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路径及启示
2014-08-15王维华王梓林
王维华,王梓林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2)
创新人才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其特征表现为开放、灵活、好奇的个性,具有想像力丰富、坚持不懈、富于冒险精神、精力充沛及注意力集中的特质。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创新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加重视培养创新人才[1]。最近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推进教育领域有序开放”,“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可见,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对民族发展、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探索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我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是,离国家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在新形势下,探索建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建立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创新人才是社会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因此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努力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本文着重分析美国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人才路径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美国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路径
(一)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平台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美国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在世界已占统治地位,为了保持高速发展,美国企业看到大学及科研机构的研究实力雄厚,开始布局如何利用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纷纷到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周围合作建立从事高新技术研究、技术应用、产品开发的实验室[3]。企业希望借助大学及科研机构雄厚的科研实力,参与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中,于是,开始在大学周边组建高新技术密集的高新科技工业园区。这些高新科技工业园区与大学及科研机构联合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这些基地“在国家新创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4]。著名的科技园有:北卡罗来纳金三角科技园、波士顿128号公路园区和硅谷科技园,这些科技园都是依托著名的大学建立的[5]。科技园入驻了一批像杜邦、IBM这样的著名公司,这些公司财力雄厚,自身研发能力也很强大。公司与大学及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开发基地,为周围大学生及科研人员提供了直接参与研究与生产实践的平台。这些大学及科研机构按照用人单位市场需求设置新专业,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更加适应企业需要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又带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带动了美国经济结构转型,进而强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目前,美国共拥有21个工程研发中心、12个材料研发中心、45个合作科技研发中心和115个科学园[6]。分析美国科技与经济发展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的经验,就能发现,美国企业与大学及科研机构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和应用开发研究中心,双方互派科研人员,共同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从实践运行来看,美国大学与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的研究中心主要有四类,如“科学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材料研发中心”和“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这些校企合作研究中心肩负着美国交叉学科的研究开发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双重任务[7]。这些中心让高校和工业界的科学家、优秀学生并肩作战,进行跨学科研究与开发,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于企业的生产,以增强美国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8]。
(二)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项目支撑
在美国,科研项目或研究课题由大学和企业共同提出,或由其中一方提出,共同承担。然后,围绕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派出精兵强将,组建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团队,利用多方优势资源,大学与高科技企业或科研院所协同攻关。同时,以此作为相关学科学生培养的平台和载体,与企业或科研院所共建创新研发中心,在联合研发中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由企业与大学吸引专业优秀学生或社会高层次人才参与研究,研究成果一般都会被企业直接应用于产品开发,引导学生深入参与科研活动,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是产学研协同承担科研任务的成功典范。2007年,美国 NASA联合美国惠普仪器公司、斯坦福大学、摩根州立大学、新墨西哥州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合作进行高性能计算方法研究[9]。通过参加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科研人员的科研创新能力。美国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重要方式是围绕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协同攻关,在联合研发中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三)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效载体
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美国的大学及科研机构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应用能力。通过企业、科研机构与大学联手推出各类研究计划或科技竞赛活动,并给研究计划或科技竞赛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希望能吸引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从1971年开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是美国资助科研项目和高等教育的主要政府机构。)规划产学研联手,出台了“工程研究中心计划”等 7个产学研实践计划[10]。同时,大学也主动走出校门,吸引企业参与有市场应用前景的科研与开发项目,企业也拿出资金,资助大学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如麻省理工学院实施的“扩大大学生研究机会计划”。按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已有超过 200家世界一流企业和研究机构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进行研发,校企合作研发成果丰硕果,麻省理工学院已经发展成全世界极为重要的高科技知识殿堂及研发基地。
(四)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经费资助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美国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经费主要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之后,美国大批企业或独立基金会纷纷在大学设立奖学金或项目研究专项基金,参与大学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学生开展项目研究,实施学生的助学奖学,资助学校举办各类科技活动。企业的目的是吸引在校优秀大学生和青年学者参与科技创新或创业实施活动。比较著名的专项基金会有福特基金会、通用电气基金会和沃尔玛基金会等。在美国科技发展的进程中,大批企业及其基金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都有着长期合作关系,企业与大学及科研机构共同将大批优秀学生培养成创新人才。
二、对我国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启示
(一)搭建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平台
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共同搭建多元化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在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人才体系中,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是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主体之间的交流是双向或多向,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明确。一方面,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要积极探索多形式的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科研平台。如:建立校企联合研究实验室、合作成立技术研究中心等;探索与创新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企业参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校企共同开发课程;聘请企业专业技术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校企合作开展科技竞赛活动;吸收优秀大学生参与企业研发等,搭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人才平台。
(二)建立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大学及科研机构要更加主动为企业服务。社会发展最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校企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平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企业和学校共同为基地提供创新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条件。学校还可以利用基地,提高科研人员的研发能力,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基地还可用来培训企业员工,为企业员工提供知识更新、技术培训,学校与企业在基地联合开展项目合作与科技攻关,实现校企双赢。
(三)构建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载体
借鉴美国的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成功经验,大学在向学生传授基础通识课程的同时,还要通过多种实践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构建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载体。首先,要建立并完善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与培养方案。支持大学生参与创新性研究比赛、计划或项目研究。其次,将市场机制引入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协同培养人才的构建中,促进主体间的有效联结。再次,需要政府建立政策支撑体系,为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四)探索产学研人才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
胡锦涛提出“高校要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国内高校纷纷探索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实践的结果来看,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协同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通过走出校门,主动适应企业,改革学生教学管理体制,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真正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协同培养创新人才之路。
(五)发挥政府培养创新人才的统筹功能
创新人才是国家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标杆,创新人才引领相关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是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关键,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强劲动力之源。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需要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协同配合,为创新人才开展科研活动或进行科研创新提供经费保障。各级政府也要发挥其统筹功能,出台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保障,营造良好的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从美国的实践来看,大学、企业及科研机构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人才,一定要发挥好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一定要有经费保障和制度保障[11]。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
[2]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刘力.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6(07).
[4]李建中.美国大学的创新教育及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04).
[5]丁杰.“产学研”结合的鼻祖:硅谷怎样吸引和利用人才[EB/OL].支点.新浪湖北,2012-09-03.
[6]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The Impact of AcademicResearch on Industrial Performance[M].Washington,D.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3:59~67.
[7]祖廷勋.产学研合作发展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37~42.
[8]马永斌,等.美、英、日大学-政府-企业合作模式对比与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01).
[9]于洋.美陆军出资2.15亿美元进行高性能计算方法研究[EB/OL].军事频道.新华网,2007-04-26.
[10]江佩伟,李帆.当代美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07).
[11]李祖超,张利勤.美日产学研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路径比较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