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封建时代士大夫“第四权力”浅析

2014-08-15莫东霞刘政洲

视听 2014年3期
关键词:士大夫知识分子舆论

莫东霞 刘政洲

纵观当今传媒生态,以强大科技手段支撑的新媒体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正是有了平民化的媒介手段,人更容易接近真实的社会公共领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得到增强。同时,由于传统媒体依然是进行新闻舆论活动的主力军,因此,人们依然更多地把对社会事务的监督寄托在专业媒体上。由“表哥杨达才”事件到“雷政富案件”,媒体以监督者身份介入社会生活的作用不断升温。

其实,在中西新闻学界,尤其在西方新闻体系中,媒体一直被认为具有独立于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之外的“第四种权力”,制约并推动国家事务的行进。对我国而言,不仅在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即使在古代封建王朝,也一直存在“第四权力”的痕迹。古时由于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记者,于是敢于直言不讳、大胆批评时政的知识分子及其团体就自然充当了舆论领袖这一角色。其中,士大夫,无疑是知识分子团体的核心和支柱。每逢民族危亡的关键历史时刻,他们都能选择挺身而出,针砭时弊,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逆境中抛头颅洒热血,发挥着类似于“第四权力”的作用。

一、社会系统中无形的手——第四权力

对于植根于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第四权力理论”,新闻学界已不陌生,陈力丹教授曾将其内涵界定为:“新闻传播媒体总体上构成了与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一种社会力量,对这三种权力起制衡作用。”①

此内涵下,作为“第四权力”的新闻传播媒体凭借其在社会系统中融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双重功能的特殊地位,并以强大的群众基础为依靠,以“报道事实”、“监视环境”、“协调社会”等方式来引导舆论、监督政府,以一股代表着人民意愿、勇于表达人民心声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务,以独立自由的力量积极参与社会建构,对于整个社会系统而言,其实质上是一双无形的权力之手。

二、历史长河中的星星之火——士大夫

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士大夫群体可以说只是“星星之火”。但是,士大夫却在推动历史发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甚至与现今社会有着贯通古今的联接。

士大夫有时候也会被笼统地称为“读书人”,由于中国封建礼教均以儒学为核心,所以有时专指儒家学派的知识分子。同时,在封建君主专制时期,士大夫们通常以考取功名为读书的唯一目的,因此,士大夫有时也指担任官员的知识分子,当然也包括了现任、离任的官员,或者那些正在为做官而努力读书的人物。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不是一个完全等同的概念,即并非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是士大夫,而士大夫则都是知识分子。现今,社会普遍认同的知识分子,和官员其实并没有必然的关联。所以,古代的士大夫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某一方面类似于印度的刹帝利,某一方面又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僧侣教士,同时与现在活跃于社会舆论领域的知识分子、活跃于微博等领域的大V们也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可谓是一脉相承。

三、士大夫如何发挥“第四权力”的作用

林语堂先生曾在《中国新闻舆论史》一书中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东汉、宋、明三个朝代,成批的士大夫和太学生(有一次超过了3000人)勇敢地站出来批评政府或皇室成员,前仆后继,介入当时的政治,这些行动直接导致了内阁的多次更易。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第四等级。”②林先生此言,创造性地说明其实早在古时中国,社会上就已经出现了具有“第四权力”性质的团体,他们曾奋不顾身地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以救国救民为主要目的所进行的公开批评活动中。

在西方,国家最高法院的法官享有个人豁免权,然而在我国,古时的言官并没有获得如此待遇,君主并没有为其设置类似的保护制度。因此,常常导致以下情况,士大夫们的直言虽然总会得到舆论的支持,其为民请命的独立言论也会受到敬仰,但从法律上来说,却没有相应制度保障其权利,相反,他们常常面临各种残忍惩罚。但是,士大夫们却甘愿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抨击权贵,做殉道者,把“第四权力”的作用演绎得淋漓尽致。

