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培养与创业实践互促共建新模式的构建
2014-08-15刘承磊胡化坤于小艳
刘承磊,胡化坤,于小艳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18)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提出,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中提出,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1]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国际金融形势和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国家大力鼓励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政策支持。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来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尤显重要。
一、创新培养、创业实践互促共建思路提出的背景
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表现在专业学术方面,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体现,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而笔者根据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的工作实践,提出“创新培养与创业实践的互促共建”的工作新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考虑:
1.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风华正茂,敢想敢干,有较强的开创意识,再加上思维活跃,受传统思维范式的影响较小,容易打破常规、破旧立新,是最具创业激情与潜力的群体;同时,高校大学生善于思考,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与技能,有较强的学习思考能力,容易通过头脑风暴产生一些奇思异想的对策,是具有创新意识与潜质的群体。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符合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
2.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切实培养创新意识,充分挖掘创新潜力,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我国的创新型人才资源,推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可以加速创新型国家建设。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适应能力,拓宽大学生自我发展道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极具创新和创业的潜质与潜能,如果能进行有效开发,将会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和创业,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2]
3.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很多理论性的知识,有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然而目前,有些高校通过鼓励学生开设淘宝网店、在校园内做些小买卖,以此来开展创业教育,虽有一定教育、实践的价值,但整体层次不高,技术含量低,专业技能锻炼不够,竞争能力不强,难以利用大学生创新意识较强、知识储备较为充足的优势,难以为高层次的创业做好铺垫、奠定基础,难以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难以达到理想的创业教育效果。因此,高校工科大学生创业应提倡与专业知识结合,做到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用智慧换资本”,促使大学生创业走向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领域,实现高层次的创业教育。[3]
4.高校的创新培养与创业实践并不是割裂的,它们之间是有内在的联系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4]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5]按照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引进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而创业则是这种“新组合”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实现过程。[6]因此,它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模型,即:运用大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的专业知识,通过创新活动强化科技创新能力,而将这种创新能力融入到思维中去,运用到实践之中,产生创新作品、并制作创新产品,并将创新产品进行市场运作,形成创业产品,作为大学生创业公司的产品。因此,通过这一模型,有效的将创新意识、创业能力贯穿到了生活中,形成了“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实践”的思路与构想。
5.由于专业特点,大学生特别是工科类大学生的创业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仅仅是设备加原材料至少投入也要有几万元。而大学生缺少资金的支持,资金是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瓶颈。这就造成工科类大学生利用专业资源进行自主创业的难度大、创新的门槛高、资金的缺口大、技术的力量小。另外,相关创业产品的技术要求较高、产品投入市场的门槛高,创业的难度大。而且,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经验不足、盲目乐观,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缺少充足的心理准备,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很难一下子胜任企业经理人的角色,对创业的理解往往还停留在美妙的想法与概念上,市场观念较为淡薄的弊端。因此,加强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提高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效果,需要找准切入点。
二、创新培养、创业实践互促共建新模式的内涵
基于以上认识,高校应鼓励学生开展基于专业实践的创业活动;应结合工科学生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特点,联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大力开展基于科技创新的创业实践;高校应将创新培养与创业实践进行顶层设计,需要整体研究、整体部署、一体实施;应将工科大学生创业技术、资金门槛高的劣势转化为创新能力、技术竞争力强的优势,走出一条创新、创业互促共建的新路子。
一方面,大学生特别是工科大学生基于专业知识进行创新的作品基本都能制作出产品模型或样机,并且产品模型或样机大多与具体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能够较好地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能产生一定的经济、市场价值,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尤其是技术创新比较突出的作品,其推广前景更为广阔。通过创业辅导、资金扶助、技术支持、市场协查等手段,结合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帮助大学生将创新作品经过深入挖掘和市场开发,结合具体营销手段,转化为创业公司成熟的技术产品,推向市场,进而获取较为理想的经济效益,实现科技创新产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利用创新产品实现大学生创业,这就形成了“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新促进创业”的工作思路。
