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对于皖江城市带的经验启示

2014-08-15吴萍萍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皖江武汉经济

吴萍萍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省直分校,安徽 合肥230001 )

一、武汉城市圈成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原因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 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2007 年12 月7 日, 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武汉城市圈之所以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于以下两点原因。 一方面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武汉城市圈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其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实行。 另一方面是其所处的工业化阶段。 2007 年武汉城市圈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这就意味着工业增长不能再如以往依赖效率不高的传统路径,转型升级到了关键时刻。 在此背景下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 希望武汉城市圈可以探索出一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经验及对皖江城市带的启示

(一)完善制度建设

规章制度能保证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武汉城市圈自2007 年批复为两型社会试验区以来,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节能减排方面, 建立了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2009 年武汉市出台《武汉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支持办法》,引导企业、社会机构、居民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

皖江城市带虽然不是两型社会的试验区,但也要建设两型社会,下一步要完善两型社会的制度建设,真正从制度的层面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二)提高城市群一体化程度

城市群形成的一个基本条件是: 城市群经济所覆盖的周边城市和地区应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并与核心城市形成经济和交通上的密切关系, 能够依托中心城市形成经济和社会文化活动上的融合性和互补性,从而形成经济上的一体化关系。①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带来四个方面的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交易成本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即有利于提高提高经济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优化资源配置。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大力提升一体化程度, 重点推进五个一体化, 即基础设施一体化、 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统筹城乡建设一体化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在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武汉城市圈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010 年10 月,连接武汉与城市圈其他城市的8 条城市高速出口路已全部建成通车,武汉城市圈1 小时快速交通网形成。 武汉城市圈规划了6 条城际铁路,目前已开工建设4 条线路。 在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方面,武汉城市圈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即城市圈内各地市公司的总部转移到武汉, 形成了城市圈内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集群。 在区域市场一体化方面,武汉城市圈着力推进金融市场一体化, 武汉城市圈内所有城市均已开通武汉电子支付系统,已实现电子化、网络化基础上的资金清算一体化,截至2011 年底,金融机构在武汉签约入驻的后台服务中心已达31 家,位列全国第一,武汉城市圈城市一卡通工程进展顺利。②在统筹城乡建设一体化方面,2010 年以来, 武汉城市圈重点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保、体育、旅游、信息和宣传等“九个联合体”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方面,武汉城市圈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和发展生态经济。

皖江城市带在以后的发展中也要大力提高一体化程度,参照武汉城市圈的经验,皖江城市带可以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具体包括加快铁路、公路、机场、港口建设,即完善路网建设,满足皖江城市带作为长三角产业承接示范基地的建设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大机场,提高机场吞吐能力;充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加快芜湖、安庆、铜陵的港口建设。 第二,在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方面,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时候,应着重考虑各个地市在产业发展上的优势与劣势产业,做到整个皖江城市带一盘棋,有选择地承接产业, 着力培养皖江城市带内各地市的优势产业,不能形成各地市之间重复竞争的产业承接。 第三, 在区域市场一体化方面, 加快建立跨区域大型企业集团。 大企业跨地区的资本运作及其市场交易的内部化,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整合、优化地区产业结构的目的。③第四,在统筹城乡建设一体化方面,大力推进皖江城市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实现城乡、区域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完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保障和配套措施,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基本公共服务全面、平等地汇集全省居民。④第五,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方面,要以推进旅游一体化发展为契机,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皖江城市带。 具体措施为充分整合皖江城市带现有的旅游资源,截止2011 年底皖江城市带(不含六安部分)共有5A 级景区2 家,4A级景区47 家,其中合肥12 家、芜湖6 家、马鞍山1 家、铜陵1 家、安庆6 家、池州6 家、滁州3 家、宣城12 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⑤如果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成立一个统一的部门对八百里皖江风情进行联合促销,根据皖江城市带内各地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例如合肥的淮军文化旅游资源、三国遗址旅游资源,池州的九华山佛教文化资源,宣城的皖南徽文化资源,则将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提升皖江城市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水平。

(三)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建设两型社会, 循环经济是指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化、清洁化、高效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递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其目的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⑥

武汉城市圈重点建设“青阳鄂”大循环经济皖江城市带,包括五大循环产业园,即青山产业园区、武汉化工新城、武汉新港临港绿色物流园区、阳逻经济开发区、鄂州经济开发区;推进六大循环产业链,即钢铁及深加工、煤焦化工、炼油乙烯、电力、建材、绿色物流等。 青山区基本形成了以钢铁、石化、环保等主导产业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阳逻开发区实施阳逻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余热、 循环水等综合利用工程, 其中粉煤灰利用率达到97%,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

借鉴武汉城市圈的经验, 皖江城市带也可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在这个方面, 以铜为支柱产业的铜陵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 2005 年10 月,铜陵市被列为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铜陵有色控股公司被列为首批试点企业,铜陵成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双试点”城市。最近几年来,铜陵围绕围绕铜、硫、石灰石资源,打造三大产业循环链, 建设市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和横港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区两大工业试验园区,到“十一五”末,铜陵市累计减排二氧化硫超3 万吨, 累计综合利用工业固废3647 万吨,形成了有特色的“铜陵模式”。下一步应考虑推广铜陵的经验,在皖江城市带其他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从制度上保证发展循环经济。

(四)加大两型社会宣传力度,让两型社会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武汉城市圈加大两型社会宣传力度,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武汉市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方式,基本建成了公共自行车免费租赁系统,如今武汉三镇总共有5 万辆免费租赁公共自行车,1118 个站点,市民办理租车卡100 万张,平均每20 位持卡人有1 辆公共自行车。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率先启动“十城千辆”电动汽车示范工程,新增350 台混合动力电动公交车。 武汉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了65%的建筑节能标准,开展“两型”社区、“两型”家庭创建活动,让两型社会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皖江城市带也要加大两型社会的宣传力度,例如,推广免费租赁公共自行车,促使居民低碳出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量,保护大气环境;推广电动汽车的宣传和使用,目前合肥共有两家公司的400 辆电动汽车用于租赁和销售业务, 但是大多数市民对电动汽车仍处于观望态度。制约电动汽车的发展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充电桩的不足,导致人们不敢开电动汽车,下一步应考虑加大充电桩的布点,让绿色环保的电动汽车真正在八百里皖江畅通无阻;此外还要以社区为单位,通过宣传栏、展板等形式宣传两型社会,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①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对皖江城市带的启示,蒋嵘、周贺、潘章勇,现代商贸工业[J],2012(11)

②武汉城市圈发展进程研究,于敏、郭虹,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M],2013

③皖江城市带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社会网络研究,康同辉、包先建,城市发展研究[J],2012(6)

④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研究,范恒山、吴克明,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M],2010

⑤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甄丽君、陈秀楼,长春理工大学学报[J],2012(9)

⑥武汉城市圈发展进程研究,于敏、郭虹,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M],2013

猜你喜欢

皖江武汉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小鲟”过皖江
基于三圈理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