绿野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过去加工粉条、粉丝、薯条、薯片的基础上,筹资500万元新建研发中心,开发全薯面、全薯粉条、紫薯粉条、彩色薯条和薯干等系列新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改变红薯生产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年加工转化鲜薯4 800t,2012年新上红薯渣综合利用项目,年产值达到3 000万元,直接带动阳城、沁水两县7个乡镇5 600农户种植红薯666.667hm2。

阳城县源源醋业开发有限公司年产陈醋1万多吨,可转化高粱2 000多t,带动阳城、沁水两县7个乡镇,种植高粱200hm2,而且还得靠大量外购。

目前,全县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6个,联结农户4 500户,带动基地266.667hm2。而且“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营模式,有力地推动了阳城县小杂粮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2.4 基地发展势头良好

阳城县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增强了小杂粮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带动了小杂粮生产的恢复性增长和区域化发展。

谷子基地在析城山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绿秀源林农开发有限公司、碾磨山村农民专业合作社、三香谷园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在县城南部5个乡镇种植谷子1 133.333hm2左右。析城山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了包括驾岭、河北等乡镇11个村在内的“省级有机产品谷子标准化种植示范区”73.333hm2,总产达440t,带动当地农民仅此一项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源源醋业开发有限公司带动阳城、沁水两县包括芹池、寺头、次营、固隆、演礼、张村、土沃等7乡镇种植高粱200hm2,逐渐形成醋用高粱种植区。

绿野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带动阳城、沁水两县的町店、芹池、寺头、次营、董封、柿庄、端氏等7个乡镇形成红薯种植区,该区域栽植红薯666.667hm2。

3 存在问题

3.1 种植面积小而散,不具规模

3.1.1 劳动力不足。由于子女上学、外出打工等原因,山区乡镇农村青壮劳力大量外出,农村以老弱病残为主从事农业生产。而种植小杂粮,尤其是谷子、红薯需要精耕细作,人工作业环节多,误工误时,年轻人不愿意干,老年人干不动。所以,年轻农户不种,老年人少种,多数农户基本上为满足生活习惯而种。

3.1.2 种植投入少。历史的农耕习惯,把小杂粮作为“填闲作物”,生产方式靠天而定,大部分小杂粮种植在山地丘陵,分布于二、三类地及边、薄、坡、埂,种植分散,不仅占用土地资源少而差,而且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生产方式的自然适应性,决定了小杂粮在种植业中的弱势地位。

3.1.3 销路不广。在粮食市场中,小麦需求量大,玉米用途广泛。玉米可以用做饲料、酿酒、食用以及工业原料、提炼能源等,而小杂粮特别是谷子大多只能食用,只有少量用作饲料和其它用途。加之阳城县小杂粮加工、销售起步迟,市场开发不够,产业化水平低等,导致阳城县小杂粮市场引领作用不强。

3.2 种植效益低

3.2.1 生产误工多。种植小杂粮比小麦、玉米等作物麻烦,人工投入多。尤其是谷子、薯类的人工投入是小麦、玉米的3~5倍。比如:谷子生产仍采用传统的人工耧播,播后镇压、间苗中耕、收打、扬场、凉晒等,红薯的育苗、担水、移栽、刨收等环节需要人工作业,投入劳力多,误工时间长,种植小麦、玉米机械化程度高相对省工省力。

3.2.2 价格不稳定。一般小杂粮贮藏性比较差。刚收打加工后,品质好价格往往比较高,但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品质下降价格也会逐渐下跌。比如:小米在刚产出时价位较高,高的卖到2.5元/kg左右,但到来年3月以后,随着米质的变化价格随之走低,而玉米的价格却相对稳定或者稳中有升。

3.2.3 比较效益低。小杂粮作物中,除高粱、薯类外,谷子、豆类产量都较低且不稳。

3.3 科技含量低

3.3.1 品种多杂老化。小杂粮品种虽然经过了五次大的更新,但由于栽培的区域性和育种目标的多重性,适应性和抗逆性不好兼顾,优质和高产难以两全,导致新品种选育推广速度缓慢,小杂粮生产上农家品种、育成品种并存,总的产量水平偏低,阳城县生产上应用的谷子品种多达十几个,比如:晋谷21号、晋谷35号、晋谷36号、晋谷40号、晋谷29号、东昌1号、东昌2号、吨谷2号、张杂1号、懒汉谷、红苗谷、小白苗等,品种数量虽多,但在高产、优质和多样性方面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3.3.2 配套技术推广应用少。由于投入少、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的传统习惯,多数农户科学种田意识不高,使增施有机肥、谷子化控免(少)间苗等实用技术推广应用难,良种良法不配套,导致小杂粮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3.3.3 机械化程度低。当前在小麦、玉米从播种到收获可完全实现机械化的情况下,而阳城县小杂粮生产缺乏简化栽培技术,播种、间苗、中耕、收获主要依赖于人工,机械化水平太低,制约着小杂粮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3.3.4 病虫草鸟害发生较重。由于小杂粮受气候、品种、播期、土壤等影响较大,种植水平又低,一般年份病虫草害较重。以谷子为例,白发病、黑穗病、粘虫等常有发生。近年来谷莠草更是令人头疼,地下害虫、大豆食心虫、以及麻雀等都威胁着小杂粮的安全生产。

