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聋校语文教学知识可视化途径研究

2014-08-15樊明娟

绥化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聋校聋生识字

樊明娟

(盐城市聋哑学校 江苏盐城 224002)

知识可视化以视觉表征的方式,运用可视化的图表结构来梳理知识的体系结构,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1]耳聋学生一方面存在听觉障碍,另外一方面视觉补偿优势又非常明显,为此他们的语文学习形成了许多特殊性。当下的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却存在不少忽视其特殊性的现象,其中一个很典型的表现就在于对学生视觉信息的忽视。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充分对课本内的图画信息加以充分应用,同时也不同程度忽略了学生的一部分认知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聋校语文教学中亟需改进的地方。因此,如何将可视化知识引进聋校语文课堂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作为一名聋校语文教师,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做了以下研究:

一、情境识字——知识可视化之根本

课程标准要求: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教师就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心理和语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结合教学实际,创设恰当、丰富、有效的识字教学情境,增加学生的识字情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2]情境识字教学非常符合聋生的学习语文“以目代耳”这一特点,既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实用的教学工具。《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对每一学段的学生识字都有一定的要求:如1-3年级学生要认识常用字12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3]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它是聋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所在,也能够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由于聋生没有学前的知识铺垫,对于他们来说识字教学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拼音、字形和意义都需要语文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教学。情境识字的产生为识字教学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模式,这种模式也让识字过程更为灵动活泼,极大的提升了聋生对于所学字词的接受能力。

(一)游戏情境,在玩中识字

教育学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低年级的聋生平均每天要认识几个字,因此教师要根据聋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让聋生感知生字认识生字,在语文教学中,创设视觉观察情境是老师用来激发聋生创新的手段,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的快乐。教师激情导入,引发体验,让学生迅速进入情感状态,形成认知,产生情感。[4]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和游戏,如:打牌游戏、开火车识字、摘果子游戏、走迷宫、“抓特务”游戏等,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例如:在教一年级下学期识字2时,学生按教师要求学习完生字后,每组抽一名认字最好的同学到其他小组“抓特务”。即逐个检查字音、组词情况,如果有不会的即是“特务”,要求小组长立即帮助学习生字。这样一来人人都不想当特务,识字效率明显提高,即使有困难的同学在小组长的帮助下也会很快认识所学的生字。

(二)体态情境,在看中识字

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如果教师能运用自己的体态语,创设恰当的动作、表情,让学生在情境中识字,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授二年级20课中两个生字“难”“易”时,为了帮助学生对新词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以做出不同的表情,让学生观察。教师首先皱起眉头,显出费力的样子,让学生指出生字“难”;再做出轻松的表情,让学生找一找对应的生词“容易”。通过这样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生字新词的理解记忆。

(三)绘画情景,在画中识字

根据聋生对绘画感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进行绘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授二年级上册第4课认识水果时,由于这课生字比较多,难度较大,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简笔画画一棵特殊的果树,果树上结满诱人的水果。有:红红的苹果,黄澄澄的梨,紫色的葡萄,金黄的橘子……通过这棵结满不同水果的果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摘下自己最喜爱的水果,带领其他学生一起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积极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

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且适用有效的识字教学情境,识字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就会乐于学习,从而在兴趣盎然的识字过程中开发智力,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二、看图说(写)话——知识可视化之精髓

表达能力是聋校语文教学中需要重点培养与锻炼的一种能力,学生能否准确的组织语言,能否具备清晰的逻辑以及将自己的想法顺利的表达出来,这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有效教学。针对由于听力受损,丧失了通过听觉感受语言信息的功能,导致后天学习语言受到严重障碍,说(写的)句子词不达意,表达能力较差。[5]因此在进行表达能力训练时看图说写话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策略,通过图片的展示不仅为学生的表达过程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想象能力。这也是将可视化知识引入聋校语文课堂的一种路径。

(一)看图,说一说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技巧,而更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为插图配“画外音”,是一种颇具趣味、能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活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插图中的小女孩坐在墙角,手捧火柴,抬起头望着天空,她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看图说一说小女孩的内心独白,此时此刻,心灵的感悟取代了理性的分析,彰显出了语文教学的人文魅力。

