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立意刻意求新初探:以部分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获奖作品为例
2014-08-15薛虹
薛虹
对于电视新闻记者来说,采制电视经济新闻并不难。采访后信笔写去,几百字上千字一气呵成。可反响呢?往往如石沉大海。自己再琢磨一番,电视经济新闻平淡无味。其通病是电视经济新闻立意没有刻意求新罢了。
概括起来,电视经济新闻立意陈旧、浅近的通病有五个方面:(1)匆忙下笔,敷衍成文。不能冷静地把握新闻素材,没有认真、周密地思考和挖掘新闻素材的内涵,把采摄到的图象拼接起来,成了蚂蚁搬食一样的采编。(2)只观表象,浮光掠影。对新闻素材只看到了其表面,没有把握它的本质;浮于表层的浅近的分析,缺乏深入市场经济事物内部,探索震撼受众心灵“闪光点”的技能。(3)不重开掘,落入俗套。对经济新闻素材的利用没有从新、从多角度去审视,缺乏开掘和钻探精神,造成老调重弹,重说别人说过的话。(4)素材过时,立意陈旧。选择老掉牙的不合时宜的素材,立意新奇便无从谈起。(5)随人之后,缺乏创新。采制别人拍摄过的内容,又没有创新,这样的电视经济新闻令人生厌。如何才能使电视经济消息立意刻意求新呢?笔者认真观看了近年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获奖作品,谈些自己的想法。
一、确定素材,着重开掘——开掘电视经济新闻素材的深层含意,是电视经济消息立意提高的一个秘诀,只有把电视经济新闻素材的深层内涵开掘出来,才能真正利用好素材。
2011年7月30日天津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报道60分》播出的电视消息《雨后排“堵”》(获第22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三等奖),是记者确定素材、着重开掘的精品,请欣赏原文:
【口播】昨晚一场大雨过后,今天上午,主干道上的积水已经退去。但是,珠江道上依然汪洋一片,这积水迟迟排不走,到底堵在哪儿呢?
【正文】今天中午,在珠江道铁道口附近,汽车涉水而行,路人卷起裤腿艰难通过,积水最严重的地方,要数珠江道58号这家企业的院里。
【天津市化轻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显明】(同期声):我库区里有几个库淹了,损失在一百多万左右。
【天津市道路管网公司工作人员】(同期声):我们分析原因就是一个头,雨水的堵目前没有打开,这是一个主要原因,一个雨水干管吧。
……
【正文】这位工作人员所说的“堵”,由市排管处第九排管所负责。
【天津市排管处第九排管所副所长肖永胜】(同期声):在没有验收移交之前,这个“堵”不能(打开),等于(积水)没有出路,现在要通水了,以后验收无法验收了。
【正文】珠江道改造工程项目是今年四月份彻底完工的,目前排水设施移交工作由市政工程建设公司办理。
【天津市市政工程建设公司项目副经理焦士伟】(同期声):现在正在办这个手续呢,正在给水务局打报告,手续正在办着呢。
……
【正文】程序正在走,但雨水不管人。
【天津市化轻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显明】(同期声):始终打去年就督促这事,由建委牵头办这事,始终没人管。
【天津市道路管网公司工作人员】(同期声):不是,我还是说,为啥一周之前打报告呢?资料攒需一个程序的问题,我们自己内部资料得攒吗,找这个签字,找那个签字,包括监理、设计得签字,需要一个周期,我们把资料弄齐以后,开始往上打,打水务局,打排管处,最后到(排水九所)肖所这,就这么个情况。
……
【天津市道路管网公司工作人员】(同期声):这里我个人建议了,要人性化一些,把“堵”先打开,这是最人性化一点。
【字幕】一个小时后,市政工程建设公司紧急调来潜水员下井打开“堵”。三个小时后,“堵”被打开,珠江道上的积水退去。
电视消息《雨后排“堵”》题材的选择是大雨过后马路积水排“堵”这样一个很不起眼的新闻事实,然而透过事实看本质,其背后却隐藏着“积水堵在了程序上”这样一个更大的新闻事实。作品以小见大,突出主题。记者通过大雨过后,城市管理部门现场排堵,解决马路积水的事情,反映出繁冗的程序影响了工作效率的问题,鞭挞了管理部门僵化的体制和呆板的作风,突出积水堵在了程序上这一主题。作品电视手段运用丰富。大量的新闻现场,增加了报道的感染力和真实性。结尾用画面配合字幕的方式,给人以思索。虽然这是一条普通的热线新闻,但是记者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记者在现场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并苦苦等待,促成三方会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推动了问题的解决。节目播出后,观众反响强烈,纷纷反映类似的情况。这也引起排水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改善管理机制,改变工作作风,建立特事特办制度,使得一些多年来存在的顽固的市区积水问题相继得到解决。
