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苏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

2014-08-15郭靖文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外语人才专业

郭靖文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江苏苏州215008)

早在上世纪初,美国教育研究学者就强调高校教育应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并为当地发展服务的思想,这种观念使美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极大地促进了美国产业和工农业的生产发展。我国学者们也认为在强调高校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更要强调地方性,要在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急需人才、加速科技向当地转化、优化当地资源配置、形成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外语指异于母语的语言,外语运用体现出其所承载的知识和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在产业和管理结构中,外语知识和技术的经济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及快速更新能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构成。由此可以看出,外语作为一种交流、沟通的媒介在地方经济发展领域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苏州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企业的转型升级等,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外语人才的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因此如何实现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上的教育创新,适应苏州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苏州地方院校外语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苏州区域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状况

在调查用人单位中,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和集体企业的人才需求达到75%以上,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政机关和其他不足20%。在接受调查的企业单位中,68.7%的企业认为对外语人才的引进规模将会扩大,显示出本地区对外语人才需求的持续增长,但对于单一外语类毕业生的需求量已大幅下降,而期盼外语专业本科生具有宽泛知识的则占66%。调查表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从事教育科研,继续研究语言的人才需求占的比重在减少,企业成为毕业生的最主要的流向,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由涉外单位向一般单位转变,各行各业都产生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外语人才的就业范围将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多层次化发展趋势,即使在企事业单位、教育等部门,单向度的外语人才也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社会急需的是应用、复合型人才。现阶段和将来几年里,苏州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总量和增长速度都较快,用人单位都认为目前外语人才的总量是充足的,但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十分缺乏,真正高水平、高素质、能够融合外语和经济、金融、科技、法律等行业的高端复合型外语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出现了外语人才结构性过剩和短缺的现象:一方面,部分外语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出现“人才过剩”的假象,另一方面,高层次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及有些非通用语种的外语人才却又严重短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仍然是很大的,问题在于供给的人才的质量,企业选择外语人才的标准是以应用性、实用型为导向,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全面立体式的增长,其中增长最多的是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喜欢具备外语基础的多学科、跨专业复合型人才,苏州市场需要大量能够融合外语和商务服务、贸易营销、商务会展、旅游、软件与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产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调查中有50%以上的企业认为,对中低端纯外语人才需求越来越少,而大量需要复合型外语人才,高端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倾向于领域专业化,苏州地区紧缺能够融合外语和经济、金融、科技、法律、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科技等行业的高端复合型外语人才。以英语为例,苏州一般英语专业人才在数量上和规模上已供过于求,但在质量上缺少的是高层次复合型英语人才,如高级口译,拥有国际背景、能参与涉外谈判的商务谈判人才或高层决策的经营及管理人才,熟悉国际商法和政策、能胜任涉外经济纠纷等专业性案件的法律人才等高层次复合型英语人才。从行业上看,经济贸易、金融商法、会展物流、信息和高科技技术等领域急缺复合型外语人才,调查结果需求比为:商贸类(51%)、管理类(38.6%)、科技类(35.2%)、翻译类(27.5%)、法律类(21.3%)、文学类(8.8%)等,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产业已被列入苏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后这些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也将极度缺乏。苏州经济发展需要的是“精外语、通专业、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外语专业学科自身的发展需要,纯外语专业早已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市场呼唤大量具备坚实外语基础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外语教育要认清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和需求的多层次化趋势,实现外语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性。例如,有的企业需要的普通技能型外语人才,可以通过高职、高专或普通专科来培养;有的企业需要较高层次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本科院校可以加大这类人才的培养力度;还有用人单位需要的是研究型、创造型的人才,高校可视学校培养能力和学校定位为社会培养硕士和博士学历的外语人才。同时高校还应该发挥特色优势,在为区域经济与社会服务中寻求细分市场份额,形成统一区域内不同院校的服务特色。这既是苏州区域经济发展对外语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推进苏州经济融入全球经济,打开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

如何培养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元化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市场对地方院校提出的崭新课题,为培养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复合型、应用性外语人才的需求,使学生能够充分就业,学有所用,体现自身价值,改革和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二、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面对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多元需求,外语人才的培养方案应继续改革和探索,应用性跨学科的复合多元化培养是外语人才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应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按照对外语侧重程度可简单归类为以下几种模式: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辅修专业(含第二外语);其它专业+外语;其它专业+外语辅修等;外语人才的培养还可以通过国际化联合办学的形式,采取2+2(国内学两年、国外学两年)或3+1等方式,还有“2+X”等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此来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复合型外语人才。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更应强调立足地方,从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评估区域内外语人才需求情况,并充分考虑本院校的办学特色、社会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及已经具备的优势资源,打造专业特色,合理界定培养规格和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侧重培养不同类型的外语人才,培育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人才。人才培养的基本问题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无论采取上述何种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都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外语人才培养观念

高校管理层及其教师对通识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入、系统,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还处于学习、模仿、借鉴阶段,在外语专业教育中,我们还未能解决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还未能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问题,对理论课的关注和投入远远高于实践课,许多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经验和习惯授课,而甚少考虑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课堂内外教学中过于重视系统的知识传授而忽视实际能力培养,过于强调技能训练而忽视了文化陶冶、素质修养和人格培养,以至培养的学生社会适应性不强。这种人才培养观念的错位,忽视乃至背离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和内在属性,也彰显出人才培养观念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不适应性。因此,要转变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把单一外语培养模式转变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多科性复合人才培养方式,根据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