(二)看图,演一演

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的描写,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如《少年闰土》最后一段写了“我”与闰土依依惜别,用笔十分简略。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文的第二幅插图,提问:“在这个漫天飘雪的日子,一对好朋友就此分别。依依惜别之际,两个人会说些什么呢?”继而让学生演一演,说一说,通过看图表演,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心灵世界,感受到“我”与闰土的深厚友谊。

(三)看图,想一想

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同时,使画面人物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如学习《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时,让学生观察插图,从帆没有张起来,可以联想到是逆风行驶;从身子前倾,可以联想到船上载着很重的货物,纤夫们都在使劲;从纤夫们的衣着、外貌、神态可以联想到他们的悲哀、痛苦、不满和反抗,从而体会出画家的思想感情。因此,让学生在细致观察和欣赏的基础上,再认真反复地体会作者作画的意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看图,写一写

在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仔细看图进行读写结合,让学生在文中插图的空白处写一段话,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教学《凡卡》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中的人物、场景,细致捕捉人物的神情、动作、姿态之后,让学生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在学生看、说的基础上,可以写成一个关于此刻凡卡内心活动的小片段,这样既加深了对图意、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习作能力。

教师借助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演一演,想一想,写一写,充分发挥聋生的视觉补偿优势。并给学生创造了语言实践的机会,扎实地进行双基训练,收获着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此外,透过对于插图的细致观察以及对于图片的描述,这些可视化知识将会很好的被学生们吸收,这对于后续课文的教学也会是一种很好的推动。

三、想象阅读——知识可视化之升华

阅读素养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基本要素,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6]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对于聋校语文而言也不例外。阅读教学是要培养聋生读书看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阅读能力主要指边读、边想象、边思维,从而准确迅速地理解阅读材料的能力。[7]而想象阅读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给予聋生充分的引导,目的是让语言和画面相通。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创造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学生说写能力的培养,更不能忽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一)想象阅读,美的感受

阅读教学的展开模式有很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会有特定的作用及意义。教师可以针对一段抒情性文字或唯美的文体片段引导学生阅读,对文章的每个修饰字眼进行想象加工,对文字创设的意境进行反复揣摩,使它们变得有感情,给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比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让学生感受小丘的美,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展开想象阅读教学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对于文字进行揣摩,抓住重点词语“柔美、渲染、勾勒、翠色欲流”进行理解认知,在此基础上对画面作进一步的想象。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想象捕捉到那些可视化知识,进而让课堂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想象阅读,情的体悟

教学中如果离开了聋生的主体感受,语感的培养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重视引导他们对语言文字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才能不断提高语感。[7]为了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的情感体悟,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想象阅读。想象要建立在一定的生活基础上,如在教学《公园的一角》一课时,有这样一段话:“湖中游船三五成群,有俩人一船的,也有四人一船的。有的挥动双桨在湖中追逐;有的停下双桨,任凭游船在湖中飘荡。”如何让学生从这段文字中感受此时游人快乐的心情,教师可以及时出示学生去公园划船的视频或照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说一说自己和同学们在公园里是怎样划船的?划船时的心情如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文中的这段话,抓住“追逐、飘荡”等词语来感受游人心情之快乐,透过文字进行情感的体悟和升华。

聋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对于可视化知识有更深入的应用,同时,让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与锻炼。在拼音、字形和字义的教学中,在说写话和培养学生想象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补偿优势,这不仅是对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一种发展,也是提升聋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方式。

[1]杨俊珂.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

[2]梅素霞.创设识字情境增加识字情趣[J/OL].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jxyj_1/shizi/201008/t20100817_661511.htm.

[3]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fcOfcR9PbQW 1wNqyAMbxFdD_Xqqq1ngxII-0FLCv22jiXf8AEn-Q-R0qvp6-gP-X1XifVL4JivCSC68JxaT0JF3O4pTj0 y1GHWwjGD-AHQe.

[4]李淑平.在语文识字教学中,创设情境培养聋生的创新能力[J/OL].http://www.jxteacher.com/cqxx/column23743/4f173560-d2ac-4cd5-a8ca-353f6e33 d9bd.html.

[5]刘亚红.也谈提高低年级聋生写话的能力[J].现代特殊教育,2007(4):24-25.

[6]杨华.聋童早期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现代特殊教育,2012(10):32-34.

[7]季佩玉,黄昭鸣.聋校语文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5,165.

猜你喜欢

聋校聋生识字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识字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聋校语言教学中的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立足聋校语文课堂,探寻高效教学之路
电子白板让聋校英语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