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2014-08-15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关怀人文师生

方 敏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321007)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八大上发表讲话时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此话道出了政府对国民个体人生、理想的重视和尊重,凸显出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重要理念。由此可见,应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共享人生出彩机会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涵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涵义及与思想政治工作内在关系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及其生命意义的尊重与关心,它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和需求的关怀,人文关怀不仅是一种思想态度和价值目标,更是一种文化与文明的诉求[1]110。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要,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所谓心理疏导,就是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改变人们的心理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以达到消除症状,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疏导主要指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影响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帮助其进行适度的心理调节,以宣泄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以达到为对其实施思想上的影响创造必要的心理条件的目的。同时,也可以解决教育对象的部分思想问题[1]110。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全部内容都必须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强调契合人的本性,以情为主,从关心人、理解人出发,充分考虑人的内在需求,努力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内在统一,在价值取向上与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具有内在统一性。

(二)思想政治视野下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具有鲜明政治性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一种调动人的积极的手段,在方法上具有启发性、疏通性、服务性、融合性和渗透性等特点和共性,但两者在理论基础、价值取向、面对的主要群体、对工作人员的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如心理疏导在价值观上总体表现为中立,遵循“无条件尊重”来访者这一基本原则,人文关怀价值取向鲜明,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2]。

作为服务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强调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支配,因而在中国当下的思想政治视野中,人文关怀对心理疏导应起统摄作用,二者都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为共同旨归,那种忽略政治性、意识形态性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片面的、狭隘的思想。心理疏导作为实现人文关怀的一种方法和途径,是一种有着不同层次的专业要求的关怀,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应更加侧重人性审视,贴近对象的实际需求,重在解决心理实际困惑。

(三)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方法创新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内容上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内涵。在这个开放互动、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交相碰撞的时代,单纯政治性教育或是内容局限的思想教育显然不符合形势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的基础上,还必须针对师生多样化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增加文化、历史、心理、人际交友等内容,变单纯的政治性教育为综合性教育,以满足师生精神追求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利于改变以往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一种狭隘思维倾向,即惯于把问题症结锁定或归结为思想素质、政治觉悟或道德品质问题,缺乏从人性角度和精神深面去思考和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的自觉性,从而促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充分考虑人文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通过情感关怀和心理呵护,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缺失的表现

(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教育方法和内容不丰富

目前持教育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唯一主体这一错误理念的人还有不少,在这种“唯一主体”理念的支配下,往往只把学生视为客体,从而忽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过分地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权威,偏向于采用“灌输式”、“一言堂”、“说教式”的单一教育方法,从而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教育内容上,也往往因为对学生思想状况及精神需求缺少了解,而沿袭一贯的单纯政治性教育,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和敏感问题、渴望了解和获取的各种资讯信息把握不准,不能紧跟学生丰富多样的精神需求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造成教育内容单薄、覆盖面狭窄。

(二)忽视学生个性差异,教育针对性不强

高校不能像企业流水线一样培养规格模式单一的“产品”,它培养的是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发展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人才。目前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漠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需要,教育方法仍存在简单生硬、形式单一等弊端,仅凭刚性制度、层级管理教育、规范、评价学生,不注重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心理需要、发展方向等方面的不同,势必造成学生个性被抑制,创造性被窒息[3]9。

(三)忽视学生品格培养,教育人情味不浓

为应对各种各样的教学评估,高校管理始终强调招生、教学、就业、科研等中心工作的重要性,在校内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上,中心工作所占权重非常大,考核压力轻客观上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想上对学生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投入有所忽视,未能将教育引导与关心服务紧密结合,发挥好教育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角色。近年来高校屡屡爆出的自杀、杀人、厌世弃学等新闻,无不在向世人警示一个理想信念淡薄、人格不健全、心理扭曲的大学生既使接受过高等教育,最后也可能无益于社会甚至有害于社会。

