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词文体观确立于黄州

2014-08-15彭文良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同题黄州苏轼

彭文良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中国重庆401331)

被贬黄州是苏词创作的转折点,黄州时期的作品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1-2]。从外在的创作表现看是如此,从内在、更深层的角度看,苏轼黄州以后对词作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结合苏词创作历程,我们知道苏轼熙宁初通判杭州才开始写作词[3],其后至元丰三年贬谪黄州前的十年间,尽管词作大量涌现,但从观念上看,苏轼仅仅视词作为歌词,还没有提升到文学、文体的高度,只有到黄州及以后,苏轼才逐渐视词为文学,视词为独立的文体。也就是说,苏词的文体属性、苏轼的词体观是到了黄州以后才确立起来的。

苏词文体观确立于黄州以及此期苏轼对词作观念的转变,首先体现在他对词的称谓上。苏轼在倅杭至守密、徐、湖时期视词为歌词,常称之为“歌”或者“曲(子)”。从黄州及其以后,我们发现苏轼开始称之为“词”,而很少再称为“歌词”,几乎不再称为“曲”或“歌”,以下数例词前小序、标题和书信中,苏轼皆称词:

《西江月·春夜行蕲水中,……书此词于桥柱上。》“照野瀰瀰浅浪”(作于元丰五年)[4]

《定风波·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有拒霜独向君猷而开。……故作是词。》“两两轻红半晕腮”(作于元丰五年)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作于元丰五年)

《满庭芳·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因作此词。》“三十三年,漂流江海”(作于元丰七年)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作于元丰四年)

《水龙吟·闾丘大夫孝直公显,……觉而异之,乃作此词。公显时已致仕,在苏州》“小舟横截春江”(作于元丰五年)

《永遇乐·夜宿燕子楼,梦眄眄,因作此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元丰元年)

《鹧鸪天·陈公密出侍儿素娘歌紫玉箫曲劝老人酒老人饮尽因为赋此词》“笑捻红牙亸翠翘”(元符三年庚辰)

《与章质夫三首(之一)》:

某启。承喻慎静以处忧患。……《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七夕》词亦录呈。(《文集》,卷 55,页1638,谪黄州期间,约元丰六年左右)[5]

《与杨元素》:

某启。忽闻舟驭至鄂,喜不自胜……及见和新词……[5]1649。

苏词文体观表现之二:以词攀附诗,以为词是形式特殊的诗,有意提升词的地位。此期有三篇散文论及词,特别值得注意:

《祭张子野文》:

子野郎中张丈之灵。曰:仕而忘归,人所共蔽。有志不果,日月其逝……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宛转,盖诗之裔。坐此而穷,盐米不继。啸歌自得,有酒辄诣。[5]1943(作于1079五月)

《与蔡景繁》:

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5]1662。(作于1082十月)

《答陈季常》:

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5]1569。(吴雪涛《苏文系年考略》不系年,但可确定作于黄州时期)

“微词宛转,盖诗之裔”,“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将苏轼此时的词体观念表达得很清楚。在这些论述中,苏轼此时“就是把词当作诗”[6],有明显的尊体意识。尊体的方式就是用传统、古老、位尊的诗与新兴、年轻、位卑的词对接,认为二者同源,“努力要使词在实际上及人们的观念中都获得与古诗,特别是《诗经》、唐诗那样的较高地位,或至少要使词成为古诗的直系后代”[7],以扫除人们对词的歧视。关于此点,论述很多,不作赘述[8]。

表现三:黄州及以后时期,苏轼在诗文中经常将词与诗、文并举,或者将词与绘画等同时代的艺术形式合观,可感知在苏轼眼里,词已经不再只是茶余酒后的点缀,而是一种新的文学、文艺形式。

《与王定国书》:

某递中领书及新诗,感慰无穷。得知君无恙,久居蛮夷中,不郁郁足矣。其他不足云也。马处厚行,曾奉书,必便达。不知今者为在何许,且盘桓桂州耶,为遂还任耶?重九登栖霞楼,望君凄然,歌《千秋岁》,满坐识与不识,皆怀君。遂作一词云:“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欲见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万事回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其卒章,则徐州逍遥堂中夜与君和诗也。来诗要我画竹,此竟安用,勉为君作一纸奉寄[5]318。