1.士大夫作为知识分子群体,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声望和引导力

士农工商,是古代中国对社会各阶层地位高低的普遍排序,官员一直都被认为是顶层精英。另外,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士大夫们对自身有着严格的要求,毕生追求“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的高尚情操,示世人一种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形象。潜移默化中,人们在心里敬佩他们,对他们产生认同感,从而愿意追随他们的精神步伐,可以说士大夫们就是当时公众舆论的主导者。正是如此,士大夫在群众中有着一定的威信,对群众有着一定的号召力,每当士大夫们上书进言,揭露黑暗,通常都能得到广泛的支持,能对统治者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东汉时期,舆论的表达力度达到空前程度,是后来的朝代都无法超越的。在士大夫和腐败的阉党势力斗争中,舆论对于社会进程的推动得到了一次极其罕见的运用,引发了规模浩大的“太学生运动”。公元153年,以铁面无私著称的耿直派官僚朱穆被任命为冀州刺史,这一任命一下达,闻风而逃的县官就有几十位之多,有些自知逃不掉的最后不是自杀就是被治罪。当时逃窜的县官大多是阉党一派的党羽,其中,有个宦官叫赵忠,他用当今皇上才能用的玉棺归葬他死去的父亲,御史朱穆知道后非常愤怒,命人挖开墓穴,当众陈尸,以儆效尤。朱穆得罪了宦官,最后被判服苦役。社会舆论十分愤怒,几千名太学生更是联名上书皇帝,把宦官的罪行一一列举,并为朱穆辩护,誓言甘愿和朱穆一起服刑。迫于舆论的压力,皇帝最后不得不赦免了朱穆。这就是著名的第一次“太学生运动”。

正是士大夫们具有如此的侠骨傲气,使其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自然而然地得到舆论的支持,形成一股公共批评的力量,引导着舆论进行揭露黑暗、监督当局的行动。

2.现职士大夫利用手中的政治力量,充分发挥第四权力的功能

社会监督的责任在现代由新闻业来承担,在古代中国有独特的言官制度来发挥公共批评的功能。作为言官的士大夫们有着更多的政治资本和更便捷的渠道向皇帝谏言,甚至有人说,言官就是今天的时事评论员。

在明世宗时期,皇帝朱厚熜身居后宫,常年迷信巫术,荒废朝政,当朝御史海瑞对皇帝此行为深感痛心。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为自己买好棺材并安顿好家人后,向明世宗递呈《治安疏》,直言批评皇帝只专心设坛求福、生活奢华糜烂等。世宗读后,怒发冲冠,一度准备下令将海瑞进行重罚,但后来得知海瑞已做好赴死准备,深受触动,终于静下心来,重读其上疏,甚至留于宫中每日反复阅读。可见海瑞冒死进谏之举,确有成效。

由此可见,在朝为官的士大夫们,会利用自己在朝中掌握的权力兴利除弊,竭力推动国家健康发展。

3.士大夫们具有作为“第四权力”所必备的奉献精神

舍生取义,是古代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士大夫们的精神坐标。

东汉王朝的实权,从和帝时期起,就长期落在宦官和外戚手中,一般的官僚有职无权,但他们尊崇孔子“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教诲,对他们认定为善的人就联合在一起,对恶的人就深恶痛绝。李膺是当时太学生运动的核心人物,他坚定不移地打击宦官势力,然而李膺在士人和太学生中影响越大,宦官就越要置他于死地。东汉延熹九年,阉党指使人诬告李膺等人笼络太学生,诬陷以李膺为首的士人诽谤朝廷,桓帝在宦官的煽动下极为震怒,下令严惩李膺等人。虽然最后李膺得以逃过牢狱之灾,但也被限终身不许为官。

像李膺这样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挺身而出伸张正义的士大夫比比皆是,他们体现了士人的骨气。这与当今作为“第四权力”的媒体所表现出来的无畏与奉献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结语

古代中国,士大夫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的确起着类似于当今社会“第四权力”的作用,有着“第四权力”的性质,发挥着“第四权力”的功能。

读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当今中国正处于飞速发展和转型的时期,各种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冒现,而当今的知识分子早已不只扮演着古代士大夫的角色,他们遍布社会的每个领域,通过新兴的媒体在世界各个角落发出自己的声音。古代的士大夫们敢于直面黑暗,舍生取义,而当今新媒体中的各位大V都是公共舆论的意见领袖,更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应该对自身严格要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改善社会风气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大V们应树立为民请命的意识,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发挥“第四权力”的作用,承担起引领舆论、监督政府、协调社会的责任。

注释

①陈力丹:《第四权力》[J],《新闻传播》,2003年第3期,第13页。

②林语堂著,刘小磊译:《中国新闻舆论史》[M],上海:世纪出版社,第8页。

猜你喜欢

士大夫知识分子舆论
宋韵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明代士大夫的法律修养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BUILDING EUROPE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