另一方面,在将大学生初级科技产品推向市场以后,通过一段时间的生产销售以及市场反馈,首先可以为创新活动提供进一步的资金支持,形成创业公司的资金链,并且通过资金的支持,保证创新活动的连续性,可以不断提高工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其次,创新产品结合市场的情况反馈,可以进一步结合市场需求,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效果和质量,可以进一步促使大学生不断改进、完善其创新作品,研发出更多更好的具有较强实用性和经济性的科技创新产品。由此,利用创业实践产生的销售资金和市场反馈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创业是创新的实践,创业反哺创新”的工作思路。
“创新促进创业,创业反哺创新。”由此,确立了创新与创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高校要充分利用创新与创业之间的这种联系,使二者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创新、创业的互促共建,有力地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和丰富创业教育的层次和维度。要在重视大学生创新培养的基础上,注重顶层设计,根据专业特色,立足专业实际,科学规划、设计创新项目,鼓励大学生个性制作创新作品,经过市场的检验革新、形成创新产品;同时,要在进行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基础上,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强化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技术革新意识,完善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产品优化提升机制,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互促共建的新模式。
三、创新培养、创业实践互促共建新模式的构建
创新培养、创业实践互促共建新模式的构建,需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将创新与创业一体设计、一体实施,提升教育效果。
1.竞赛拉动,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基础。要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方面的竞赛,一方面引导学生主动培养自身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竞赛,遴选优秀创新创业产品和人才,针对具有开发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产品进行开发和推广,对于具有培养价值的优秀人才重点培养。另外,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要分层次、有重点地定期开展,从不同角度、不同档次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举办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竞赛项目,从而最大程度起到竞赛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教育作用。在竞赛举办的同时,加强市场调研,对参赛作品进行进一步的深加工,要为创业项目提供产品,达到创新推动创业的目的。
2.项目带动,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机会。创新、创业的教育是实践性的教育,要结合具体实践项目来进行,以期取得教育的良好效果。创新、创业教育要有具体的实践项目,要采用创新训练、创业公司个性项目申报的机制,切实经过立项申报、中期检查、结题考核等过程加强创新、创业的教育,加强过程的服务与考核,采取实践项目的形式,进一步激发项目组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主人翁意识,提升项目组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主动思考、主动设计、主动运行、主动解决困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
3.平台推动,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力度。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积极开放、搭建必要的平台。[7]一是要搭建人才服务的平台,鼓励有创业意向和创业能力的学生组成创新、创业团队,鼓励跨年级、跨学科组队,并在组建团队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和挖掘有潜力的作品,搭建起创新创业的人才服务平台;二是开放场所设备的平台,高校应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配备实验仪器、提供实验耗材,应成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创新创业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设备、条件;三是提供资金支持的平台,高校应鼓励有思路、有想法的学生积极申报项目,并给予项目必要的资金支持,进一步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4.师生互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层次。创新、创业教育,应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用教师的学识魅力提升教育层次。一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处理所获取的信息,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主动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应提供机会邀请学生走进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实践,参与到教师研究过程中,和专业教师、研究生一起做项目、搞研究,通过切身接触科研实践过程,拓展眼界。再者,在学生进行创业产品技术升级过程中,应广设平台,积极发挥专业教师的智力优势,手把手地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鼓励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大胆进行科技创新实践,积极为学生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帮助学生顺利进行产品性能改良和优化提高。
5.政策支持,保障培养机制稳定运行。通过分析创新培养与创业实践之间的联系,制定政策,与具体实施相联动,成为培养机制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应重点完善竞赛经费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学生参与教师项目制度,实施实验室开放制度,建立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制、团队合作制、优秀项目激励制等配套政策。由此根据专业特色,立足实际,在鼓励个性、自由立项申报的基础上,注重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政策,夯实创新培养、创业实践互促共建新模式的基础,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做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要清醒认识创业与创新关系,清楚创新和创业的内涵,并能实现二者的互促共建,才能为大学生的创新培养、创业实践提升水平,提供更好的发展。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3 -25.
[2]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 -11.
[3]商应美,孙崇.大学生“GSL”创业实践教育体系运行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2):35 -39.
[4]雍奎伟.关于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辽宁教育,2011,(2):18-20.
[5]李鑫.农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职教研究,2011,(3):61 -65.
[6]曾卫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J].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机制研究,2011,(12).
[7]阮俊华,陈璞,郑博文,王承超.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的新途径——以浙江大学“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26-31.