(四)忽视网络教育引导,教育覆盖面不广

现在高校学生拥有较多可供自己支配的课外时间,而这部分时间多数是“陷”在网中央,帮助大学生提高抵御网上不良道德风气、辨识良莠不齐的信息、甄别各种言论观点正确与否的能力,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但由于观念更新较慢,网络相关知识欠缺,使得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无法熟练运用电脑、网络技术和设施设计出既承载起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又符合网络教育特点的教学方式、内容和载体,只是一味固守书本和课堂教学这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如果放弃或不重视学生的课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任这个教育“空白点”持续扩大,就很可能使学生受到不良网络舆论思想和言行的影响,折损甚至丧失课堂上取得的教育成果,反之,如果及时、有效地将课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课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巩固并增强教育效果,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最基本的层次来看,表现在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关注和物质需求的满足[3]10,承载于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形象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网络文化等各种文化形态中,集中体现一所高校的精神内核。既富有个性又具有人文亲和力、融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高校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召唤着广大师生,滋养着师生的精神需求,对促进师生身心发展、激发师生美感以及约束师生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重制度,讲人性,营造公平公正的管理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体现一种高度组织水平的综合活动,管理者尤其是主要领导人应转变观念,不再“一切围着上级领导转”,而是将“师生满不满意,师生答不答应”作为管理施政的指导思想,在政策制定、机构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导入“人本思想”。

(1)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管理队伍建设。选拔配备综合素质高的人员担任相应职务,明确各级的责、权、利及其与上下左右的关系,加强教育和培训,以确保政令畅通、运转高效。

(2)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思想政治工作规章制度能够保障师生获得最广泛、有效而持续的人文关怀。重点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的建设,设置科学统一的评价考核体系,完善包括物质激励(如工资、奖金等)、精神激励(表彰、评优等)、关怀激励(送温暖、公费疗养等)、发展激励(外出学习、晋升等)在内的奖惩体系。

(3)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管理水平。做到五个“增强”:增强借助互联网推动工作开展的能力和水平,主动运用QQ、微信、微博等师生喜闻乐见的网络交际媒介,了解舆情,采纳民意,使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与师生更贴近,化解矛盾和解决争端更及时有效;增强管理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把“事后做思想工作”变为“事前主动控制”,结合当前开展的群众路线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做好调查研究,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趋势,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牙状态,有的放矢开展工作;增强对师生心的管理,善于运用心理疏导等科学方法,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等活动,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人群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困惑,找出共性和个性,采取各有侧重、切实可行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法,促使师生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卓越的心理素质,构建起自觉抵御心理困扰、自我疏解心理问题的精神屏障;增强工作的艺术性和人性化。在依法行政、严格管理的前提基础上,能够充分尊重并考虑师生兴趣、情感、性格、爱好等要素,突出参与与互动,从说教式向引导式,号召式向激发式的转变,千方百计将教育引导寓于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努力调动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相互交融,相互进步;增强服务师生的意识和能力。人文关怀落地是做通思想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搭建服务平台、提供优质服务,多做“得人心、收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和实事,诚心实意为教职工排忧解难,才能在切实服务师生的过程中有效进行教育引导。

(二)重精神,讲和谐,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高校办学品位的重要内容,应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有机融和高校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等要素,创建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崇尚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4]。

(1)构建健康和谐环境文化。校园文化必须依赖物质文化基础,只有在具备一流的硬件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齐全的图书信息资料等办学条件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营造特色鲜明,适于精神养育,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高校要在科学的长远规划的基础上,多方筹集办学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教学实验设施、图书资料、网络等物态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师生生活、工作和学习条件,提升高校的“物态形象”。再就是在大学形象设计和塑造工作中体现人文主旨,如在校园雕塑、景观设计、道路命名等方面充分融入办学特色、精神气质、人文关怀元素,精心营造与师生精神追求相贯通的“外环境”。

(2)整合校园文化精华。校园建设中要特别注重物质遗产保护和精神传承相结合。妥善保管以物质形态表现的物质文化财富,在传承以制度、观念的形态表现的精神文化遗产的同时,认真总结凝练高校悠久的历史内涵和特有的精神文化内涵,如开展“学校精神”征集活动,广泛发动师生参与讨论,促使师生深入思考办学历史过程中一脉相承、相对稳定的大学精神内涵,以此弘扬和传承大学优秀精神,传递人文情怀,使博学、笃行、包容等人文精神回归校园,以此增强师生的使命感和认同感。