围绕经济新闻素材着意开掘可从三方面进行:一是从生活深处开掘。面对新闻素材,善于看出它的不同凡响处,把新闻事实的本质揭示出来,真可谓入木三分,高人一筹。这种善于开掘经济生活新闻素材本质意义的本领,对经济新闻立意的求新求深有很大的帮助。二是向心灵深处钻探。记者注重研究经济新闻人物的内心,善于捕捉心灵深处的奥秘。仍以《雨后排“堵”》为例,记者促成三方会诊,现场采访当事人的话正是新闻的“画龙点睛”之处。这正是记者深入采访,掏出了他们的心里话。三是既抓住本质的事物,又抓住事物的本质。前者在众多的经济新闻事实中,剔除非本质事实,选准本质的事实,并据以确定立意。后者指经济新闻立意得以确立的依据与内涵要反映经济新闻事实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对新闻事实本质的认识并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形成。为此,我们的记者务必长期锤炼,努力实践,不断提高自己开掘经济新闻立意的水平。
二、巧选角度,出人意料——相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往往能看出不同的意义来,从而得出不同于一般人的结论,这是提高经济新闻立意深度的捷径之一。
2011年1月14日北京电视台《北京您早》播出的电视消息《北京告别91年钢铁生产历史》(获第22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二等奖),是记者巧选角度,出人意料的佳作,请读原文:
【导语】昨天,首钢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仪式举行……这是中国钢铁史上的一个历史时刻,也是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
【正文】……三高炉静了下来,二炼钢静了下来,首钢静了下来。坚守在生产线上的最后一批工人平静的表情下,蕴含着难以平复的心情。
(浇注小件的画面)【同期声】炼铁厂团委书记杨明:做几个模子做几个铁球,以后留在家里,没事儿拿出来做个纪念。也是对铁厂一种情怀。对,用最后一炉铁水。
【正文】刚刚亲手关闭加热炉的梁立明,没来及洗把脸,就赶来留下最后的纪念。
【同期声】高速线材车间职工梁立明:比较遗憾,拆了。第二个是高兴,也是因为拆了。搬到外地应该比这儿好吧。
(高速线材车间的集体签名)
【同期声】焦化厂职工赵舒雅:我整个青春都跟首钢一块儿发展,除了我的家人就是首钢各位职工。
首钢总公司副总工程师邱世中:虽然二炼钢要停了,但首钢的精神没有停。
【正文】停产的日子里,在首钢厂区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位老人。他便是参与首钢搬迁决策全过程、时任北京市主管工业的副市长刘海燕。
【同期声】北京市原副市长刘海燕:我们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和首钢这个老朋友告别。首钢搬迁也是个艰难的抉择。在过去很多人都想象不到,以为这不能办成。但这事终于还是办成了,也是挺不容易的。
【正文】搬迁难,难在首钢停产后北京要面临着每年GDP增速降低1个百分点的压力,更难在3万多名职工的转岗分流,割舍近百年钢铁情怀。然而,为了长远发展,北京壮士断腕,毅然告别延续了91年的钢铁生产历史。首钢停产后,北京可吸入颗粒物每年减少23%,年节水量蓄满22个昆明湖。更为重要的是,为京西地区腾出了宝贵的发展空间。
……
【正文】这是一场特殊的浇铸,工人们用最后一炉钢水,刻出四个大字——铁色记忆。
电视消息《北京告别91年钢铁生产历史》题材重大,角度新颖,出人意料。用与新闻事件有关的人物命运折射历史变迁,歌颂了首钢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使报道充满了人情味。这样巧选角度,挖掘出北京告别91年钢铁生产历史“首变”的立意,就出类拔萃了。特大型企业首钢停产搬迁历时7年,是我国最大规模的工业迁移,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首都环境质量、实现首都经济发展战略转移、调整国家钢铁产业布局都有重要意义。电视消息记录历史,作品抓住了重要历史节点,用3分多钟的报道浓缩了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电视特色鲜明,以画面、场景纪实,恰当地配以同期声,使报道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与情绪感染力。这是记者长期跟踪首钢搬迁的延续。在停产前一周进入首钢,独家、全程记录了首钢停产的全过程。梳理历史资料、采访历史人物、拍摄历史场景,突出历史进程,从300多分钟的素材中,撷取典型场景典型对话,精心架构全篇,精心编辑画面,将首钢近百年变迁浓缩于3分多钟的报道中。
