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存“至德”之诚义 扬吴地之人文—评吴恩培点校的《至德志(外二种)》

2014-08-15许凌雯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至德泰伯小志

许凌雯,陈 璇

(苏州市职业大学 a.吴文化研究院;b.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启动实施了一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作为文化典籍整理工作的具体行动,《苏州文献丛书》的出版是标志性工程之一。目前,《苏州文献丛书》第二辑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3年4月正式出版,共7册11种,历时3年多,包括马卫中等点校《贝青乔集》、张修龄等点校《沈周集》上下册、蔡斌点校《顾鼎臣集、杨循吉集》、罗时进等点校《海虞诗苑、海虞诗苑续篇》。本次出版的第二辑是继《吴郡文编》出版之后的又一重要成果。其中,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恩培教授点校的《至德志(外二种)》[1]为苏州地方文献集,该书分别记录了古代吴地历史上三位重要名人,即泰伯、苏轼和韩世忠。该书点校选用版本珍贵,点校精当,是苏州地方文献整理的又一力作。

《至德志(外二种)》收录了《至德志》十卷、《苏亭小志》四卷和《韩忠武王祠墓志》正、续编六卷。

《至德志》,清代吴鼎科所编。吴鼎科,字庭宝,生卒年不详。吴鼎科为吴氏一百零四世,《至德志·宗支繁衍志》有记载。其余各卷校订者亦均为吴氏后裔。书前有清代彭启丰作序。彭启丰(1701—1784)[2],字翰文,号芝庭,又号香山老人,江南长洲(今苏州)人,雍正五年(1727)状元。其祖父彭定求,康熙十五年(1676)状元。祖孙两代,相隔五十一年及第,为清代苏州著名的祖孙状元。《至德志》全书十卷,为苏州泰伯庙专志。本次点校以苏州图书馆藏光绪丙子(1876)冬月重刊本为底本。苏州泰伯庙,又名至德庙,为江南地区最早奉祀吴国始祖泰伯之祠庙。该书的内容,全面反映了三千多年来泰伯在吴地所受到的推崇及其后裔的传承脉络。

《苏亭小志》,清李彦章撰。李彦章(1794—1836),字兰卿、则文。清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和同为侯官人的林则徐同榜)。道光十三年(1833)十一月至次年(1834)四月,任江苏按察使,在苏州赴任。道光十六年(1836)正月,升任山东盐务使,但尚未赴任即病逝,终年43岁。苏祠,即苏文忠公祠,祠址在苏州城东定慧寺啸轩,以宋苏轼谥号文忠公而传。该书记叙了苏东坡书陶渊明《归去来辞》的书法作品与苏州的渊源故事。内容上由北宋、明、清等几个不同时间节点发生的故事联缀而成。本次点校以苏州图书馆藏道光刻本十一卷为底本①(清)《苏亭小志》,苏州图书馆藏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苏州图书馆古籍部称该版本为国内孤本,有较高文献价值。。总体来说,《苏亭小志》记录了近千年中苏轼的精神与苏州的相关联系,此书在苏轼(东坡)研究中,有其相当的文献价值。

《韩忠武王祠墓志》,为清人顾沅辑录,记录韩世忠事迹、祠墓兴修以及古今人凭吊之作。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绥德(一说延安)人。宋时,与金作战,转战江淮,获黄天荡之胜,有“中兴伟业”之誉。死后封为韩忠武蕲王。本次点校以苏州图书馆藏道光十三年(1833)刻本为底本②(清)《韩忠武王祠墓志》,苏州图书馆藏道光十三年(1833)刻本。,辅以民国二十二年(1933)上海国光书局铅印本中的《续编》部分,两相补充。