(3)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不断深化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按照21世纪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将文化素质教育内容融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精选课程、精心组织,并有计划地经常举办面向学生的形势报告、学术报告及科技文化讲座。结合师生精神需求,精心设计文化载体,组织开展师生欢迎的大学文化建设系列活动,诸如“诵读经典、传承文化”活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人文大讲堂”、“高校后勤服务月”活动等,让师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环境氛围熏陶相渗透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4)加强师生精神文化建设。通过实施教师“丰德工程”和学生“修身工程”,促进高校学风、教风和校风的转变,提高师生的道德素质。教师“丰德工程”主要是在教职工中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机关作风和干部队伍建设、树典型等活动;学生“修身工程”通过开展“优秀大学生”、“文明宿舍”评选及“青年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主动履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文明公约》等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三)重疏导,讲平等,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筑牢传统教育阵地的同时,应主动将工作范围拓展到网上,做到网上与网下、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网上服务相结合,通过更广泛意义上的教学和氛围营造,促使师生将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向善需求和行为准则。

(1)网上与网下、课上与课下相结合

高校“两课”对于学生理想信念、科学精神和思想品格的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坚持“两课”教育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同时,应积极主动“抢占”网络教育这一新阵地,过滤不良思想文化信念,使网络成为求知渠道和德育课堂。第一,更新教学内容。将体现人文关怀精神的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积极渗透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课”教育体系中尽快开设网络道德课程、“遵守社会公德,建设网络文明”专题,开展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第二,扩大教学覆盖面。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通过开设网络伦理网站、开发网络德育的精品课程、建立学校网络德育信息资源库等途径,增大网络德育信息的供给量,丰富网络德育信息的供给形式,将课堂上的网络德育教学与课下利用互联网教育引导结合起来。第三,网上宣传教育与网下活动开展相结合。结合高校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开展一系列“文明上网、安全上网”倡导、优秀典型宣传、氛围营造等活动,发动师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开展爱心募捐、家庭贫困生结对帮扶等公益、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扩大网络教育影响力。

(2)网络德育宣传教育与网上服务相结合

网络人文关怀具体表现为网络德育的教育引导、网络管理及服务。一是加大网络安全法规条例的宣传普及,建立校园网络安全使用规定。高校在开展有关国家网络安全法规条例宣传教育的同时,应针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制定更为细化、操作性强的网络道德规章制度,以规范约束大学生的日常网络行为;二是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做好防范和危机处理工作。网络安全监管应遵行“堵”“导”结合,以“导”为主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各种局域网管理制度,如实施实名注册登记,即要求大学生必须用学校登记的ID和自己的密码上校园网。同时,加强网络信息监控力度,及时清除思想垃圾和不良信息[5];三是提供优质高效的网上服务。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建成一个集多媒体教学系统、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自动化办公为一体的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覆盖全校园的现代化校园网络,可以向大学生同时提供数据库查询、远程登录、文字传输、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等多种服务,实现网上自主学习、信息搜索、交友娱乐等各项功能。同时,提高服务质量,主动热情地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并充分运用好校内网站这一沟通和教育平台,通过开设书记(院长)信箱、校园文化展示、心理健康咨询等栏目或网站,开展网上时政讲座、网络文化节等活动,并借助校园 BBS论坛、QQ群聊、邮件、微信、微博等网上社交平台,掌握舆情动态,疏导矛盾,沟通情感,尽力帮助师生解决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困惑与困难,通过抛出预先设计好的话题或校园内外的热点问题,开展网上互动式讨论与交流,使师生能客观、理性、全面、动态地看待事情,营造充满人文关怀色彩的网络氛围。

[1]胡绍君,马立敏.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J].教育探索,2012(10):110~111.

[2]高飞.豆丁网——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EB/OL].http://www.docin.com/p-634999953.html.

[3]马德秀.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J].中国高等教育,2007(21):9~11.

[4]马颖英.大连教育网——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新辨[EB/OL].http://dljy.foredu.com.cn/2011/0726/676.html.

[5]方敏.当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探究学理论[J].学理论,2011(02):132~135.

猜你喜欢

关怀人文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麻辣师生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