3.4 产业化开发有待提升

3.4.1 加工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阳城县小杂粮加工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6家,但年加工销售规模500t以上的仅3家。以谷子为例,析城山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绿秀源林农开发有限公司、碾磨山村农民专业合作社、三香谷园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四家,其年加工量为2 000t,仅占全县谷子总产量的25%。

3.4.2 产业链条短,增值效益小。阳城县杂粮多以原粮或经传统方式脱壳、制粉、磨面等简单加工销售,缺乏高附加值和带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新型小杂粮制品和食品,低糖、低脂、高蛋白等功能性快餐更是可望不可及。所以,小杂粮的加工销售处在低价格的中低端水平。

3.4.3 品牌优势弱,市场竞争力不强。近年来,阳城县培育了“析城山”、“析城庄园”、“绿秀源”、“碾磨山村”、“三香谷园”小米、“水草庙”粉条、“宋王”红薯及“金豆子”黄豆和“花烂漫”杂粮等九个品牌产品。其中:“析城山”、“阳之源”获“山西省名牌产品”称号,在多次农博会上获得好评,在晋城、郑州、焦作、济源等周边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与“沁洲黄”、“汾洲香”、“东湖”等大的品牌相差甚远,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快提档升级,走品牌之路。

4 发展小杂粮生产的建议与对策

4.1 把小杂粮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列入发展规划

第一,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首先要把小杂粮生产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列入全县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尽快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

第二,加强对小杂粮产区的科技培训力度,引导农民正确处理质与量的关系,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商品生产意识,逐步改变“种什么,吃什么,有什么,种什么”的传统观念,不断扩大市场前景广、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小杂粮品种种植。

4.2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小杂粮生产效益

传统落后的栽培方式严重制约着小杂粮生产发展。要组织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农业农机推广部门等联合攻关,解决生产难题。

一是积极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在巩固推广当前生产上使用的“晋谷21号”、“晋谷35号”等优质品种的基础上,积极筛选引进适合阳城县种植、商品性好、抗逆性强、适合产业化开发的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满足市场不同需求。同时抢救和挖掘诸如”驾岭红苗谷”、“宋王红薯”之类的地方名特优品种,加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二是加快推进小杂粮生产机械化栽培。持续不断地引进适合丘陵山区小杂粮生产的播种、中耕、收获等机械示范推广,解决杂粮生产上栽植难、间苗难、收获难等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小杂粮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三是加快集成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技术培训、示范宣传、窗口展示等方式,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推行机械化精量播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简化栽培技术等节本增效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优质高效并行。

4.3 建立商品生产基地,促进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一是搞好优势区种植。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结合当前种植基础和习惯,逐渐建立无公害谷子生产基地、无公害红薯生产基地和醋用高粱生产基地。

二是健立健全小杂粮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尽快制定出台阳城县优质谷子、大豆、红薯、高粱等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

三是发挥企业(合作社)建基地的主体带动作用。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基地建设。更好地推动小杂粮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

4.4 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带动产业发展

一是找准市场定位,以小杂粮特有的“健康、绿色、养生”为目标市场,开发安全、优质、营养、无污染、环保的“绿色产品”;开发适合不同消费人群、不同消费水平的营养化、方便化、大众化、系列化产品,增强竞争力。

二是扩大营销渠道。企业、合作社在充分利用好“超市”、“农副产品市场”主渠道的基础上,积极开辟社区、学校、网络等分销渠道,使产品经过最少的环节,以最省的费用,迅速进入市场。同时要利用展销会、博览会及各种信息传媒向外界大力宣传,展示阳城小杂粮的整体优势,扩大产品在外的市场影响力。

4.5 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一是重点支持小杂粮新品种、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

二是重点支持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建设。对保护地方名特优品种,建立规模化、标准化优质杂粮示范基地,以及种植、交售商品小杂粮大户等进行重点支持,鼓励大户、合作组织开展“特色+规模+档次”的小杂粮生产。

三是重点支持小杂粮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对小杂粮加工企业引进先进的精深加工技术、设施设备,产品研发以及品牌创建等予以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合作社努力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力争以加工带动生产基地,使阳城县小杂粮产业步入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猜你喜欢

阳城县杂粮谷子
阳城县“耕心微写”课题组
杂粮粉到底能不能吃?
打谷子
阳城县林权抵押贷款改革经验浅谈
阳城县:“一一四四”开展“以案促改三服务”活动
细粮VS杂粮
杂粮小镇之歌
谷子栽培技术
常怀关爱心 山里帮穷娃:记阳城县董封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