此书作于元丰四年或者五年重阳后[9],据书中“得知君无恙,久居蛮夷中”①、“重九登栖霞楼”可知②。从书中内容看,王巩寄所作新诗给苏轼,苏轼回赠一词,词中用了之前与王巩唱和诗作中的原句,是典型的诗词并举,并化诗入词的例子。类似的诗文词相提并论的例子甚多,如:

《与李公择》:

某启。春夏多苦疮疖、赤目,因此杜门省事……所要新诗,实无一字,小词、墨竹之类,皆不复措思,惟于饱食甘寝中得少三昧,一笑!一笑!文编一阅,洒然自失,濯喧埃而起衰思也。[5]1499(作于元丰六年)

《与陈大夫》:

某启……比虽不作诗,小词不碍,辄作一首,今录呈,为一笑[5]1698。(作于元丰间作在黄州)

《答王定国》:

某启。今日景繁到泗州,转示十月二十三日所惠新书,并新诗六首、妙曲一首,大慰所怀,河冻胶舟,咫尺千里,意思牢落,可知[5]1522。(作于元祐八年)

《题王晋卿诗后》:

晋卿为仆所累。仆既谪齐安,晋卿亦贬武当。饥寒穷困,本书生常分,仆处不戚戚固宜,独怪晋卿以贵公子罹此忧患,而不失其正,诗词益工,超然有世外之乐,此孔子所谓“可与久处约长处乐”者。元祐元年九月八日[5]2137。

《与钱穆父》:

某启。……新诗妙曲,得于敲榜间,欣承加惠也。辄复一篇,惟不示人为望[5]1504。(作于元祐中守杭时期)

《与钱穆父》:

承录示元之诗,旧虽曾见之,今得公亲书,甚喜。令跋尾。诗词如此,岂敢挂名其间。呵呵[5]1504。(作于元祐中守杭时期)

《题张子野诗集后》:

张子野诗笔老妙,歌词乃其余技耳。《湖州西溪》云:“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与余和诗云:“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若此之类,皆可以追配古人。而世俗但称其歌词。昔周昉画人物,皆入神品,而世俗但知有周昉士女,皆所谓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欤?元祐五年四月二十一日。

《和犹子迟赠孙志举》:

……诗词各璀璨,老语徒周谆。愿言敦夙好,永与竹林均。六子岂可忘,从我屡厄陈[10]。(作于1101年)

以上诸例,典型如“诗词益工”、“诗词如此”、“诗词各璀璨”,在并举之中,给我们的直觉是,词与诗一样,已然是一种独立的文体,我们仿佛感觉到词自身的地位几与诗齐驱。另外,《苏轼文集》中有两篇与《时贤本事曲子集》的作者杨绘的书信,个中亦流露出苏轼对词体的态度,需要注意。

《与杨元素》:

笔冻,写不成字,不罪!不罪!舍弟近得书,无恙,不知相去几里,但递中书须半月乃至也。奇方承录示,感戴不可言,固当珍秘也。近一相识,录得公明所编《本事曲子》,足广奇闻,以为闲居之鼓吹也。然窃谓宜更广之,但嘱知识间令各记所闻,即所载日益广矣。辄献三事,更乞拣择,传到百四十许曲,不知传得足否?[5]1652(作于 1081 冬)

《与杨元素》:

近于城中葺一荒园,手种菜果以自娱。陈季常者,近在州界百四十里住,时复来往。伯诚亲弟,近问之,云不曾参拜。其人甚奇伟,得其一词,以助《本事》[5]1653。(作于 1082 年)

书中的《本事曲子》《本事》即今冠于《词话丛编》之首的《时贤本事曲子集》[11]。《本事》一书,取法孟棨《本事诗》记唐诗本事和唐代诗人逸闻轶事之先例,记录五代以来至宋词作本事及相关轶闻。《本事诗》的记叙风格接近笔记小说,故就其性质而言,介于小说与诗话之间。若不作严格界定,可以说《本事诗》是关于唐诗的最早诗话。它的出现除了说明唐诗的极度繁荣外,也意味着对唐诗总结、研究的开始(体例上,分为七类,而不是简单记录可证)。《本事曲子》的出现,性质、意义与《本事诗》同,除了说明词作的繁荣以外,还表明当时人对词看法之转变:“词已经成为与诗并驾齐驱的一种独立文体,词的成就引起了世人相当的关注,词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技艺’,成为社会交往的常用工具。正是这一背景条件下,词坛上终于出现了单行的词话专著——《时贤本事曲子集》。”它的出现,说明“小词的实际地位已有了一定的提高”,“词在接受领域也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诗歌样式,而不再仅仅是诗话的附骥物了”[7]34-37。

