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2014-08-15孙丽艳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技能

孙丽艳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68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其教育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它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出发点和归宿,规定着课程教学活动的方向,指导着课程教学的内容、方式、手段、评价的选择与运用。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能有的放矢。

2011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首先是知识层面的目标,要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其次是技能层面的目标,要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最后是自我认知层面的目标,要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既适合自己也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明确教学目标,可以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传统误区中走出来。由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课程建设处于起始阶段,曾经一段时期内,没有形成统一系统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混乱,在多个层面存在分歧;课程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界限不清,相互等同;课程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取向上存在侧重理论化和侧重技能化两种错误取向。侧重理论化,即过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理论素养的提高,而忽视实际问题的调适和解决能力;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甚至以牺牲人格发展换取知识接受。侧重技能化,即过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实践技能性目标,注重大学生应对当下各种心理问题的实践技能的提高,而忽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理论素养。

要真正实现《基本要求》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总体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将教学目标分层推进。先实现基础性教学目标,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自我评估,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在此基础上实现中级目标,即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科学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设定与自己气质类型和性格特点相符合的大学生活计划和目标,避免好高骛远。最后迈向最高目标,即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与和谐个性的发展,提升其价值感与心理力量,提升积极生活理念与幸福感,促进内在潜质潜能的开发。通过努力,最大程度地接近这一目标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最高追求。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与载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要通过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来实现。在课程史上,主要有三种方式作为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一是以人为尺度,即以人的兴趣、需要和人的社会生活为依据来选择课程内容;二是以社会为尺度,由社会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三是依据人与社会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来选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上述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强调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根据学生生活和发展的逻辑选择来安排课程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心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人的心理空间日趋复杂,教师再也无法为学生设定不变的准则,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日益重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为我”的课程,它要求从主体的需要、兴趣、动机出发,而不是依据外在的目标来组织和实施课程。主体始终处于活动的中心位置,要在活动中实现主体性发展和心理成长。因此,“自主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精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的前提是学生的自主性获得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心理知识的传授,不能只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讲授与学习。目前,不少公修课的教材内容偏重知识性的陈述,更多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理论的发展沿革,沿袭了心理学知识体系和科学逻辑,忽略了知识的应用性和实际操作与体验,远离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和实际生活逻辑,从而导致大学生学习期待与学习内容不匹配,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动力不足。

目前,由于没有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各院校课程内容的设置较为随意,教学内容因教师个人的专业水平、主观经验和知识取向的不同而各异。根据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的抽样调查,可以看出高校开设的心理类公选课程是五花八门,包括《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成功心理学》《生涯规划学》《生命健康教育》《管理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测量》等课程,还有部分高校直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于内容到底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不少大学生本来喜欢学习心理学课程,选课时抱着一定要选修一门心理学课程的期待,结果因教师授课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期望不相协调,不少学生感到失望,也导致教师缺少对该课程教学的满足感与价值感。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学生需要为导向,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为基础,从而适应上述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要坚持以“实”为本,即联系实际、体现实用、突出实践、注重实效,以社会发展为尺度,充分考虑学生兴趣和需要,“90后”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化时代,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批判性和创造性都在增强,明显表现为有主见、不盲目服从、不人云亦云,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创新意识,思维敏捷开放等等。但同时,“90后”大学生大多数独立生活能力较弱,自我约束能力匮乏,认知选择能力不强,价值观容易模糊,道德意志不够坚定等。这是因为,“90后”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在高考重压之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这一双重身份必然使他们得到过度的关注与爱护,物质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同时在应试教育下,其他各种需要被压抑到最低点,知识的增长伴随着人格塑造的缺陷与心理适应能力的欠缺。只有针对“90后”大学生这些心理特点与需求,以他们喜欢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才能真正让学生有所收获。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发展为尺度来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基本要求》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总体目标的基本举措。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质、发展健全心理的过程。师生在教学这一双边活动过程中缺一不可,双方中若有一方打破这种共存关系,就会使教学秩序无法得以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就不能进行。这种“共存共生”的关系,更加强调师生的“共长共创”,最终达到“共乐”。

信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们的任课教师,首先,要具备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很难想象,一个存在人格障碍的教师能帮助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其次,要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目前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普遍有所发展,开设了包括《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成功心理学》《生涯规划学》《生命健康教育》《管理心理学》等多门课程,无论课程本身的性质如何,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掌握理论精髓。再次,还要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和良好的工作态度。从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的抽样调查结果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不容乐观,很大一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是由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兼任,他们并未系统学习过心理学知识,或者并未受过专业训练,甚至有的教师自身人格和心理素质都存在缺陷。这样,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就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来看,解决师资问题是关键,而解决师资问题的关键是“优化”和“加强”。首先,要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学校管理者应当明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教学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才能胜任。因此,如果条件许可,学校要严格执行教育部及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按要求、按学生比例配备专业教师,在缺乏专业教师的情况下,应首选那些教育观念新、态度积极、爱岗敬业、师生关系融洽、素质良好、自身心理健康的骨干教师来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任务,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对这些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只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才有保障,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才能获得强有力的支持。其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的培训与管理工作。目前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大多是兼职的,这就意味着优化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优化后的骨干教师进行长期、系统、有效的培训。所谓长期,即坚持不懈,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对心理咨询师的终身督导制度,也可以借鉴目前国内其他行业主管部门对其执业者的后续培训学习制度;所谓系统,就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乃至教育观念等都应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培训计划并连续地加以实施;所谓有效,就是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能学以致用,不要重形式、走过场。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即使是来自高等院校的专业研究生,或是取得执业资格的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只要缺乏实践经验,都需要接受有效的培训。同时,加强师资的规范化管理也极为重要。教育行政部门要创造条件对培训后的教师进行资格认定,持证上岗,解决好专职教师的编制及职称评聘问题,以吸引专业人才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走专业化的道路,既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更是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性之必须。

[1] 孙丽艳,徐露凝.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2] 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 卢爱新.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 启中平.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 樊富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 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 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8] 马建青.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论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9] 马建青.心理咨询流派的理论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10] 刘春艳,刘衍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分析及编写要求 [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4).

[11] 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12] 刘文令,刘衍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4).

[13] 杨立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12(1).

[14] 李杭东.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置的探索[J].社会心理科学,2013(2).

[15] 王兰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4).

[16] 李海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1).

[17] 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7(8).

[18]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11,3.

[19]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2,4.

[2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8.

[21]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2005.

[22]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1,5.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技能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