(二)加强外语课程的教学

不论高校外语人才怎样培养,外语专业怎样复合,加强外语课教学都意义非凡,外语是外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应当始终把外语放在主导地位,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做到知识课程技能化;同时在外语技能课程中注重加大知识内涵,着重从知识储备、思维模式、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条件,保证学生的外语学习质量,达到符合国家要求的专业外语水平,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涉外场合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语言、文化、法律和国际贸易等各专业方面的沟通和组织工作,懂得如何在文化差异的碰撞中实现协调和交往。无论人才培养怎么复合,调整课程设置和改革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必须保证外语的重要地位,外语基础不可以削弱,这是一切知识的平台,只有在外语语言实践能力达到标准的前提下,才谈得上与其他专业、其他学科的融合、交叉、横向联系。首先应确定不同层次外语人才对外语综合技能的不同要求,在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真实需求的基础上,对现有听、说、读、写、译专业技能课程进行优化和调整,在课时安排中,确保充足的专业外语技能课时,为学生打好扎实的外语基本功、提高外语综合运用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三)多学科跨专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各高校外语专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定位,开设并不断完善与交叉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课程,不断完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群的建设,建立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多学科跨专业课程设置使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具有可靠的保证。突破单一学科限制,整合多学科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获取的知识具有宽厚性、系统性。依据专业属性,创设科学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开设符合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需要的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实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不同层次的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侧重点应该不一样。总体而言,外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中应该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公共基础课”为通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如科学的世界观、道德观、计算机应用能力、体育和美育等);“专业基础课”包括外语和相关专业知识等内容,目的是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基本功的基础上,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专业必选课”旨在培养学生更高水平上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外语的高级视听说、口笔译、谈判/辩论等能力,以及相关专业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增强外语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等高层次认知能力;“专业选修课”旨在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个人的兴趣和特长,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选修选有关的外语和专业课程,构建更加丰富完善的知识结构;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开设“综合素质课”旨在为学生搭建更高水平的认知平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它包括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语言、文学、历史等专业知识启迪学生的心智,拓展其视野,深化其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最终实现终生学习能力、质疑和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全面发展能力;“推进实训课程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多设计紧密结合社会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与行业的沟通和互动,只有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才能真正将技能型、应用型落到实处,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在实际中进一步巩固和验证所学理论,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较快地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建立实用性外语实践基地旨在营造开放的育人环境,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加强校企合作对培养更适合经济发展的跨学科人才有着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应该是各类课程设置比例合理,在学时分配上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原则,夯实基础。课程内容应该反映学科基本知识、学科发展前沿和社会需求,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知识结构完整性和科学性”。

(四)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外语专业教学改革不仅仅是盘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做到语言训练与能力,思想、文化素质培养相结合,还应该更注重对学生的多学科知识视野、实践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素质的考量和培养。课程设置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获取知识、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在教学方法上,改变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度知识传授模式,通过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并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增强师生互动性,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等,在模仿训练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论辩能力、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外语教师能否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的全过程,是创新素质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跨文化沟通能力及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语言技能、专业知识及综合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具备完善的自我文化认同,同时也能尊重异族文化,并且能成为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协调者,具有国际视野且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获取语言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推动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打破文、史、哲、经、法等人文学科间的壁垒,把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列入教学计划中,做到语言训练、知识获取与思想、文化素质培养相结合,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拓宽其国际视野,使其能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满足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交往需求,这种学科交叉、知识交叉的教育对培养人才创新思维与品格具有重要意义。

(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高校要培养既掌握外语和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一定数量合格的跨学科外语师资,而现有的教师队伍,主要是外语专业出身,语言知识和应用能力水平上较高,但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不能满足学生在某一专业上对专业的需求,不能适应跨学科专业的教学质量要求,因此,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快速提升师资力量成为当务之急。各院校师资力量分布不均,因此需要因校制宜,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师资源。应结合本校和本学科的实际情况,采用“横向联合,内培外引”的策略,“横向联合”指外语学院(系)与其他专业学院(系)在师资建设上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享资源。而“内培外引”则指外语学院(系)将培养内部教师与引进外部教师结合起来。实行教师进修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机制,鼓励教师进行多学科交叉进修或者采用攻读学位等形式进行培养,通过国内外的进修、科研交流、访学等形式多渠道地提升了校内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水平。外部引进指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引聘校外其他专业教师、校外复合型人才以及非语言专业的国际师资等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采用多种形式教授复合型课程。各高校外语院系必须要建立跨学科外语师资培养保障体系,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外语教师队伍,建设好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更趋合理、整体素质和水平明显提高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三、结束语

把语言基本功、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合起来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人才,拓宽了培养渠道,提升了人才规格,是人才培养模式新的飞跃,也是当前外语教学面对日益增加的多元化社会需求的有效对策。相关院校要根据本校的定位和具体教学环境和资源采取措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逐渐形成错位竞争,通过自觉设计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专业教育知识体系和培养模式、改造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构建有利于培育创新人才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等措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一种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构建,当有利于创新型外语人才成长的土壤、条件得以满足,外语院系必定能够培养出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各类高素质外语人才。

[1]戴炜栋,王雪梅.对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战略规划的思考[J].外语界,2012(03).

[2]郑玉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8).

[3]陆莺.从对立到融合: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多元转型[J].外语界,2008(06).

[4]黄振定.试论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的两大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04).

[5]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05).

[6]王嘉铭.从ESP英语课程模式探讨英语复合型专业课程建构[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04).

[7]庄智象.我国外语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界,2010(01).

[8]孙有中,金利民.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04).

[9]罗世平.也谈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界,2000(03).

[10]任新红,张长玲.高校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8).

[11]苏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R].苏州:苏州市人民政府.

猜你喜欢

外语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