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及其理论与实践价值

2014-08-15仲云香

三晋基层治理 2014年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生产力本质

仲云香

(南京师大泰州学院思政部,江苏 泰州 225300)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重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认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和增加人民收入作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同时,邓小平还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剖析,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指出:“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富裕。”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1990年底,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完整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质的规定性,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层涵义。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看,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完全搞清楚,之所以不完全清醒,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开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公有化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一个时期内甚至用阶级斗争为纲取代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任务。从国情看,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就更加重要。从时代特征看,在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尤其是我们周边的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的问题,只有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

发展生产力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问题,“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是统一的。解放生产力,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受到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阻碍时,以革命或改革的形式,消除这些束缚,使生产力获得解放,以其自身规律向前运动发展。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根据多年的实践深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这一基本矛盾尽管在总体上是适应的,但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并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须进行改革。因此,“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第二,突出强调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以及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要始终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邓小平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结合。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阶段。社会主义正是由于同共产主义相联系,为实现人类大同的美好前程,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才使其本质充分体现出来。正因为这样,邓小平多次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来说,社会主义要为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它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要有很高的标准。与资本主义相比较,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应当更高,在社会富裕程度上也应当更高。而且这种富裕,不只是物质财富的富裕,它是以物质财富为基础、包括人类科学文化等精神财富的全面的富裕。社会主义必须为创造这样的富裕、共享这样的富裕而奋斗。

邓小平对“消灭”、“消除和“达到”几个动词的运用,展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过程与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结果的辩证统一。在这一长过程中,为了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在一定阶段,一定范围内又要允许富裕程度的差别和富裕先后的差别存在。也就是说,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也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后富。这完全是以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力水平为根据的,并且也是为了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换言之,只有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可见,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从对社会主义历史的、动态的考察的角度来揭示其发展进程和结果的,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辩证法。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第一,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括的重要特点是:既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的的统一。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倾向,反映了整个中国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尤其是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突出地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指出了我们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邓小平明确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本质。”“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他把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称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最终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从社会主义的目的和目标方面来理解社会主义。这就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对于统一认识,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

第二,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具有针对性,一方面是纠正过去只着重于关注巩固和扩大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把它当作目的的本身,而忽视了最为基本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的偏差。另一方面是防止改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少部分人富而大部分人穷的两极分化和其他消极现象。这两种状况都不可能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找到一条正确道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既坚持了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基本原则,又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排除了一系列错误观点,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寻找一种能够从更深层次把握社会主义本质,从而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方向、任务和道路更加明确。

根据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来完善和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我们必须抛弃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从根本上解除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姓“社”姓“资”问题上的思想枷锁。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我们还可以更深刻地把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做法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屈服于外国的压力、丧失国格不是社会主义,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也不是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是善于吸收并力求超越人类社会的一切先进成就的社会主义,是发扬民主和健全法制的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是与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是主张维护世界和平的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共产党领导的、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生产力本质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