从现实经济生活中不断发现新鲜的问题,捕捉经济生活中的闪光点,感受到时代的气息、敏锐地从经济生活的“渐变”进程中发现“突变”,发现“首变”,抓住具有时代特点的角度,才能“发前人之未发”,使经济新闻立意出人意料。巧选角度关键在多角度分析,这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过程,问题在你怎么去“看”,由于材料内容和思想因素的丰富性,提供了多角度分析的客观基础。分析水平高的记者就仿佛是一个高明的冶炼专家,能从矿石提炼出“金子”来。记者选择角度取决于记者的新闻敏感和业务素质,选得巧,成为经济新闻的佳作,否则就是一般之作甚至是平庸之作了。
三、心灵火花,撞击闪光——从经济新闻材料中搜寻能碰撞出心灵火花的东西,写出新闻素材中最能激励人、震撼人、感动人的东西,这样可以彻底改变经济新闻立意浅近的毛病。
2011年9月19日湖南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湖南新闻联播》播出的经济新闻《袁隆平超级稻突破926.6公斤90岁争取亩产实现1000公斤》(获第22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三等奖),是记者心灵火花撞击的产物。请看原文:
……
【正文】上午八点,测评专家组组长、中国水稻所所长程式华研究员就带着喜讯来到了袁老的办公室。
【同期】程式华:祝贺您,超级稻第三期目标提前实现了。
袁隆平:你们专家组非常严格,我很赞赏你们的一丝不苟。
【正文】几天来,测产验收一直牵动着袁院士的心,身为考生的袁隆平科研团队,忐忑地盼着“考试成绩”揭晓的那一刻……
【同期】程式华:这个验收过程是个科学严谨,结果是可靠的过程,不仅是平均亩产超过900公斤,验收的三块地全部超过900公斤,是个奇迹,是个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同期】袁隆平:在没有宣布之前,我一直在等待,很焦急。得到消息后,我当时很高兴,焦急的心情一下平静下来了,晚上一直激动得睡不着,一直到三点才入睡。
【正文】由袁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试验田里的科学长跑中,实现亩产700公斤历时4年,实现亩产800公斤同样历时4年,而从800公斤到今天的超过900公斤,花了整整七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袁老既激动又谦虚,他说,跨越900公斤是一个大关口,光有良种是不行的,还要有良法和良田。“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才能实现超级稻高产。
……
【正文】科学没有止境,袁隆平院士这位“80后”,今天又一次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下一个目标是亩产1000公斤。
【同期】袁隆平:从理论上讲,水稻的产量还有潜力,绝对不是900公斤。在长沙根据光合条件等,可以达到1500公斤,我现在是“80后”,哈哈哈哈。
参评作品是“袁隆平院士团队超级稻亩产926.6公斤”系列报道的重头戏。这一重大成果名列2011年全国十大重大科技成果第三。记者在新闻选材方面打破了其他媒体在公布结果当天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来报道这一重大成果的惯例,以独特的视角、不同的故事、感人的细节、心灵火花的“闪光点”来报道这一重大成果,让人耳目一新。2011年记者连续跟踪报道超级稻过900公斤,其中有袁院士亲临现场预测产,专家组在田间现场测产,以及袁隆平院士第一时间得到超级稻过900公斤这一重大喜讯等系列的跟踪报道,都是记者在当天的第一时间从300多公里以外的隆回县山区赶回长沙及时报道。参评作品以专家组组长第一时间把测评结果告诉袁院士为开头,细腻完整地记录了专家组组长和袁院士得到这一喜讯时的兴奋和激动,并反述测评当晚专家的严谨过程和袁院士在测评的当天观看中央电视台测评直播的细节等一系列独家的电视表现手法,写出新闻素材中最能激励人、震撼人、感动人的东西,用一根红线贯穿,突出了电视新闻对事件和人物真实再现的特点。这条新闻不仅让电视观众为袁隆平院士团队创造了世界杂交水稻最新记录而震撼,也为袁隆平院士对科学追求一丝不苟、孜孜不倦、不断攀登高峰的奋斗精神而感动,同时也被袁院士谦虚、幽默、风趣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为此,这条经济新闻令人感动、振奋。
从经济新闻材料中搜寻能碰撞出心灵火花的东西,务必做到三条:一是注意记录。记者在采访中常有一些观点、启示从头脑中一闪即逝,类似这些念头,我们应该紧追思维,认真地想清楚,然后记录下来。二是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经济生活中值得一写的事物苗头,我们阅读一年一度中国新闻奖作品,常常感到像这类事情也经常碰到,甚至自己也写过这类题材,但就是写不好。这与我们平常是否勤于思考的关系极大。三是做经济生活的有心人。要使新闻灵感能经常产生,务必对社会经济生活敏感话题及热门话题予以充分注意。每当对选定经济新闻素材立意时,就能定在这类社会问题绑紧的那根弦上,就能将过去的生活积累变为新闻写作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