《本事曲子》今存六条,一共涉及词作十首,与苏轼期待的“传到百四十许曲”相去较远,估计亡佚较多。其中与苏轼相关的记录凡一条,涉及词作三首,大概即苏轼所称的自“献三事”。《本事曲子》除了记录本事,以帮助我们了解词作背景外,其重要意义还在于保存和传播词作。今存的六条,除“南唐中主”、“孟蜀后主”外,其他四条皆是关于宋人的(分别为:林逋、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可以说,《本事曲子》是宋人有意识搜集、传播同代词作最早的著作。苏轼看到朋友杨绘③所编《本事曲子》,马上致信,嘱咐“宜更广之”,希望“各记所闻”,“所载日广”。另外,主动寄去己作以及陈季常所作,以助其规模。这些举动除了是对友人所为之支持外,更多地说明苏轼对词之重视,表明他很在意己作之传播。

除了与杨绘外,此期与其他友人谈论词作的书信还有很多。据杨胜宽统计:“从给友朋的书牍中检出东坡言词者共十五处左右,除《与鲜于子骏》作于密州外,其余十四处皆黄州时作。”[12]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苏词的一些创作现象上再做探讨。

现象一,同题共作。古人对苏轼这一现象早有察觉,只是没有深入探究而已,如施顾注,除前引《送刘寺丞赴余姚》外,卷十二《次韵李邦直感旧》题左注又云:“李邦直、孙巨源少同研席,巨源为海州,邦直实佐之。邦直初娶韩献公之侄,一夕韩夫人惊寤谓邦直曰:适梦巨源少女游戏园中,君乃蹑其蹊以花簪之也,岂吾将死而孙为继乎。已而韩夫人卒,邦直亦委曲致意于巨源,巨源曰:邦直吾侪也,何可为少女婿。其后巨源至京师而病,诸公往问疾,辄以嫁女为言。东坡曰:欲得佳婿,无易邦直。巨源于是首肯,卒以归之。故此感旧,诗有入梦还乡之戏,东坡又为长短句云:谁叫幽梦里插他花,亦此意也。”[13]其中“东坡又为长短句”说明同样的内容,苏轼分别入诗入词,可惜其词今不存,无法比较。

同题共作是苏轼“以诗为词”的内容之一。但是,人们对同题共作这一现象的认识,有尚待深入的余地。很多人认为,一样的题材,既然用诗写了,还用词来表达,同时词的表达效果与诗接近,于是认为这是苏轼重视词的表现,同时也是苏轼词体成熟的标志。笔者以为这样的观点需要辩证分析。

通过比较我们同样发现,以黄州为界,此期前后的同题共作,大体呈现出两个现象值得注意:第一,就数量上说,黄州以前同题共作明显多于之后的,我的统计结果是,黄州以前,从熙宁四年至元丰时期,约十年所作的与诗同题的词作计56首,而黄州之后近二十年所作同题词作计35首。为什么会这样?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黄州以前,词的写作不成熟,所以常常是写了诗,同时尝试着用词来写。而黄州以后,词体写作已经熟练,词体观念也形成了,所以多用词独立地表达,故与诗同题的现象就明显减少。第二,更深入地考察发现,我们发现黄州前的同题之作,诗词之间相似处很多,包括题材内容、表现形式,甚至有的句子直接沿用,而黄州以后,出现了新变有:同样的题材或者背景,词与诗表达的内容是分工而不是雷同。换言之,对同题材或同背景的表达,诗词各有侧重。在表现方式上也有区别,那就是句子不再沿用。从审美上看,词更加本色,不再是写得像诗。

《苏轼诗集》卷九有《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一诗:

城头月落尚啼乌,乌榜红舷早满湖。鼓吹未容迎五马,水云先已飏双凫。映山黄帽螭头舫,夹道青烟鹊尾炉。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