古籍点校整理一直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至德志(外二种)》的出版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至德志(外二种)》选用版本精良,具有较高的文献学价值。整理古籍,校雠之前的校勘工作十分重要,能否理出版本源流,择其最善者而用之,直接关系着该古籍整理的成败。《至德志(外二种)》在校雠之前充分考虑到了版本的问题。在操作上,以较全的、较精的本子为底本,择他本互校,遇到底本未收的材料,点校时予以增补。如《苏亭小志》,作者所见版本有二,一为苏州图书馆藏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共十一卷(下称“十一卷本”);一为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出版吴平、张智主编的《中国祠墓志》第46辑中所收四卷本[3]。据《中国古籍总目》“专志之属”条记载:“《苏祠小志》(《苏亭小志》)四卷,清李彦章编,道光十七年长洲顾氏刻本,国图、上图有藏。”[4]经眼国图、上图所藏,与苏州图书馆藏《苏亭小志》均为道光十七年(1837)长洲顾氏刻本,而国图、上图均只有四卷,为该本残本。因此,据《中国古籍总目》,苏州图书馆藏《苏亭小志》为善本,且目前尚未发现其他图书馆藏有完整的十一卷本。在点校过程中,作者选用了十一卷本为底本,将四卷本中“卷四 焦山释性源诗”后所收“十一卷本”中没有的“顾承、朱寿添、顾震涛、徐模廷、顾世琦”等人的诗增补入内,这就给后来研究《苏亭小记》的学人在文献的占有上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材料。

其次,作为地方性文献的整理,《至德志(外二种)》充分体现了“存史、资治、教化”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该书分别辑录了古代吴地历史上三位非常重要的名人,分别是泰伯、苏轼和韩世忠的相关材料。这三种典籍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以人物为中心,辑录了与之相关的历史记载以及后人对其的追思之作和建祠纪念的文字与材料。《至德志》为记载苏州泰伯庙的专志。关于泰伯庙的始建年代和位置,在苏州很多方志中均未提及或语焉不详,而在《至德志》中则有关于其的详细记载。如卷三“至德庙图志”条:“桓帝永兴二年敕建,在吴郡阊门外吴县西三里雁荡村之南。”[1]20同时,该书还记载了古代苏州泰伯庙春秋祭祀时的祭期、祭品、祭器等相关内容,记录了赞颂泰伯的历代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内容涉及到了古代历史、文学、宗教礼法以及书法等各个领域,这为学界对“泰伯”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史料依据。再如《苏亭小志》一书,辑录了苏东坡所书陶渊明《归去来辞》与苏州的渊源故事。相传宋代苏东坡被贬海南,苏州定慧寺僧人卓契顺不远万里徒步前往探望,苏东坡甚是感动,两人结下深厚友谊,东坡特意题《归去来辞》相赠。周忱、况锺苏州为官时,对这幅东坡墨宝非常喜爱,曾将其刻碑于定慧寺,历经400余年,东坡真迹既亡,碑刻也被风雨剥蚀。至清道光年间,福建人李彦章来苏做官,访得碑刻遗迹,捐出俸禄,修建碑亭、祠堂安放东坡灵位并祭祀,在亭后建“思无邪”斋,“蔚然胜迹”。当时在苏州颇具名气的画家黄鞠作《苏亭图》一幅,苏州的文人士大夫竞相作诗咏和,留下很多墨宝,成就了长14米的《苏亭图诗卷》。而根据此次整理的《苏亭小志》记载:苏轼所书《归去来辞》最早并非刻于定慧寺。苏轼书《归去来辞》相赠苏州定慧寺僧人卓契顺之后,因《归去来辞》系陶渊明所作,卓契顺将苏东坡的这幅字带到了庐山彭泽陶渊明的故居旁刻碑。后来周忱做苏州巡抚,才令寺僧从彭泽将原刻拓回,复刻于定慧寺。清道光十三年(1833),李彦章任苏州按察使,因对苏轼尊崇,访得定慧寺所刻《归去来辞》遗迹,命令修葺,盖亭奉碑,名为“苏亭”。李彦章深恐年代久远,碑刻将湮没于历史,特地广查文献,召众多苏州名流诗书歌咏,将其文字编辑为《苏亭小志》,因其没有等到付梓,就转任山东盐运使,此书后由苏州著名藏书家顾沅刊印。从以上材料看,无论是存史,还是资治,该书的整理都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再次,作为地方性的文献整理,极大地推动了吴地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并且具有相当的应用价值。清明灵秀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吴地的历代人文荟萃,也推动了吴文化研究作为地域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基础文献的整理,对于文化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至德志(外二种)》的点校整理,选用的古籍资料均未有前人点校出版过,且辑录的历史人物均与苏州关系密切。泰伯为吴地之祖,是吴地文明的开拓者。商末南奔至吴地,使得太湖流域的吴地本土文化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产生交融,从而孕育了吴文化。苏轼虽一生未出仕苏州,但《苏亭小志》中记载的相关故事,历明、清两代,延续近千年。苏州定慧寺内的啸轩旧迹,见证了苏州士人对苏轼高义的仰慕以及苏轼对苏州佛教、书法、文学等相关领域的影响。韩世忠为宋抗金名将。苏州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沧浪亭”,五代时为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池馆,北宋时苏舜钦购得题为“沧浪亭”。南宋初年,该园为韩世忠所有。而其死后,亦葬于苏州。韩忠武蕲王祠墓,在苏州灵岩山西南麓,又称蕲王庙。此次的文献点校,选录这三位与苏州相关的历史文化名人,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色,且文献的内容涉及方志、历史、文学等各方面,进一步拓宽了吴文化研究的新领域。

