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部环境变化对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2014-08-15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高职生院校政治

郑 艳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山西晋城048000)

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是指“独立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产生影响的环境。”[1]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局势的迅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已然发生极大改变,也对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应对挑战、调整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增进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特点

(一)国际社会环境的变化

国际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特点: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提出以及美国对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反华行为的支持;日本右翼势力的上台和对“中国威胁论”的鼓吹造势以及频繁军演、对华包围式外交,暴露了日本做“亚洲老大”的野心;金砖国家的崛起,尤其是中国、印度的崛起让世界瞩目;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和加深,双边合作的顺利发展,对维护亚太稳定及世界和平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导致的多元政治下的斗争形势愈益隐蔽和复杂,政治斗争的重点逐渐转向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和资金技术优势等对发展中国家施压,以主权换技术、换设备等方式借机将自己的政治文化意志等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发展。

国际科技大环境的影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各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美国的“棱镜门”事件充分暴露出:世界通过互联网连接为一个整体,美国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力量的强势。当今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以高新技术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二)国内社会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影响,包括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确立的和所调整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主导的意识形态以及各种思想、文化。当前,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经济结构、阶层结构随之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使得各种利益矛盾冲突日益凸现,人们的思想也渐趋复杂化。

(三)高职院校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

教育环境包括高职生所在学校的思想政教育体系和校园文化等。高职院校近十年来的迅速发展、教学技术设备配置逐渐完备、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展等,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高职生家庭环境的变化

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家庭硬件设施的改善、文化教育水平的发展提高、家庭教育的观念对学生思想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家长素质的高低;家庭教育的内容、形式的变化;家长与子女关系的复杂化;传统型家庭结构的改变,都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差异。当前的家庭教育既有对孩子成长有利的因素,也有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2]。

二、外部环境变化对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环境对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受到冲击

面对中国崛起,西方国家对我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从未停止,其一贯善于利用先进科学文化技术进行新的文化“侵略”、科技“侵略”,在全球范围推销其价值观、政治观、民主观,乃至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剧烈碰撞,高职生的思想意识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由于生活经历较为单纯,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面对西方价值观、意识形态的渗透腐蚀,高职生的政治态度、价值取向等出现了认知与行为的背离,以及价值观与现实的冲突,甚至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已经形成了一些明显错误的道德观念和评价标准,淡化甚至改变了其原有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基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为高职生树立全球思维、理解所处环境变化、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议。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高职生的思想复杂化、行为失范

二十世纪末,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当前高职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重大影响。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竞争经济,注重经济利益的实现。社会上新产业、新行业、新部门层出不穷,企业间、部门间、地区间、国家间的竞争日益剧烈,这一方面促进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公平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法制观念、效益观念的觉醒,有利于自我价值的挖掘和实现;另一方面,社会的分配不公现象加剧,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拜金主义思想的泛滥,使得金钱成为人们衡量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也直接导致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的滋长。这种社会状况对高职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是非混淆,诚信缺失、不讲公德,行为失范,欠缺正义感、责任感,甚至置社会道德规范、法律规范于不顾,做出有违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三)高职生思想政治素质受到迅猛发展的网络的渗透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并深刻地影响和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式。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阵地,从信息交流、地域空间、到思想传播,各个方面都更领先于社会其他领域,高校中互联网的普及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其开放性、便捷性和互动性使高职生能够更加广泛地汲取信息、学习交流。但另一方面,网络存在虚拟性、隐蔽性,而且难管理、难引导控制的特征又极大地助长了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并且引发了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危机。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表明,我国现有5.64亿网民中大学生绝对是其主力军。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一些辨别力较差、控制力较差的高职生网络成瘾,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危害到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共同面临的极其严峻的问题[3]。

(四)教师队伍、工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制约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复杂性。高职院校多由几个中专(为主)、大专合并或升格形成,原有的教师几乎全部转为高职教师,原有的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教师、班主任也全部转化为高职院校的政治教师、班主任,师资结构明显不符合工作要求。但因种种因素限制,迄今还没有明显改善。

高职院校的政治教师总体上说,工作勤勉、尽职敬业,多年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工作及作用值得肯定。但是,经调查发现,政治教师因教学、科研、进修等压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精力不得不分散转移,已经直接影响到备课讲课的质量;一些教师长期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方法而不注意改进,讲课照本宣科,授课缺乏说服力和可信度;一些行政人员同时还担任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因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不足,且日常事务繁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佳。除教学工作外,目前高职院校还普遍存在着科研氛围不浓、从事高校思政工作的教师对高职生的特点以及高职院校思政规律缺乏深入细致、系统扎实的研究,也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差的原因。调查显示,学生对政治教师及班主任的认可度偏低,正是对这些现象的准确反映。

