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德国先进经验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2013德国研修报告

2014-08-15熊发涯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德国培训

熊发涯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2)

2013年下半年,受教育部委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组织了“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2013德国研修班”,笔者也参加了这为期近一个月的培训。通过听取讲座、参观考察、访谈交流、听课评课、列席会议、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德国的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学校的建设与管理、职业教师的培养与培训、职业教育教学的方法与做法有比较系统的了解,认为有些经验很值得我们职教人学习和借鉴。现将研修过程、所得经验及对我国职教借鉴作用的思考简要报告如下。

一、研修过程

本期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2013年下半年德国研修班,时间从2013年10月29日至2014年1月20日。整个研修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国内学习阶段

在北京听取了德国职业教育情况介绍,听取了中国教育交流协会对研修工作的要求,分享了往届学友的学习经验,参加了全国教育交流2013年年会,研修人员根据项目要求制定了去德国研修的具体计划。

(二)国外学习阶段

时间共四周,围绕四个主题进行。

主题一是德国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全团人员集中学习,听取德国及巴符州教育体系、德国及巴符州职业教育体系、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职业教育质量监督与发展体系、职业院校师资培养体系等介绍;参观斯图加特财经学校、艾斯林根教师进修学院、卡尔斯鲁尔见习教师学院等院校;考察了费思托公司及其培训中心、卡尔斯鲁尔理工学院及其职业培训中心,考察了斯图加特手工业协会,与教育管理者、行业协会管理者、学校师生、企业师傅进行了深入交流。

主题二是德国学校管理。驻点到德国巴符州恪平根商业学校进行解剖麻雀式研修。与校领导相互介绍所在学校情况。参观了恪平根商业学校校园及实习实训场所,多次深入到课堂听课并与师生交流;参加了校长对新教师的听课交流反馈会,参加了学校校务会议、质量小组工作会议;参加学生社团的捐募活动,参观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办的实体公司,到现场听取了学生关于利用世界性虚拟公司进行学习和训练的介绍。

主题三是德国的教师培养。全团人员到卡尔斯鲁尔见习教师学院听取了院长多贝尔教授关于德国和巴符州教师培养体系的介绍,并实地参加了一个“如何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为主题的研讨班活动;在艾斯林根教师进修学院听取了院长关于德国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的介绍,并与在该校进行短期培训的教师们进行了交流。

主题四是德国高等教育。全团集中活动,分别到德国的三类大学进行考察交流。综合大学类考察了斯图加特大学,应用科技大学类考察了斯图加特媒体应用科技大学、埃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双元制大学类考察了斯图加特双元制大学郝博学院及其合作企业博世公司的培训中心、奔驰培训学院,还参观了戴姆勒公司奔驰汽车总装厂。

主题五是教育主管与教育研究部门。全团集中到联邦教育部和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听取了关于德国职业教育章程的制定、培训条例的开发、德国职业教育研究动态、德国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介绍。

(三)国内总结交流阶段

根据研修安排,回国后认真疏理学习心得,准备研修论文。2014年1月9日笔者在所在学校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学习成果汇报,2014年1月20日,在北京举行了2013年下半年培训研修汇报会,接受专家的考核和评价。

二、德国职教经验

通过近一个月的学习,深感德国教育类型丰富、制度完善、保障有力,形成了以下认识,总结出以下五大经验:

(一)德国的教育体系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德国教育小学4年、中学5~8年。中学教育有多种类型,分为主体中学(5年制)、实科中学(6年制)、文理中学(8年制)。学生上完5年中学后,在任何时候都能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学习,接受了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获取师傅证或参加高中课程补习取得大学入学资格。

德国中学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是相互贯通的,给青年学生提供了多种成才的通道。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人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而形象思维较弱,有的则相反,有的则两者均强,也有的两者均弱。人的智能是多元的,由于人们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不同的影响,在某一阶段对某种事物的领悟有所差异,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同类事物认识的角度不一、深度不一、广度不一。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千差万别,对社会的贡献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只要是自食其力,对社会有贡献,不论是什么方式,都应受到尊重而不被歧视。德国的教育体系造就了这样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没有人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没有人认为先就业再读大学比先读大学再就业低人一等,没有人认为综合大学毕业的学生就一定比应用科技大学毕业的学生能力强一些。这样一种氛围,使学生的成长环境非常宽松、成长的途径可多种多样、成长的方式可自由选择,造就了有活动力、想象力、创造力的人才。学生不必为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而牺牲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也不会因为起步比别人晚一点而影响一辈子,更不会因为上了重点大学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二)德国的职业教育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德国职业教育采取“双元制”教育模式,其核心是企业主导、学校参与、行会考核、政府保障,这种模式较好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专业设置与招生数量对接了企业人才需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招生是从企业开始的,企业根据预测,确定未来所需的人才,然后与行会一道招收学徒,企业的学徒成为职业院校的学生,企业和学校按照国家颁布的培训条例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企业招生的数量和专业分配是完全根据企业未来的用人需求安排的,职业院校配合企业的培养设置相关专业;企业需求发生了变化,职业院校的数量、学制、专业也应跟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这种体制能够较好地保证职业学校的办学顺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二,学生学习的内容对接了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双元制的基本机制是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容大部分是培训大纲规定的。这个培训大纲由行业、企业、学校和政府共同制定,而且做到即时更新,这就决定了学习内容是企业所需、社会所需。同时,德国的企业和学校非常注重未来技术的预测,注重用未来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保证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是最新的、最需要的。