苏轼词集有《瑞鹧鸪·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一词:

城头月落尚啼乌。朱舰红船早满湖。鼓吹未容迎五马,水云先已漾双凫。

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

王文诰在诗句“乌榜红舷早满湖”句下注云:“此二句定是词体,必非诗体,宋人有谓公词似诗者,当由此词牵误。今本案录词多矣,愿与识真者共辨之”[14]。考王文诰之意,此一诗一词实为同一首作品,且本为词作,只因宋人混淆不清,误以为是诗作,遂录入诗集。这两篇作品,字句间的雷同程度如此之高,且傅幹注本及元代延祐刻本皆不收《瑞鹧鸪》一词,故不排除实为一篇,且原本是诗之可能。然自明代毛本以来,今天可见的各本苏轼词集皆收录。故退一步论,若此一诗一词皆存在,则唯一的解释是诗词同题共作,且词只能算是习作(诗作于熙宁六年,如有《瑞鹧鸪》词,则亦当作于同年),才会如此像诗。

同题共作的结果,不仅是形式上相似,在风格上往往也很接近。以苏轼熙宁八年的豪放词《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与同时的同题诗作为例。

《江城子·猎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祭常山回小猎》: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诗词之间,在内容上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词的上阕,即诗的前半段,写出猎之雄壮气势。词的下阕,即诗的后半段,写自己年轻力壮,渴望被圣明启用,能为国效力。风格上,完全相似,如雄风浩气,有席卷千军之势。故薛瑞生云:“两者均写报效国家之壮烈胸怀,而以阔狭别其境,以哀乐辨其声、以隐显分其言、以轻重论其质、以庄媚界其体制,传统藩篱,却被冲决一尽,踪影了无。”[2]42就诗词之间似与不似而言,所论不差。

我们再来比较一下黄州以后的同题情况。

《送江公著知吉州》: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岂惟浊世隐狂奴,时平亦出佳公子。初冠惠文读城旦,晚入奉常陪剑履。方将华省起弹冠,忽忆钓台归洗耳。未应良木弃大匠,要使名驹试千里。奉亲官舍当有择,得郡江南差可喜。白粲连樯一万艘,红妆执乐三千指。簿书期会得余闲,亦念人生行乐耳[10]1743。

《渔家傲·送吉守江郎中》:

送客归来灯火尽。西楼淡月凉生晕。明日潮来无定准。潮来稳。舟横渡口重城近。

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愠。莫学时流轻久困。频寄问。钱塘江上须忠信。

孔谱载:“(元祐六年辛未正月七日,苏轼)与钱勰、江公著、柳雍同访龙井元净(辩才),题名。公著知吉州,有送行诗词……诗见《苏轼诗集》卷三十三(页1734)。送行词乃《东坡乐府》卷上《渔家傲》(送客归来灯火尽)。”[15]可知上述诗词确为同时之作。

《送江公著知吉州》一诗,重点在送前,写友人的高才美德,以及当下得郡之喜。《渔家傲·送吉守江郎中》一词,重点在送后,写自己送客归来的所思所感。内容上,相关但不重合。风格上,送别诗,通篇用典,充满书卷气。送别词,则如云淡风轻,流露的是温暖的相思情。

通过比较,黄州前,同题共作现象较多,且词写得像诗。黄州以后,类似现象减少,且词不像诗。对此现象,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就其创作动因上分析,是否出于有意。我们的解释是,对于同题共作,自然是有意识的,苏轼是有意识要在诗之外,用词再写一次。但黄州之前,同题共作多,而词写得像诗,当出于无意识,只是词受到诗的客观影响而已,而黄州以后,同题共作少,且词渐趋本色。这反倒是苏轼有意追求的结果。第二,苏词到底是写得像诗好呢,还是本色更好。从两种文体自身的属性来说,笔者以为自然是本色更好。正如刘石所言,诗与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文体。就创作要求而言,词的要求要高于诗。如果只是用诗的创作要求去满足词,或者用写诗的外在形式去迁就词。这对作为更高层次的词之自身审美属性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害[16]。所以,我们就同题共作这一现象而论,同题多,表现像,刚好是词体尚未成熟的表现。

