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的视角解读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中国风格”
2014-08-15李佳
李佳
钢琴作品中的“中国风格”
1.对于钢琴作品的“中国风格”的理解
美籍俄裔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首次提出“中国风味”,以此为创作要求是为了引起中国本土的音乐家能够足够重视民族钢琴文化,主要是由于当时西方音乐的模式几乎要覆盖掉中国传统的文化作品。之后,深受齐尔品的影响,国内外开始了广泛的对于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的研究,这一命题也成了中国钢琴家为之奋斗的梦想。而在中国音乐界对于“民族风格”也有自己的发展历程。20世纪40年代主要讨论音乐中蕴含的民族形式;50年代认为民族风格体现在地方的民族特色;60年代指出外来的音乐形式要附加上民族特色,但是依然停留在浅层形式上;70年代,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走向另个极端,忽视了60年代的形式表层,更多强调音乐作品的内部特征,甚至认为民族风格可以用国际性音乐语言来体现。以上综述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政治、观念等各种因素影响使得对于“音乐作品的中国风格”出现了极端片面理解。
基于以上发展过程,对于钢琴作品的“中国风格”的理解也分时期体现出来。1949年前,钢琴作品在中国音乐中少见,但却强调民族音调作为中国风格的方式;50年代,追求民族风格的方式主要是借用传统的具有民族音调的旋律;60年代,钢琴创作主流趋向于和声的民族化;80年代,钢琴作品处于繁荣期,民族风格由单一性趋于多样性。这样,钢琴作品的“中国风格”在历代作曲家的不懈努力下逐步确立。
2.对于钢琴作品中的“中国风格”几个概念的阐释
(1)对于“中国风格”的理解
中国风格是从音乐艺术角度理解还是文化方面探讨?作者认为单从音乐艺术角度理解稍有狭隘。虽然“风格”从学术上可以从国家和地域方面考虑,但钢琴作品的“中国风格”更应该从文化视角来进行阐释。因为在音乐实践中,关于中国风格的钢琴比赛越来越多,钢琴作品的“中国风格”已经跨越国界,具有文化上交流的意义。为了在欧洲音乐史上标新立异,一些作曲家加入了中国元素进去,这些中国风格的融入并没有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只是为了自己的素材新颖。但对于这些作曲家来说,这些被使用的中国元素的东西就是中国的,而欧洲听众也会认为听到的这些不同的异国格调也是来自中国的。这些中国元素成为了中国的文化标签,欧洲人也凭借这些元素来理解中国音乐。而音乐作为文化形式的一种,也体现了民族文化。而“中国风格”的关键是要在作品中体现中国文化的东西。而钢琴作品的“中国风格”则也应该被看作是中国文化标签在音乐作品中的体现。
(2)中国钢琴音乐与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的关系
“中国风格”并不是蕴含在全部中国钢琴音乐中。中国作曲家要在具有欧洲特征的交响乐、室内乐等音乐类型中体现出中国风格,既要能够很好理解西方音乐艺术,更要全面了解本族的文化含义。音乐的精湛不光是技术上的高超,更多的还有包含精神层面的东西,具有文化风格的音乐才称得上是好音乐。但是有些音乐只不过是作曲家在完成自己的创作理念,在音乐技术中并不包含民族风格,虽然这些作品不具有民族风格,但其尝试性也不断促进钢琴音乐的进步。
3.对钢琴作品的“中国风格”的学术理论研究
(1)国内研究
魏廷格于1981年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论我国的钢琴音乐》被看作我国首份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论文,在此之后出现大量相关作品,主要集中讨论特定演奏作品的音乐技术上,对中国风格的诠释有些片面。近年来,学者着重于整体全面的音乐特性,比如被称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钢琴文化的历史和理论的学术著作”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由卞萌撰写;赵晓生于1999年发表的《钢琴演奏之道》简要论述了风格问题,但由于内容有限,使得其见解不能为人所深入理解,2003年又发表论文《中国钢琴语境》,比较详尽地阐述了钢琴音乐中带有的东方民族文化特性;在“我对中国音乐风格的理解”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就中国风格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尽管没有给出明确定义,但对于中国风格的讨论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
(2)国外研究