第三,教育体系支撑了青年人充分就业。德国人口不多,但经济高度发达,经济建设需要人,在良好的教育体系下,形成了青年人都能上学,上学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能学到企业和社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企业和社会能够让青年人发挥作用,形成了社会育人、人尽其才的良性循环。青年人能够充分就业,社会失业的人少,人民生活稳定又促进了经济发展。

在巴符州了解到,巴符州的失业率低于2%,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到处看到的是学生学习热情高、兴趣浓、阳光快乐,社会秩序好、社会稳定、市民素质高,这些,与良好的教育体系是分不开的。

(三)德国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满足了教师的需求

德国的教师培养体系体现了入行起点高、知识更新及时、校企联系密切、保障机制完善的特点。

首先,在德国,成为一个职业院校教师不容易。一个大学毕业生要成为职业院校的教师要经过四个阶段的学习和考验,一是大学学习阶段,要取得两个专业的学位;二是见习教师学习阶段,边学习边实践18个月,期间通过两次国家考试,不仅掌握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而且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历和经验;三是企业工作阶段,在相关企业锻炼42周,进一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四是实习试用阶段,受聘到职业院校教学,试用半年,经过严格的考核后才可以成为一名正式的职业院校教师。在企业,师傅是作为开办企业的必备条件,担负着对职业院校学生、也是本企业签约学生的培养工作,师傅至少要在一线工作两年以上,一般是企业的技术能手,并且要通过行会的专门考试。

其次,德国职业院校教师的职后培训也抓得紧,至少有三种方式:一是各校经常性的校本培训和区域性培训,针对本校本区域教育教学情况开始教学研究,提升教师能力。二是教师参加培训进修,各州都有教师进修学院,职业院校的教师职业进修培训的机会很多,培训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规范的培训,也有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培训,还有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许多形式;德国见习教师学院和教师进修学院的培训师,大多是来自教学一线的最优秀教师,他们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适用性。三是各州教育部聘请了大量兼职督导师,他们除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外,还兼职指导其他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及时给予指导。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两个主体的沟通也非常及时和到位。一方面国家培训大纲对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做了明确的规定,保证了学生在企业接受的培训与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学校的教师与企业的师傅经常沟通,对所教育的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现实表现等及时交换意见、商量对策,保证了教学内容的衔接、教育方法的有效性。

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每周授课25学时(其他工作折合教学课时),知识更新、教学改革任务也很重,但他们工作得非常开心,也很稳定,原因是社会对教师的保障很到位。在待遇上,德国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报酬福利甚至高于公务员,教师的办公条件、教学条件都比较优越。

(四)德国的保障机制满足了教育的需求

走到德国任何一处,接触官员、教师、学生,他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都是非常高的。在合作企业里,不少在读双元制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从普通的文理中学毕业后选择职业教育,他们放弃升入大学的机会,而是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喜欢的专业,学习专业技能。最新数据显示,在巴符州有65%的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选择进入职业教育体系,这都是家长和学生自愿选择的结果。在德国广泛认同职业教育,与国家层面上对职业教育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主要表现在:

第一,法律法规为职业教育的实施保驾护航。德国政府为了保证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对职教立法,将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变成以企业为主的有效体制,双方严格遵循《职业教育法》和《教育法》的规定,履行着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在这种制度的保证下,企业均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合作企业内不仅有相应的生产岗位供学生生产实践,还有规范的培训车间供学生教学实践;合作企业设有专业的职业培训中心,不仅有完整的培训规划,还有充足的培训经费;不仅有合格的培训师,还有相应的企业培训条例,而使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得以有效而顺利的开展。

第二,经费的保障和税收的优惠是支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学校都拥有足额的政府拨款的教育经费,学校的基础设施、办公设备,教师工资和继续教育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支付,一旦成为教师,便享受公务员的身份和待遇,使得学校和教师能够全心投入职业教育。

政府对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企业在税收方面有一定的优惠,企业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都有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也为职业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企业方面的保障。

(五)教师的教学方法满足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需求

在德国学习期间,研修班学员多次到职业院校课堂听课、到训练的车间观摩,随机到正在上课的教室进行巡视,也与德国的学生进入深入的交谈,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德国的学生思想活跃、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究其原因,很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得到了充分运用,教师更多的角色是引导者、答疑者、组织者、评价者;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通过相互的讨论、实际操作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在企业培训中心,我们看到学生完成的各种项目成果,有机器零件、有半成品、有实用机械、有趣味玩具,甚至有模拟生产线。据介绍,这些项目成果部分是师傅设计、学生制作完成的,大部分是学生自己构思、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完成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意。学生要完成一件自己的作品,必然要对相关知识技能进行认真的钻研和掌握,自然就产生了学习兴趣;学起来有劲,学习的效率就高,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开发。