现象之二,化用自己的词作入词。化用与檃括等形式,是诗作的重要创作形式,是诗歌充分发展、成熟之后。在技巧上逞才炫博的表现。词的创作中,化用这一形式很少见,化诗入词多,化词入词则更为罕见。苏词中有这样的例子,最典型的有: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念奴娇·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即“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舞徘徊风露下”,即“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即“我欲乘风归去”。从词境到词句,几乎一一化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作时间已见词题中,即丙辰(熙宁九年1076)中秋,《念奴娇·中秋》(凭高眺远)作于元丰五年(1082),两词相去七年之久,仍能清楚记得。从他对自己词作的保存角度看,亦足见他对词非游戏、谑浪视之。至于七年之后,还精心化用前作,除了说明对前作自鸣得意外,更折射出作者已经把前作当成一种文体、文学来对待了。

综上可见,黄州时期不仅作词数量最多,而且词论亦最多,对词作态度之转变亦最为深刻。可以说黄州及以后,从创作实践到观念变化来看,都说明苏词已经由歌词变为文学、文体。换言之,苏词文体观念的最终确立是在黄州。

注 释:

①参(宋)李焘撰,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4月版,卷三百一元丰二年十二月庚申纪事“祠部员外郎、直史馆苏轼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着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绛州团练使、驸马都尉王诜追两官勒停。著作佐郎、签书应天府判官苏辙监筠州盐酒税务,正字王巩监宾州盐酒务,令开封府差人押出门,趋赴任。太子少师致仕张方平、知制诰李清臣罚铜三十斤。端明殿学士司马光、户部侍郎致仕范镇、知开封府钱藻、知审官东院陈襄、京东转运使刘攽、淮南西路提点刑狱李常、知福州孙觉、知亳州曾巩、知河中府王汾、知宗正丞刘挚、著作佐郎黄庭坚、卫尉寺丞戚秉道、正字吴管、知考城县盛侨、知滕县王安上、乐清县令周邠、监仁和县盐税杜子方、监澶州酒税颜复、选人陈珪钱世雄各罚铜二十斤。”

另外,《苏轼文集》卷十,页318,《王定国诗集序》:“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②栖霞楼,苏轼词《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序云:“闾丘大夫孝直公显,尝守黄州,作栖霞楼,为郡中胜绝。元丰五年,予谪居于黄。正月十七日,梦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楼中歌乐杂作,舟中人言,公显方会客也。觉而异之,乃作此词。公显时已致仕,在苏州。”此外,《诗集》卷二十一,《次韵和王巩六首》其二:“笑我一间茅,妇姑纷六凿。欲结千年实,先摧二月花。故教穷到骨,要使寿无涯。久已逃天网,何须服日华。宾州在何处,为子上栖霞”,诗中言及服药事,与书中“丹砂若果可致,为便寄示。吾药奇甚,聊以为闲中诡异之观,决不敢服也”,似为同一事;诗“栖霞”下,苏轼自注云“楼名”,并与“宾州”并举,时、地结合,皆可证。

③苏轼与杨绘至少在熙宁七年即开始交游,该年秋有《劝金船·和元素韵。自撰腔命名》(无情流水多情客词),《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东武望余杭)等词。

[1]莫砺锋.苏轼五载黄州住[J].古典文学知识,2008(06).

[2]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44.

[3]彭文良.试论苏轼倅杭以前的词乐观—兼论早期词作较少的原因[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05).

[4]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360.

[5](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9:1638.

[6]黄文吉.北宋十大词家研究[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164.

[7]朱崇才.词话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43.

[8]王兆鹏.论苏轼对词的变革[J].黄冈师专学报,1996(04).

[9](宋)李焘撰.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0](宋)苏轼撰.孔凡礼校点.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9:2434.

[11]唐圭璋.词话丛编[M].中华书局,2005:1~12.

[12]杨胜宽.“以诗为词”辨[J].乐山师专学报,1992(01).

[13](宋)施元之,顾禧,施宿注.郑骞,严一萍编校.增补足本施顾注苏诗[M].台北:艺文印书馆,1980.

[14](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M].台北:学生书局,1987:1949.

[15]孔凡礼.三苏年谱[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2193.

[16]刘石.苏轼词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同题黄州苏轼
同题大作战
多情最是黄州月
同题大作战
同题大作战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从善如流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同题PK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