高职院校的工作机制不够完整健全,存在教育和管理脱节的现象。有人认为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政治教师和负责学生管理的行政人员的任务,与其他人和其他部门无关。而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部门的协调运作。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以学生处为主,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各系主任负责,由班主任具体组织实施。而各授课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负任何责任,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育人二者完全割裂开来,使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局限在部分领域而不能贯彻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去。

另外,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领导明显重视不够,体现为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视教学硬件的建设,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重视职业技能培养,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教育方法、管理方法明显简单、滞后。一些政治教师在教学中,不顾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硬性灌输、空洞说教,严重破坏了政治课应有的效果,影响了政治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而未能做到与时俱进,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和高职生思想状况的变化,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极为被动,难以解决目前高职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五)校园文化建设薄弱不利于高职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对其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还不能满足高职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能为其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高职院校多因组建时间短,人文背景和文化底蕴相对匮乏,建校后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上,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的形成,以及校园文化功能的全面发挥。一些高职院校只重视“工具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不重视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不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基础的培养塑造,对学生多采用机械的政治教化模式。校园的文化活动品种单一,思想性差,高品味高质量的活动很少,不能满足高职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又因院校扩招带来的校舍不足、资源紧张、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质量的下降,学生活动场所受到限制,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活动压缩等,均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修养的提高。社会上各种不良的活动、信息大量涌入校园,管理和教育没有及时跟上,缺乏治理网络环境的经验措施,致使学生普遍受到社会功利思想、腐朽生活方式等的侵蚀,只注重眼前的物质利益,对于较为长远的信仰以及精神追求的热情明显减弱。

(六)滞后的家庭教育对高职生思想素质的不良影响

家庭结构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独生子女比例正在逐年提高,晋城职业技术学院的独生子女比例也呈现上升趋势,2009级学生是10.69%,2010级学生已经达到了12.96%。独生子女的比例增长,增加了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另外,非独家庭也多为四口之家,父母给予子女过多的疼爱和呵护。导致学生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严以待人,宽以待己,不考虑奉献,只重视索取,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利,完全忽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思想意识出现偏差。

高职生的家庭教育的影响。高职生从年龄上看虽然已经成年,自主自立意识有所增强,但是他们中只有个别学生靠打工兼职自食其力,不向家里伸手要钱,绝大部分高职生仍然在物质上不能独立,对家庭仍有极强的依赖性。由于高职生长在社会物质财富相对富足的年代,从小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练和挫折的体验,社会经验普遍缺乏,所以在心理上对父母也有较强的依赖。家庭成员的价值观、人生观,家庭生活习惯、家庭教育对其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当前很多家长思维观念相对滞后,没有形成正确的子女教育观,也不能很好把握住子女每个年龄阶段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

面对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应对和调整,与时俱进,提高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全方位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要以学校为主阵地,坚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注重理论灌输、大众传媒、舆论影响等手段,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思想教育,引导高职生行为的转变。

必须注重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通过“送出去”或“请进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政工队伍,创新教育方法,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以加强学生的思想引导、疏导等工作;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定期进行政工队伍培训,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高素质的师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制度保证。

(二)优化校园环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物质设备设施比较完善的优势,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化宣传、形势与政策讲座、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讨论会和谈心会、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实践实习等,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外来文化的辨别和理解能力,树立学生科学的是非观念。

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美化校园环境。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把握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的机遇,加强校园硬件设施的建设,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网络建设、基地建设,从根本上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改变政治教学现状,提升教学实效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制定科学的监控和网络管理制度,建设有利的校园网络环境,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健康时尚的内容和理念,持续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吸引高职生主动关注和学习,增强思想上的抵抗力。

(三)注重与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相结合

加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的结合,符合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要求。只有两育形成合力,才能培养出既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具有健康心理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

2011年《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指出:要“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结合、与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这正是高职院校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关系的重要依据。必须通过摸索高职生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结合点,找准高职生法制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结合点,研究高职生法制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的结合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融合下的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才能培养出符合当前国家建设需要的“既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又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做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相一致”[4]的合格人才。

[1]杨业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需要深化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06):130~137.

[2]彭瑾.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成人教育,2012(03):97~98.

[3]乔艳.网络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措施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23):71.

[4]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05.

猜你喜欢

高职生院校政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