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冲突探析
2014-08-15郭红军
郭红军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焦作 454002)
教师角色内涵是社会对教师行为的要求和规定。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要求,与传统教师角色有众多差异,例如,知识权威与学生合作者的反差、答疑解惑者与反思者的不同、讲授者和探究引领者的区别等。对此,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和教学方式,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一、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及功能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冲突直接表现为教师不知道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不会对新旧教育理念取舍。具体表现为三方面:一是教师心理层面的冲突,新的角色期待要求教师不能固守以往的教学经验,而改变则意味着风险和压力,角色冲突带来教师心理的紧张和焦虑;二是思想层面的困惑、迷茫,如对课程改革的理念不理解,不愿正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对课程改革的推行态度不端正、行动不积极,不顾及社会对人才素质变革的要求,坚持沿袭旧的角色定位;三是实践层面的行为偏差,部分教师教学行为的形式化、片面化和极端化等,具体来说,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便一味表扬学生,不敢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合作、探究,便满堂讨论,有的教师为了表现教学方式的先进,就滥用现代教育手段等。这些做法都与课程改革的初衷和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导致了教育教学的无效,甚至起到了反作用。
在生活中,各种角色冲突现象是不可避免的,适当的冲突有助于教师反思并不断适应角色的要求。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显示,46℅的教师认为教学反思很有必要,54℅的教师反思后会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角色冲突促使教师不断反思,教师通过冲突体验,可以不断思考自身的角色定位,调适自己的角色行为,进行角色转换,如果角色转换成功,还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角色冲突也可促使教育行政部门关注教师思想状态,反思和完善教育规章制度,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但是,角色冲突如果不能恰当地解决,或者冲突过于剧烈,就会产生众多负面影响。
首先,角色冲突是一种心理冲突,会增加角色扮演者的心理压力,使其产生紧张、失落、抑郁等消极情绪。角色冲突带来的困惑和迷茫会让教师产生心理焦虑,在工作中无从应对,降低工作的积极性,甚至引发人际关系紧张,在众多压力的作用下产生职业倦怠。
其次,角色冲突可以导致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混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以及新课程理念的推行。教师是课程改革的践行者,所有的理念最终都要靠教师来实施。对新课程理念的不理解,对新要求的不适应,无法承受自我否定的痛苦,评价体制的滞后,使得教师的教育活动出现混乱,更不可能系统推行课程改革。
二、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冲突的原因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冲突主要是由角色转变困难引发的。传统教师角色向新型教师角色转变低效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新旧角色期待之间差距很大,角色转换的成本远远高于维持现状的成本
从角色期待来看,我国自古以来就视教师为知识权威、道德榜样和答疑解惑者,加上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树立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绝对权威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区别于传统的教师角色要求,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赋予了教师角色新的内涵,教师还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是教学的引领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同事和家长的合作者等。新理念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环境等因素。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新期待,需要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再认知、再学习、再体验。如果教师对自身角色认知不清,角色转换不当,必引发角色冲突,客观上造成了许多教师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导致了主观上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
从角色转换的成本来看,新的角色要求教师必须主动思考、积极学习探索教育规律,在教学素养方面,要具有课程意识,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和各种资源,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并能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研素养。在思想观念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在课程设计方面,要学会和同事、家长以及社会多方面的广泛合作,并能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通过合作,互相帮助,形成合力,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付出努力,甚至需要经历痛苦的抉择,逐渐改变才能实现。
(二)教师个人能力与角色需求不符,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又相对滞后
角色的转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在转变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得不到有效的指导,他的困惑可能就发展成难题,最后只有应付了事。
在教师培训方面,新课程改革启动后,教师培训工作也相伴而行,但是在培训中存在着内容缺乏针对性、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性,凸现强制性和功利性等诸多问题。表现为大规模集中培训,多是理论灌输,或是以报告、讲座形式出现,不重视培训的分类,缺少个别指导和实践演示。没有把学习、研究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教师对新的角色期待理解不到位,或者是被动接受,直接导致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指导观念缺失。
在教师培养方面,我国的师范院校教育改革仍滞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育观念、课程设置等方面都非常落后,没有教学生如何应对新课程的要求,许多师范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开始接触课程改革的理念,开始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延长了角色转换的过程。
三、新课改背景下应对教师角色冲突的对策分析
由上可见,必须要从根本上改革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帮助现在和未来的教师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胜任教师角色的素质要求以及教师角色的任务有哪些,并根据具体的目标调整和适应角色要求,才可能保证教师能胜任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高师院校要明确教师培养标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师院校的课程改革已经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许多师范毕业生在工作前对新课程理念一无所知,甚至有些高师院校的教师也对课程改革毫无概念,觉得和自己关系不大。做为教师的摇篮,高师院校必须制定具体明确的教师素质标准,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首先,针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不清的现状,要明确高师院校服务、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功能,把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作为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一切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工作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时刻关注基础教育发展动态,开展基础教育发展研究,培训中小学教师,引领基础教育发展。
其次,针对高师院校轻观念培养和通识教育的现状,要打破“老三门”(即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的课程设置,增加教育类课程门类,加强应用理论课程,强化教育实践课程,让师范生在学校就能接触最新的教育理念,学到最实用的教学技能;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让师范生切实感受到课堂教学手段、方法、模式的创新性和多样性,引导师范生“从做中学”,体验探究、合作的快乐。另外要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多面手教师,以满足中小学综合课程教育的需要。
再次,从胜任教师角色的素质结构来看,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经验、教育机智等缄默知识同样重要,因此,要注重师范生课程意识的培养。教师必须有课程意识,因为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很多因素复杂多变,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应对处理,教师应该知道自己的经验和教学方式本身就是课程的一部分,要胜任教师角色,不仅要关注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更要关注自己的知识、能力素养,清晰把握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提高教育修养,有效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从而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
(二)高师院校应构建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从而促进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
构建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有利于从起步阶段规划教师的职业生涯。根据一体化的教育目标体系,从学生入校起,就对他们在学历教育阶段(职前)、毕业后到参加工作前(岗前)、参加教学工作的首轮教学阶段(适应期)、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阶段(成熟期)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地规划,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可以有效地克服职前职后分离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盲目性,使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加强衔接,克服各自封闭、相对独立的倾向,避免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各自偏颇造成的教师素质缺陷,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
总之,高师院校和中小学教师应是密不可分的合作关系。高师院校可以通过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服务引导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小学教师作为实践者,则可以为高师院校提供最生动、全面的教育素材。高师院校必须紧密联系中小学,及时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困惑和需求,并通过培训帮助中小学教师提高反思能力、研究能力。中小学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很多个人经验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观,虽然他们自己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也没有系统化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但教师培训必须让教师意识到他已有的教育观是否正确,教师角色应该是什么样的,必须具备什么素质,并能胜任哪些任务,通过培训让教育理论、态度和理念具体化、清晰化,并转变为教师知识的素养,让教师通过自我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主动质疑已有经验,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中。
[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66.
[2]郝德永.新课程改革:症结与超越[J].教育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