国外对于钢琴作品的“中国风格”的研究很少。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外留学的学者发表一些英文博士学位论文,多数站在中国本民族的视角对中国本土特定的钢琴曲目进行研究,少有涉及研究中国钢琴音乐的整个过程中带有的中国文化传统以及欧洲音乐文化对其的影响。中国钢琴音乐对于欧洲人来说相对陌生,尤其对于那些持有欧洲音乐中心论优越感的欧洲人来说,最开始是含有鄙夷轻视的态度,慢慢承认中国钢琴音乐中带有民族文化特征,但钢琴音乐作为年轻的中国音乐并没有吸引国外研究者的兴趣和欧洲听众的赏评欲望,虽然其在中国音乐发展中,在中国听众的生活中,在中国音乐学者的研究中占据了一定地位。由此以来,中国钢琴音乐在国外很难受到重视,中外音乐交流中,传播介绍的还是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中国钢琴音乐以及中国现在音乐都寥寥无几。1990年和1991年由Schott公司出版的一本中国钢琴曲集和一本儿童钢琴曲集,是由廖乃雄并用德文和英文撰写。在著作中,作者简介了所选作品,概述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程,作者旨在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相融合,把中国民族文化与世界节奏接轨,突出中国音乐文化的个性。儿童钢琴曲集的出版旨在让孩子从小接触欧洲音乐,使孩子成年后不至于禁锢于“异国情调”的框框。这两本曲集对于介绍中国钢琴音乐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文化的视角解读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中国风格”
音乐作为体现文化的一种形式,音乐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从民族音乐学角度来看,对于音乐的研究,不能仅仅从技术角度阐释,也应该走出音乐本身的束缚,从音乐外的文化角度进行分析。这种研究视角对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除了对音乐技术表层进行分析外,更重要的是从文化因素进行探讨,包括作品出现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以及深层的文化背景来考虑民族音乐。中国音乐作品建立在西方作曲技术上,因此,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解读还需联系西方音乐风格。要想音乐具有中国风格,因此不能仅仅是模仿西方的风格和技术,从音乐外的层面来研究。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起源于中国解体的封建体制,动荡的社会思想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因此,首先从音乐技术上借鉴西方音乐并与之进行比较,并结合中国音乐产生的背景和环境分析异同。从文化角度分析要避免文化性心理,防止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对于中国研究学者来说,要从跨文化交际视角来研究而将中国钢琴作品推向世界进而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因为各异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极为简单的问题,可能对于外国人来理解就会存在一定的文化障碍和困难。因此,要充分重视音乐中的背景知识和一些文化传统知识。不仅对于外国人要详细介绍,对于中国人来说,也应该有责任学习这些传统知识。在遭受西方文化冲击之下,中国的音乐学院几乎被西方音乐统治,民族音乐急需被唤醒并繁荣开来。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多数可以轻而易举掌握西方钢琴经典文献,而对于中国传统钢琴曲却不喜欢也不能演奏好。对于西方学者来说,要摒弃西方音乐中心的优越感,不能禁锢于已有的音乐标准,而应从音乐文化的视角去认识自己的不足。
中国钢琴音乐发展时间不长,不能简单被概括成是欧洲音乐的复制和全盘模仿,它也具有中国文化的缩影。被中国作曲家演绎的钢琴作品的中国风格同样包含了民族文化认同感。而西方听众理解不了的作品,不是音乐当中的技术和要素,而恰恰是音乐之外的背景和文化等因素,正是这些因素,成为了研究音乐跨文化交际的重点。
[1]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与跨文化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10,(1):45-49.
[2]王青.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创作国际比赛——(87·中西杯)获奖作品和声研究[J].中国音乐学,1991,(1):72-75.
[3]戴鹏海.民族风格问题六议[J].中国音乐学,1989,(4):102-106.
[4]郝思震.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多元化繁衍与发展[J].音乐探索,2007,(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