在德国职业教育的课堂上,老师不仅关注自己如何教,还关注学生如何学。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和指导,而是主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趣味学习、创新学习、活动学习、快乐学习。学生学习的内容并不拘泥于已有的课程,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对于学生取得的成就,学校和教师会给予表扬,满足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增加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动力。我们体会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高,核心在于教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关键在于有效,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三、借鉴与思考

虽然中国与德国国情不同、体系不同,但是德国职业教育的许多理念和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针对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当前实际,要做好“六个坚持”。

(一)坚持对接产业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总体来讲社会影响力不大、吸引力不够,是不是社会不需要技能型人才呢?不是,恰恰相反,在我国,产品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够,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技能型人才。一方面,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往往找不到,另一方面,一批又一批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其主要原因有两种:一是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不匹配。学校有的专业,产业不需要,产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学校又没有开设,出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脱节。二是培养的水平、能力和素质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需要。要么是专业功底不够,要么是责任心、职业素养不够。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是一个整体,企业提出需要什么样的人,确定什么样的专业,行业确定学习什么内容,怎样学和必须学到什么程度,学校和企业共同保障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知识技能,真正做到专业(职业)与产业充分对接。

在工作中,牢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产业设专业,联合行业企业建专业,根据岗位需要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根据工作任务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积极引入行业企业参与教学过程,依据职业标准要求考核学生,培养能做事、会做事、会把事做好的合格学生。

(二)坚持校企合作

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成功,就是采用了企业主导、学校参与、行会把关、政府保障的体系,教育满足了企业和学生个人两方面的需要。

我国,由于人口红利,现阶段企业对合作办教育并不热情,但要保证教学质量,学校不得不作为主导采取措施加强校企合作,尽最大力量满足学生和企业的需求。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注意到四个方面:一是要把合作育人、合作培养落到实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都需要共同确定,尤其是要考虑产业发展、技术升级所带到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校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各自的优势,发挥企业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二是要把合作发展作为双方的责任,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要充分考虑对方的受益,做到责权利对等,学校发挥人才、技术优势为对方服务,企业发挥设备、岗位优势为学校出力;三是要把合作就业作为自己的责任,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学校和企业都有责任为之付出,提供学生就业门路、增强学生就业能力都是合作就业的内容;四是校企合作要深入到教师层面,落实到具体的项目、环节中,学习过程做到工学结合,每个教师都应把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为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任务。

(三)坚持实践育人

只有实践,才知道企业要什么,才知道研究什么,才能激发创新的欲望。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问题导向的理念,就是把各种事情做实、做牢,这种思想值得借鉴。一是教育教学要讲究效果,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技能,不能搞花架子,只出场,不出力,只有过程,没有效果;二是在科研中要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搞没有意义的文字游戏;三是在社会服务中要落到实处,以帮助企业具体问题为目标,一年做几件实事,不能拿个聘书就算社会服务了。

(四)坚持双师教师培养

常言道:“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必须有真本事。在德国,之所以律师、医生和教师成为门坎最高、待遇最好的三种职业,是因为在德国从事这三种职业要求高。虽然我们没有类似德国那样经过严密考核才成为教师的入职要求,但是我们可以尽量按德国教师那样的能力要求自己。从德国的教师培养体系可以看出,我们必须重视教育教学能力,必须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有较强的校企合作能力。当前,应加大力度提高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通过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发挥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的带动作用,大力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通过自我提升、进修培养、企业锻炼、出国研修等形式注重给教师的职后培训创造条件。

(五)坚持教学方法改革

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是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

虽然近几年一致在加大力度改革教学方法,但到目前为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还未成为主流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仍然很不理想,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还未激发出来。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坚定改革信念,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持续增加教学改革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成就感和实践能力。

(六)坚持个性培养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成才的道路应该是多样的。德国教育体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模式,而且这些教育模式之间是互通的,为“人尽其才”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特点采用不用的教学方法。作为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等方面提供通道;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上,尽快做到中职与高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互通。

当然,每个事物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学习德国职教经验必须立足国情校情,把德国职业教育中好的思想、好的作法借鉴到我们的工作之中,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最终找到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办学治校之道。

[1]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高职院校领导能力建设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2012年论文及专题报告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陈年友.地方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

[3]熊发涯,段悦兰,曹俊明,万德年,叶文胜,刘学贵,曾鑫,冯兴国.高职教师“四大能力”评价体系与“五级递进”培养路径的研究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4]熊发涯.关于地方产业发展与专业开发统筹发展的研究——以黄冈市与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2(02).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德国培训
德国豹2号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德国弃煤的烦恼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梦梦”“娇庆”德国行
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