另外,以所辑《至德志》为例,苏州泰伯庙建于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年),迄今近两千年。近代以来,苏州泰伯庙地处市区,损毁严重。而建于明代的无锡梅村泰伯庙则早早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982年苏州泰伯庙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时,已成为庙桥农贸市场(庙为泰伯庙,桥为庙前的至德桥)。据《至德志》记载,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时曾赐苏州泰伯庙“至德无名”匾和“三让高踪”匾。这两块匾额现被无锡泰伯庙复制悬挂于其大殿中。但是,原苏州泰伯庙中的匾额边款中题有“康熙御笔,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南巡驻跸苏州行宫钦赐匾额”和“乾隆御笔,乾隆十六年皇上南巡驻跸苏州行宫钦赐匾额”字样,而无锡泰伯庙在用了匾额的题字后,均未注边款。2010年后,我市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中的重点工程之一即为苏州泰伯庙的修复,在泰伯庙的大殿中,苏州市政府按照史书记载,将匾额原样恢复。《至德志(外二种)》的出版,为读者还原了历史,同时,也为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工程中的苏州泰伯庙修复,提供了历史依据。文学文化研究最终推动历史文化遗存的修复和保护工作,这显然是所有从事文学研究与文化保护工作学人所最想见到的理想情境,在这一意义上,该书的应用性价值则十分明显了。

吴文化是地域文化,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性特点。保护地域文化,发扬地域文化特点,文献整理工作首当其冲。苏州一地文献之富,洋洋可观。文献的整理若能带有自觉的文化意识,则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该地文化的繁荣昌盛。《至德志(外二种)》作为“苏州文献丛书第二辑”中的一种成果,在整理时注重了文献版本价值、史料价值、地域文化研究的历史价值以及社会文化的应用价值,对于推扬吴地的人文精神起着积极的作用,其点校出版为吴文化宝库的构建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 吴鼎科.至德志(外二科)[M].吴恩培,点校.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13.

[2] 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2157.

[3] 吴平,张智.中国祠墓志[M].扬州:广陵书社,2004.

[4] 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委员会.中国古籍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2009:3866.

猜你喜欢

至德泰伯小志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
——润心至德 立德树人
李泰伯:世间磨难,皆是砥砺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出门前要化妆
三让遗风百代扬
———无锡泰伯墓联
地邻
不管事的仆射
不管事的仆射
那件蓝色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